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概论》11.3 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第三节 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各种对抗性矛盾的定期爆发。这种周期爆发的经济危机,最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的破坏,使生产水平倒退几年甚至几十年。例如,1929—1933年的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4%,大约倒退到1908—1909年的水平。其中,法国的工业产量降低了32.9%,大约倒退到1911年的水平;美国降低了46.2%,大约倒退到1905—1906年的水平;德国降低了40.6%,大约倒退到1896年的水平;英国降低了23.8%,大约倒退到1897年的水平。从个别部门来看,生产水平倒退的情况更为严重。例如,1929—1933年的危机使美国的采煤量倒退28年,生铁产量倒退36年,钢产量倒退31年;使英国的采煤量倒退35年,生铁产量倒退76年,钢产量倒退23年。同时,危机还使社会的物质财富遭到严重的破坏。例如,在1929—1933年的危机中,美国毁坏了92座高炉,英国毁坏了72座,德国毁坏了28座,法国毁坏了10座。1933年,美国有1,040万英亩的棉花被毁坏,有640万头猪被杀si抛入密西西比河,还有大量的小麦被投入机车锅炉烧毁。巴西也有2,200万袋咖啡被扔到海里。
在危机期间,与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遭到破坏的同时,广大的劳动人民却过着饥寒交迫的困苦生活。劳动人民正是因为生产了“太多的”东西,才不得不忍受失业、贫困和饥饿的折磨。这种情况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和历史局限性。斯大林说过:“如果一种经济制度竟不知道怎样来处置自己生产出来的‘多余’产品,而在群众普遍遭到贫困、失业、饥饿和破产的时候却不得不把它们焚毁掉,那末这种经济制度本身就给自己宣判了死刑。”[1]
危机不仅深刻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矛盾,而且还会进一步加深这些矛盾,使之更加尖锐起来。
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危机期间,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大大加速。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往往经受不住危机的沉重打击而纷纷破产。而一些大企业,特别是少数最大的企业,因为经济力量雄厚,并且还得到资产阶级国家的大力支持,因而在危机中破产倒闭的数量要比中小企业少得多。不但如此,大企业在危机期间还乘机大肆掠夺和吞并那些破产倒闭的或经济困难的企业。这就大大加速了资本集中的过程。例如,美国在1960年的危机中共倒闭了15,668家企业,1969年的危机中则倒闭了13,629家,其中主要是非垄断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倒闭以后被垄断资本集团大量吞并,因而加速了资本集中的过程。
危机加速资本集中的后果是:一方面,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更加提高,生产过程更加具有社会性质;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愈益集中到人数更小的大资本家手里。这样,就大大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也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危机首先打击的是工人阶级,给他们带来最为深重的灾难。在危机期间,工人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失业时间也比平时大大延长。工人是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失去了工作,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及其家属的生存权利。他们挨饿受冻,流落街头,有些人甚至被迫走上自杀或犯罪的道路。
危机也使得在业工人的状况急剧恶化。在危机期间,资本家利用大量失业工人的存在,进一步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这首先表现为工人工资的普遍降低。例如,在1929—1933年的危机中,美国加工工业的工人人数减少了38.8%,而工资总额却降低了57.7%。工资降低,必然使在业工人的饮食、居住条件恶化。其次,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劳动条件更加恶化。最后,与失业增加、开工不足成为鲜明对照的是资本家尽力延长劳动日。关于这种情况,马克思这样写道:“在危机中,生产中断了,工时缩短了,每星期不是每日都开工了。不过危机自然不会影响工厂主们延长劳动日的冲动。营业越是清淡,要从已有营业取得的利润就越是大。开工的时间越是短,要从这个时间取得的剩余劳动时间就越是多。”[2]
注:
[1] 斯大林:《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向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82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