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人思乡名篇甚多,张九龄的一首《望月怀远》何以备受推崇

2023-07-28 14:26 作者:无水无田  | 我要投稿

中国诗人故事:一代贤相张九龄(四)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





01



开元十四年(726)九月,奉命南祭的张九龄回到京城。


显然,权力的争斗从来都不会和风细雨。奔波数月的他还来不及歇上一口气,新一轮的暴击便向他袭来:张九龄被指控为亲附张说。


古往今来,上位者们最不能容忍的,不是下属徇私舞弊,或者贪污受贿,而是他们拉帮结派。试想一下,如若下属们团结成一张网,不管是怎样强大的领导,想必都会有自己是一条鱼的错觉。


破解结党最好的办法便是把网割破,张说年事已高,且于社稷有功,贬到集贤院修史书便是最好的办法。至于他的一帮小弟,分派到各个地方做官,这张网不破也得破。


于是,张九龄被任命为翼州刺史。这里不得不再次感叹开元年间的开明制度,张九龄以老母年迈为由向组织提交了辞职信。当然,组织上也舍不得埋没如此上好的“螺丝钉”。第二年三月,就重新给他分配了工作,调往江西洪州做都督。这下张九龄也不好再做推辞,爽快地接下了这份“家门口”的工作。


这一年是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张九龄年界五十。



02



虽然这次贬黜不算过分,但郁闷总归还是郁闷的,于是他写下了《在郡怀秋》二首,以纾解心中的郁闷。


《在郡秋怀 》其一

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

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

宦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

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

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

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

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

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

露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

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张九龄的诗向来情韵婉致,但在此诗中,弥漫着浓郁的颓丧和失落,亦或有些微的悲愤,多种情绪交织,是难得一见的情绪外溢的鲜活始兴公。


他说秋风入林穿过高枝呼啸而过,寂寞游子的愁思又有几人能知。可怜自己五十高龄,虽然取得了一官半职,但依然无有成就。志向高远奈何岁月如逝,“古人深所疵”一句出自《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大意无非就是如果年界四、五十还默默无闻的话,这个人也就不会有啥成就了。


功业未成,而年岁已深,他满心失落。他亦把这一切都归结于自己的“直道而行“,不阿谀不奉承之人,在官场上确实要比旁人难一些。官场的残酷张九龄不是不懂,尤其是帝王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的喜好才是官场运营的准则,一朝被天子疏远,毁谤便随之而来。


“悠悠”两句,是一个转折。眼前的悠悠江渚,仿佛具有一股魔力,将他倏然从这股颓唐和无助中拉扯了出来。结尾四句是他擅长的比兴手笔,他说这世间如若好坏不分,坚持美德又有什么用呢?这并非是他的主张,而是对自己的劝解。



03



在张九龄后期的诗作中,这般古朴、秀茂的意蕴极为常见,尤其是他的《感遇》系列。他似乎总是能通过象征意味极浓的外物,构筑起自己的精神殿堂。


这也是中国士大夫排解内心忧闷时惯常的手法,从屈原到曹植再到陈子昂,然后是张九龄。他们引用花草树木之精神,来遮盖自己的精神洁癖。这种含蓄的意趣长盛不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支脉络。他们亦被历代的士子奉为圭臬,成为永垂不朽的偶像典范。


骨子里的恬淡从容,让张九龄快速地从最初的郁闷中解脱出来。洪州偏远土地贫瘠,他就曾在《登郡城南楼》一诗中感慨“驽铅虽自勉,仓癝素非实”。他一方面勉力行使地方长官职责,竭力发展地方经济,另一方面倒也不忘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享受片刻的清闲。这个阶段张九龄写了不少的山水闲游诗作,如《登郡城南楼》、《晨出郡舍林下》《登楼望西山》《临泛东湖时任洪州》等,亦有不少佳构。



04



个人认为一个出色的诗人,最为不凡的当是从日常中捕捉诗意的能力,张九龄显然就属于此类。你看他的一首《晨出郡舍林下》,当是他早晨散步官舍后花园的偶得之作,却写得淡然忘机,一片溶溶古意。


《晨出郡舍林下》

晨兴步北林,萧散一襟开。

复见林上月,娟娟犹未沉。

片云自孤远,丛筱亦清深。

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


天光微熹,树梢上悬挂着的淡月还未西沉,清冽的晨风荡去了胸中的烦闷。你看远处一片白云悠然自得,竹丛在晨曦中亦别有一番清深风味。偈颂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诗结句便是此意。



05



张九龄一直有非常浓厚的恋乡情结,张家虽然早早地就没有了男主人,但张母显然非常能干,儿子们个个出色。不光张九龄位居高位,他的两个弟弟也都很有出息。张九章历任数州刺史,终官至岭南经略节度使;张九皋也做过多州刺史,终官御史中丞,据传元朝那个著名的文学家,写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张养浩,就是他的二十三世孙。


张九龄在洪州任职期间,除了山水游纪和酬唱之作,写得最多的便是思乡之作。听说二弟升官之时,看到一群大雁南飞,便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为我更南飞,因书至梅岭”,希望能够托鸿雁带去满腹的思念:大概他的官邸周边生态极好,每天早晨都能看到群鹤东飞,可就是这一群翩翩飞翔的自由精灵却让他万分嫉妒,“却念乘轩者,拘留不得分”。


张九龄家是典型的封建家长制家庭,一贯奉行母慈子孝的经营原则,张九龄在外为官多年,他的妻子却一直留在老家侍奉寡母,即便两个小叔子都在离家不远的地区任职。这在现代人看来毫无人性,却是张家人引以为傲的家风素养。


原则是一回事,情感却是另一回事。


所以不管官做得多大,仕途如何风光,张九龄情感的归属感从来都在千里之外的梅岭脚下。



06



他的怀乡作品当中,最出名的还属一首《望月怀远》。


《望月》一诗,应该是他写给妻子的相思之作。张九龄的妻子谭氏,家族世居岭南,是一位贤惠识礼、谨守妇道的闺秀。张九龄的母亲卢氏不愿离开家乡,谭氏便留在家乡陪侍左右,几十年如一日,对于这样的妻子,张九龄不感念也说不过去。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想必海上的明月已早早升起,想必此时的你也在天涯的那一端思念着我。长夜漫漫久不能寐,竟不知这通宵的月色是那般的残忍。吹灭烛火,顿时嫌弃月光太亮堂,披上衣裳,却更觉夜的清冷。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唯有这满手的月光。可山高路远,我又怎么才能让你知晓我这满腔的情义呢?罢了,还是去睡吧,或许还能在梦中和你相聚。



这一首诗起句阔大,具有高华浑融的气象。然而,华月只是媒介,它勾连出了诗人的一腔情思,层层深入有条不紊。在溶溶月色之下,思念晃晃悠悠却动人心魄。这满腹的相思又似钩索,牵引着我们的诗人穿越时空的悠远,将心念停泊在数百里之外。心尖有阵阵钝痛袭来,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寄托于缥缈的佳梦有期。


浓浓的相思中蕴含着淡淡的幽怨,这一首诗不仅是情景交融的经典,张九龄更是用他细腻的情思,为我们构筑起一个庄严而又清幽的月之永夜。诗评家们素来对张九龄的咏月之诗赞不绝口,确实如此,你看他的咏月诗句例如“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光逐露华满,情因水镜摇”,读来均清新阔朗而又意蕴无穷。


都说诗如其人,只有高华之人才能写出如此高华之月罢。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为推崇清幽自适,进而魏阙、退守穷庐是他们奉为圭臬的处世哲学,张九龄身居高位,宦海沉浮数起数落,虽长期供职于台阁,却始终保留这一股清真之气。


此当为后世所谓“九龄风骨”是也。




唐人思乡名篇甚多,张九龄的一首《望月怀远》何以备受推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