漫谈中国原地集邮(三)
上一期简述了一下原地封的分类,本期说说原地邮品的要素、载体、选戳、贴票。
三、要素
构成原地邮品的要素有三个:
1.邮票——是指有确切原地的邮票或邮资图。(邮资图是指国家邮政发行的普通邮资封片、纪念邮资封片、贺年邮资封片、特种邮资片、风光邮资片、邮资邮简、邮资信卡等上印制的带面值的图案)
2.邮戳——是指用于销票邮寄的原地所在处邮政局(所)的邮戳。
3.载体——是指供邮票贴用或印有邮资图的信封、明信片、信卡、邮简等。
有确切原地的邮票或邮资图必须贴在或印在信封、明信片、信卡、邮简等载体上,用原地所在处邮政局(所)的邮戳,销票后邮寄的邮品才成为一枚完整的原地邮品。
四、载体
载体的选择:印有邮资图的邮政用品是不必选择的。供邮票贴用的信封、明信片、信卡、邮简等是完全可以根据收集者的需要选择的。一般可供选择的载体有邮政局监制、发售的普通封、片、卡、简和普通美术封、片、卡、简。其中带有与邮票主题和主图相关图案的普通美术封、片、卡、简是原地邮品的良好载体,它既保持了邮品的自然性,又增加了邮品的欣赏和收集价值;符合邮政法规的公函封,而且是所在单位正常使用的。公函封的选择单位必须是和邮票原地处于同一个邮政辖区。由于公函封的使用范围较小,因此,用公函封制作的原地邮品往往数量较小,收藏价值亦较高;邮票公司、邮政局为邮票发行特别印制的封、片、卡、简,这类邮品印有详尽准确的文字说明和与邮票直接相关,往往是相映成趣的图案,具有丰富的原地知识性。所有载体的选用,必须符合邮政法规规定的尺寸和印制要求,从组集的要求出发,应尽量选用尺寸规格较小的载体(必须满足贴票、书写、销戳均衡、清晰的要求)。
五、选戳
邮戳的选择:用于原地邮品销票的邮戳必须是原地所属辖区的邮政局(所)日常业务用的相应邮戳,包括常用日戳、临时日戳、纪念邮戳、风景邮戳。原地邮品应尽量采用纪念邮戳和风景邮戳,由于纪念邮戳无可换日期字钉,因此只能用于戳示日期寄发,同时必须旁盖当地邮政日戳。应注意落地戳必须属收件人地址所在辖区邮局。还应注意收寄戳、落地戳的清晰程度,这是影响原地邮品收集价值的重要环节。






六、贴票
邮票的选贴:印有邮资图的邮品,如不符合现行邮政资费需要加贴的,加贴邮票的选择不受限制,只要注意版面均衡美观,当然如有与原地相关的邮票(应符合加贴面值)的应优先选用;邮票的选贴必须遵循“符合现行邮政资费”的原则,所谓“符合”,应采用基本单位资费(基本单位资费是国家邮政局规定的首重范围内的起始资费和附加业务资费之和),尽量避免超重资费。在保证寄发地点高精度的情况下,一套邮票的原地邮品总件数以少为佳,但必须注意:同一套邮票中几枚邮票合贴,它们各个单枚的原地寄发处应为同一邮局。还应尽可能保证寄件人落款和原地的一致性。
1909年清政府发行《宣统登基》纪念邮票,有贴此票从北京邮寄的信封就是中国最早的原地封了。大清邮政没有为这套纪念邮票规定统一的首发日期。此票印就后从伦敦海运,1909年8月初运达上海,9月8日在上海首发。 “宣统纪念邮票”的主题是纪念宣统皇帝在北京紫禁城登基,邮票主图为北京天坛祈年殿。因此,此票的主题和主图原地均为北京。由于“宣统纪念邮票”率先在上海发行,因此在北京的出售时间会晚于上海数日,但具体时间未见记录。目前发现的最早贴“宣统纪念邮票”在北京实寄的原地封为1909年9月15日北京寄荷兰平信封,贴“宣统纪念邮票”3分、7分各一枚,销北京1909年9月15日汉英文小圆戳。这件原地封的寄发时间比上海晚了7天,按当时上海至北京的运输条件来看,不论是陆路还是水路,7天时间已是快马加鞭,很难再早了,为考证“宣统纪念邮票”在原地北京的最早使用日期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1909年“宣统纪念邮票”发行时帛黎任海关邮政总办。他对此票的筹划、印制与发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此,中国邮政档案有着详尽的记载。此封为总邮政司公署的英文邮政公事封,由邮政总办帛黎亲笔实寄;内附信件的文字为法文打印,落款处有帛黎亲笔签名。这是帛黎给瑞士某集邮家的回函,信文大意为: “9月27日收到您的来信及2枚国际回信券,我现寄给您贴有最新发行纪念邮票的信封,在此献上我诚挚的问候。邮政总办帛黎1909年10月15日。”帛黎寄发的邮政公文并不少见,但亲笔签名寄发的信件却非常罕少,而有关“宣统纪念邮票”内容的信件为仅见,因此这件原地封不仅珍罕,而且内涵丰富。它是中国早期有关集邮方面的信函,对于中国邮政史、邮票史及集邮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北京寄新西兰挂号明信片,正面贴“宣统纪念邮票”全套及蟠龙1分邮票一枚,背面贴蟠龙邮票1分一枚,面值共计14分,符合国际明信片挂号邮资,销“北京(己)己酉十月十二日(1909年11月24日)”英汉文干支戳,旁盖北京英文挂号戳,贴“宣统纪念邮票”的国际挂号原地明信片数量极少。


1929年5月30日,中华邮政发行《孙总理国葬纪念邮票》,以纪念二日后(1929年6月1日)在南京隆重举行的孙中山先生灵柩移椁大典,贴此票首日从南京邮寄的信封就是该邮票的首日原地封。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发行纪6《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一周年纪念》邮票1套5枚,图案相同,均为国旗,面值分别为:100元、400元、800元、1000元和2000元,其中第3枚为大型票,其余4枚的每枚票幅约为大型票的三分之二,同时发行1套5枚同图同幅的“东北贴用”邮票。这套邮票的主题原地为北京,主图国旗设计地为上海。有从北京邮寄的该邮票的首日原地封存世。

1957年10月1日发行纪43《武汉长江大桥》邮票,有集邮者用同图案的普通美术信封贴此票销武汉邮政局刻制的长江大桥通车纪念邮戳,这实际上就是一枚原地封。

1980年10月25日,发行T56《苏州园林——留园》,有苏州和上海的集邮者到留园所在邮局寄发首日原地实寄封,这是集邮者自觉进行原地集邮活动的标志性事件。


1981年4月15日,磁州窑所在地邯郸地区集邮协会印制了T62《中国陶瓷――磁州窑系》首日原地封。

1991年10月1日,首届原地封集邮展览在江苏南通举行,共展出原地邮集34部1152张贴片。1996年6月15-16日,原地封研究会为纪念其成立十周年,在其诞生地上海举办了“1996上海原地集邮展览”,共展出邮集19部67框(共1070张贴片),涉及人物、历史、风景、建筑、植物、动物、体育等诸多领域,在本次展览中还首次出现了原地集邮文献展品。1999年8月,在中国北京“1999世界集邮展览”展览大厅中,由原地封研究会会员何欣先生组集的一部名为《北京的故事》的原地邮集(3框48片)作为“开放类”展品亮相。这表明,原地邮集已经登上了国际邮展的殿堂。
目前原地封邮集大致有四种组集形式:其一,借鉴传统集邮的形式,分票种、按编号逐一排列,可在时间上截取。这样的原地封邮集应强调品种的多样和尽可能的齐全,适宜于有较好原地集邮基础的人制作;其二,以邮政用品组集,即以原地实寄的邮资封、片、简、卡等组集;其三,以专题的形式组集,如“中国革命史”这样的专题,有关的人物、会议、事件等原地封均可通过主题串联在一起,这是叙事性专题原地封邮集;其四,以原地邮政史研究为内容的原地封邮集,主要研究原地邮品上所盖的各类邮戳、副戳及签条等其它内容。
原地封研究会在1996年制定了专用于原地集邮类展品的评审规则--《原地集邮评审专用规则》,2001年在此基础上又作了修订,2015年又再次进行修订,于2016年2月14日由原地封研究会会长例会通过并改称《原地集邮类展品评审专用规则》,并制定了《〈原地集邮类展品评审专用规则〉实施要点》。这将对原地邮集的制作和原地集邮展览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北京市集邮协会邮展委员会曾于2004年6月1日起颁布试行《原地集邮类展品评审专用规则》,这是第一个由官方制定的原地集邮评审规则。
原地邮品是在邮票的基础上,将邮票所具有的信息通过原地邮局实寄盖上有时效性邮政日戳(包括新邮首发戳、临时邮戳、纪念邮戳、风景邮戳及近年来盛行的邮政宣传戳)这样一个邮递过程,从而将其所包含的信息更加地丰富了。这不但增强了知识性、史料性和趣味性,还达到了深化邮票主题信息的效果。现在的原地邮品的收集和研究已扩展到带有图案的邮资机符志等邮政用品,这给原地邮品带来了更广阔的收集和研究天地。原地集邮尽管带有中国特色,但并不是中国集邮者的专利,它也具有一定的世界性。在美国,从1938年起,邮政当局每次发行新邮票都要选择一处与邮票有较强相关性的邮局作为邮票的首发地,并特制纪念邮戳,以供集邮者制作首日封等邮品;在比利时,新邮发行总要提前两天在邮票的相关地出售,便于集邮者制封,然后在发行日统一办理邮政实寄;在日本每发行一套新邮票都规定某一邮局作为新邮相关发行局,并有特制的新邮首日戳用于新邮首发当天上午的加盖实寄。这些邮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原地邮品。因此我们不必担心原地集邮是否能为世界各国的集邮者所接受。目前我们也要把自己创建并日臻成熟与完整的原地集邮理论介绍给国外的集邮者,以期在国际上形成一支原地集邮大军。我们完全相信,通过原地集邮者努力,原地集邮作为一个专门的集邮类别得到国际上的确认一定会成为现实。
注: 文字资料部分来源于 原地封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