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茅台、房地产还暴利的生意!巨头们都来了
世事难料,前些年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被全网嘲笑没出息,转眼间,大厂们都跨界和猪产生了联系。
除了万科、碧桂园、恒大等地产公司外,网易、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都纷纷加入。华为也推出了智慧养猪方案,宣称赋能企业用AI养好猪。
“养猪”究竟是不是一门好生意?为什么这么多大企业都要尝试“养猪”呢?
财富效应下,大厂纷至沓来
据媒体报道,中国长期位居全球第一大生猪生产及消费国,生猪出栏量及猪肉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均超过50%。当前,我国每年生猪出栏量超过4亿头,平均每头猪售价也超过4000元大关,这意味着国内养猪市场规模超过了1.6万亿元。一头猪的利润约为1500元,相当于两瓶茅台酒的利润。
自从2018年非洲猪瘟发生后,国内散户和小型农场的生猪损失巨大,生猪产量下降,再加上2020年疫情影响,猪肉供给持续偏紧,价格居高不下,这也让不少大型养猪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2020年,河南牧原集团的秦英林凭借1474.6亿的身价进入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成为河南首富。而他正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养猪人”,不仅如此,他还是前十大富豪中唯一一个从事畜牧行业的,把王健林、雷军、刘强东、丁磊等大佬都甩在了身后。
在巨大的财富效应下,近年来,被视作与养殖业不搭边的网易、京东以及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和地产巨头万达、恒大、碧桂园、万科等都纷纷进军养猪业。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2月,我国共有36.7万家猪养殖相关企业,河北、云南和山西位列前三。2020年相关企业注册量达7.76万家,同比增长78%,2021年截至目前共新增5537家。
养猪的钱真的那么好赚?
2014年末,万达计划在贵州丹寨养黑毛猪,但在考察了数个养猪企业后,万达果断放弃了这一计划,转而开发万达小镇。王健林在一次会议上说:"原来我以为盖个猪场,回头跟我说十万头猪场得几亿。我说盖个猪场要几亿?我们盖个五星级酒店才多少钱?"

对于养猪的难度,行业老大牧原股份的创始人秦英林也曾表示:" 很多人觉得养猪很简单,是技术低下、产业落后的代名词,其实并不是这样,养殖业其实门槛很高。"
特别是随着规模增大,养猪难度也越大。一个养猪大厂,管理成本极高,要操心育种、饲料、人工授精、疫苗、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无数琐事。除了网易之外的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是通过新型科技对传统养殖模式进行改造,服务更多的养猪企业,并不是自己去养猪。
可见,养猪的钱,并没很多人想象得那么好赚,即使对巨头也不例外。
另外,猪肉价格涨跌非常不可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我国仍然是以散户养殖为主,他们容易盲目跟风,猪肉价高时一窝蜂地多养,价低时又迅速处理母猪,周而复始,导致了以三四年为一循环的 " 猪周期 ",有时连行业巨头都扛不住。
自2020年9月份以来,养猪板块出现了大幅回调,“养猪大户”新希望,股价在半年时间已经暴跌了48%,市值蒸发达888亿。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近日在两会提案中表示,近两年来,出于防控非瘟、环保升级、政策鼓励、肉价高企等原因,龙头加大投资、大量工商资本涌入,猪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1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16个月增长,产能逐步提升,肉价逐步回归。“按此增速发展,在两三年内,中国的生猪存栏量将达7亿-8亿头,远超我国市场消费量,猪周期又将加速见底。”
目前养猪行业巨头林立,但是国内的猪肉消费却没有扩大,在蛋糕有限但“分食”者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随着供给的增多,猪肉价格的走势是可以预料的。
企业走多元化经营路线,要注意什么?
很多企业热衷于追风口,赚快钱,其本质上多是想分解风险,“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但也要注意避免盲目投资。就养猪产业而言,隔行如隔山,养猪是一项技术活,从猪饲料选取、配比,到防疫、饲养再到屠宰、销售,前期要投入大量成本,资金回笼周期至少要1-2年,需要耐得住寂寞,更需要企业具备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倘若一家企业本来是做传统制造的,转而开拓养猪业务,几乎是从零开始,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是要走专业化道路,选择与自身业务相关的方向做拓展,抵挡住非专业化机遇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