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官制简述-西晋

中央制度
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虽然它们是一个王朝,但是在制度上,我觉得还是要分开来讲。因为西晋制度上更接近曹魏,而东晋在制度上有更多的变化,和南北朝是一脉的。不管是中央制度还是地方制度,都是与西晋有很多差异的,而且这种差异造就了后续隋唐王朝的制度的源头。
在西晋,中央最高的官职,不再仅仅是三公,而是变成了八公——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太尉、大司马以及大将军。虽然单个的讲,每个官职无非是荣耀之职务,实权并非很大,但是这已经和秦汉以来的三公有了量的差异,也为后来王朝的三太三少(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的滥觞。
西晋时期,掌握实际朝政的,还是需要加“录尚书事”的尾巴。但是,延续曹魏中书省开始参与机务的传统,依然配置有中书令和中书监。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政府中,侍中的权力也开始膨胀起来了。“掌傧赞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余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居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晋书•职官》。侍中本不是什么太大的官,也不是什么太显耀的官,但是因为接近皇帝,时常在皇帝左右,对皇帝有问必答,也就相当于是皇帝的顾问和参谋。这样侍中的角色也就重要了起来。这个和尚书、中书的崛起是一脉相传的轨迹。一开始不过是皇帝身边的小角,但是凭着可以接近皇帝,可以跟皇帝说上话,可以假手做些事情,就变得权力膨胀起来了。朝政的决策权此时就转移到了这些皇帝身边的机构和个人手中。而宫外的朝廷常设机构变成了执行机构而已。
地方制度
地方制度上,西晋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又增强了封建的色彩。因为西晋的司马氏本就是从曹魏手中篡国的,所以他们把曹魏的失误看做是自己应该汲取的教训。因为曹魏时候,对于藩王十分在意,看管十分紧。所以司马氏才能相对容易地将曹魏的政权夺过来。因此在司马炎建立晋朝的时候,就分封了自己家族的至亲到各地去做国王,建立起王国,赋予他们很大的权力,特别是军权,作为中央的屏障。但是,正如同周朝毁于分封,西汉因王国权力大而有七国之乱,西晋也因为这样,而发生了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也变成了西晋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也是最大的一个。这些个地方上的国王们,一般都兼任着一方的军政大员,多有将军和都督的职务在身。这样他们就不仅仅能在王国范围内以国王名义行事,也可以以中央命官的行事向地方上发号司令。即使是在西汉初期,王国国王也是没有中央官称的。加上皇权的诱惑,以及当政的晋惠帝是个低能儿,又有个狠心的皇后贾氏,这些原因加在一起,祸起萧墙了。
西晋在地方上依然是州-郡-县的区划,州有刺史,郡有郡守,县有县令,这些都是和前朝一样的。只是,其依然没有摆脱军事管制体制,依然在地方上设置各色的将军和都督。这种制度本是曹魏在三国特殊时期的非常之举,但是一种制度形成后,要改变或者废除掉,就是很困难的。帝制中国时代的制度就多是这样的。例如录尚书事,例如刺史。这些官制的变迁从前面的文中就能看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