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正册十二钗”入选标准是什么?深入分析《红楼梦》女性主题规划

2022-10-14 18:11 作者:称孤道寡单身狗  | 我要投稿

大家好啊,从这一期开始,我将分享对《红楼梦》人物的整体思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前面做的几期视频,其实都是为了讲好这个庞大复杂的话题,而做的铺垫:

首先,贾政、王夫人和秦可卿这三期,我简单说明了一下理解《红楼梦》的人物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和思路

其一,一个角色的最终形象,不止取决于他的人物定位,也被人物关系牵扯

其二,一个角色的设定基础,往往是根据故事主题,与镜像人物相对而来的

其三,一个角色的剧情逻辑,需要根据它所在的章回位置,做整体主题分析

 

而“茜雪失踪”、“绣春囊”以及“滴翠亭”这三期则分别证明了:

在《红楼梦》中,不论是微不足道的人物,看似独立的片段还是具有一定篇幅的支线故事,都是前后章回所要表达的总主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些内容之所以成为大家口中“谜”,或是备受争议,只是因为大家很少从宏观视角,将人物,情节或者故事线这些散碎的“拼图”,与前后情节和章回的内容相互对照着来看

而现在,经过这几期视频的铺垫之后,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具备“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部”的意识了

所以,咱们正式开始聊更宏观、深刻、复杂的内容:

《红楼梦》所有人物的主题规划

所谓主题与规划,顾名思义,重点有二:

微观层面,曹公从主题表达出发,给所有人物分配的任务和设计的逻辑

宏观层面,曹公从主题表达出发,对所有人物进行的分类与整体的规划

今天这一期,作为这些内容的总起,自然还是要讲相对基础一些的内容:

我为什么说曹公是从主题表达出发的?

并且,凭什么说对所有人物都进行了设计与规划?

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非常宽泛的问题,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讲完,我选择了三个具体的小问题作为切入点:

首先是切入“主题表达出发”的问题: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入选标准是什么?

而后是切入“对所有人物都进行了设计与规划”的两个问题:

贾敷这个人物,为什么一直没有被删掉?以及贾琏为什么被称为琏二爷?

 

咱们先聊正册十二钗

“正册的入选标准”,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并不算是一个问题,因为答案很明显,就是看身份地位嘛

毕竟黛玉宝钗凤姐李纨以及贾家四春这些人个个都是世家大族的小姐或媳妇

当然,不能忽略的是,在这十二个人中有一个很扎眼的人物,就是与贾家非亲非故,同时戏份也非常少的妙玉

对于妙玉出身的描写,原文中仅有“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一句,具体是什么档次的读书仕宦之家,并没有写明

不过,大家从栊翠庵品茶那一段,通过她吃茶时所用的器皿仍然可以窥其一斑

所以妙玉的出身同样不同寻常,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至于为什么前八十回中没有写明她的出身

因为情节太少的缘故,很多人即便想要深挖也找不到方向,于是只能将她和晴雯一样,视为林妹妹的影子

不过,疑问至此并没有结束:

既然黛玉的分身妙玉可以跻身正册,那么宝钗的妹妹,同样是世家大族千金小姐的宝琴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正册当中呢?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薛宝琴的结局可能并不是悲剧的想法,就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来了

但是,这个补丁同时又衍生出了下一个问题:

《红楼梦》中绝大部分女性的结局都是悲剧,为什么偏偏薛宝琴不一样?

问到这里,答案就并不统一了,有人认为薛宝琴是作者在书中设置的一个“旁观者”

有的人认为薛宝琴的人物原型可能与曹公有特殊关系,所以被设定为一个完美的形象,而且不忍心给她悲剧结局

因为这个角色的戏份实在太少的缘故,这些猜测既不能被证实,也无法被证伪

不过,好像也并不重要了,反正,有这么一个答案就行了

其实我个人认为,薛宝琴的结局应当同样是悲剧,而且是与宝钗的“可叹停机德”互为映照的悲剧

不过,具体怎么回事,咱们还是等一会儿解释完入选标准之后再说

除了妙玉和宝琴之外,秦可卿偶尔也会引起一些讨论,具体原因就在于,秦可卿的身世曹公曾明确写过,她是被父亲秦业从养生堂抱来的

不过,这倒是也不打紧,毕竟秦可卿还有贾家媳妇的身份嘛,一样能进正册

总而言之,“身份地位”论的问题虽然多,但大部分时候逻辑还是能说得通的,所以这个结论,逐渐成为了大家心中根深蒂固的共识

 

不过,我还是想问一句,答案真的就这么简单么?

 

这本反反复复到处都在铺垫纨绔子弟沉溺淫乐,不学无术,下人群体破坏秩序,争夺利益等家亡根由的《风月宝鉴》

真的“其中大旨谈情”,只是为了记述闺阁女子而创作的么?

黛玉宝钗凤姐探春等等红楼诸芳的性格形象固然是极具魅力的

但《红楼梦》最重要的部分显然并不是她们养尊处优,谈情说爱的日常

而是同样不厌其烦反复铺垫的每个女性的悲剧结局呀

 

所以,这个以“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为结局,而非仅仅是在哀叹黛玉宝钗凤姐探春等千金小姐的悲剧命运的小说

真的会仅以身份的高低贵贱,作为划分正册副册又副册的标准么?

 

我不认为曹公既然能设计出“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这种台词,以及“情不情”的贾宝玉,他的思考会这么肤浅

所以我又往深处想了一层,最终挖掘到的答案是:

承载的主题的范围,才是划分她们的标准

正册这十二人的命运,直接反应了类似贾家这样的,庞大的利益共同体的兴衰存亡

副册十二人的命运,范围相对较小,只反应了各自的娘家或婆家,既小家庭层面的利益共同体的兴衰

又副册十二人则范围更小,她们的生死喜乐,只是命运对个人的无常嘲弄

我这个答案,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又往深处走了一步,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

身份的本质,是什么?

据马克思的说法,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根据主体和范围,可以具体划分为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等等

太复杂的内容就不展开讲了,一来我不敢说我的理解就有多么深刻透彻,二来理解《红楼梦》并不需要先全面理解马克思的话

咱们只根据《红楼梦》中的内容,以及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聊聊女性角色的主题与逻辑

提到我国古代,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的“封建”二字,并且习惯于将古代的一切弊端都笼统的概括为这两个字

久而久之,我们甚至都快忘了,我国古代实际的社会生产方式,以及一切行为制度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

我们一直都是农耕文明,乡土社会呀

我们这个文明最基础的生存方式,是农耕,所以,我们一切的行为习惯,风俗文化,制度规范都是从农业的发展需求当中,逐步延伸出来的

简单举个例子,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资源与条件有很多,包括土地、水源、劳动力、天气,等等等等

再细分下去,土地有贫瘠肥沃之分,劳动力有生手熟手,精壮孱弱之别

而且从播种到收获的几个月时间内,你也是需要吃饭的,这就要求你同时具备种植作物和储存粮食的经验与工具

并且,即便万事俱备,粮食仍然会有减产或绝收的风险,因为还有旱涝蝗虫等天灾

所以,农业生产的整个流程是非常复杂,非常漫长,风险也非常大的

正是因为这些风险带来了一次又一次惨痛的教训,所以我们中华文明安土重迁的思维根深蒂固,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土地上从零开始,去开荒建设

并且,我们还选择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精壮劳动力为核心的方式进行群体生活,通过形成一定程度的规模化生产的方式,来应对生存风险

群体生活规模化之后,就逐渐衍生出了以“天”“地”“君”“亲”“师”作为至高信仰的宗族社会

因为天主祸福,地生万物,君主维系大家,亲友维系小家,师者传道授业

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可以高举自由旗帜,不允许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干涉我们的私生活

这不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多么开明进步,古人多么愚昧蠢笨,只是因为社会的生产力发生了飞跃式的进步,造就出了生存压力相对较小的宽松环境,使得我们能够以个人为单位去生存了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违背群体利益去追求自由的行为只能存在于戏曲和传说中

真要是这么做了,被惩罚一下还算轻的,如果被驱逐出了利益共同体,那就意味着一切的风险和成本都需要你自己承担了

这无异于直接宣判了个体的死亡


好,简单说完了古代农耕文明,乡土社会内在的生存逻辑之后,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中女性角色的主题与规划

我之所以说,“身份地位”论不足以作为正册十二钗的入选标准,就是因为这个答案没有进一步解释透,正册十二钗与贾家这个利益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不论男女,个体与利益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其实只有三种:原生,嫁娶以及雇佣

正册十二钗各自的身份,本质上代表的就是她们与贾家这个利益共同体绑定的方式以及深浅的程度


首先我们看贾家四春以及巧姐湘云,这六位在故事当中所展现的主要身份是四大家族的女儿

这种原生关系,是最为紧密,不会轻易割舍断绝的,所以她们的个体命运也是直接与贾家或史家整个大家族的兴衰息息相关的

元春,为了贾家的家族利益,万事全抛,芳魂消耗,设定的结局也是:向爹娘梦里相寻告,须要退步抽身早

探春,“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显然与元春一样,是为了家族利益被牺牲了

迎春,侯门艳质同蒲柳,公府千金似下流,这悲剧的原因在第八十回也写明了:“你老子使了我五千银子,把你准折买给我的”

迎春的悲剧反应的仅仅是贾赦一个人欠钱的问题么?显然没这么简单,连贾赦都欠了五千还不上,需要卖女儿,那整个贾家的财务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惜春,因为堪破三春景不长,所以绣户侯门女,选择在青灯古佛旁了此残生

这所谓的三春景不长,显然并不只是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命运,而是整个贾家的命运

 

我思考《红楼梦》人物的设计框架,最早是从两个人开始的,其中的女性就是探春,而后延伸到四春整体

最开始,我的视野还很窄,只是将她们四个人的悲剧相互做对比,进而发现这四个人可以用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两个维度相互划分,两两相对,互为镜像

直到我想透了身份的本质之后,我才发现,这个框架还是不完整

众所周知,对于古代的女性而言,原生家庭并非是最重要的利益共同体,女性人生中大部分的时间是与婆家同呼吸共命运的

所以,原生利益共同体的败亡对于女性的影响并不只是贾家四春所展现的,个人被牺牲和被拖累两种情况

还有一种类别就是对女性的婆家也造成影响的,而这种类别又细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就是直接导致女性嫁入门槛低的利益共同体,也就是巧姐的结局:

身上兼有贾王两家血脉的她,最后荒村野店,美人纺绩

另一种就是连累女儿嫁入的新利益共同体也跟着一并衰败,也就是湘云的结局:

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具体每个人的结局和情节是如何总结出主题的,后面我会出视频逐一详述,此处咱们先聊宏观的框架和设计逻辑

原生关系说完之后,我们再看第二种,婚嫁关系

我猜,刚才肯定有不少朋友觉得奇怪,我为什么没有把同样出身于四大家族的宝钗和凤姐纳入原生关系的群体当中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她们二人的主题明显侧重于利益共同体的衰败,对婚嫁关系的女性的影响

具体的情况,我划分为了三种类别,以及四种身份

三种类别,既:过去时(李纨),现在进行时(凤姐,秦可卿)和将来时(黛玉宝钗)

听着好像跟中国古典文学画风不太匹配是吧?领会精神,领会精神

四种身份,分别是: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为人主

咱们先说类别,我之所以通过时态作为标准,将她们划分,主要就是因为她们的悲剧结局

黛玉《枉凝眉》,宝钗《终身误》,二人的悲剧总结起来,一个是缘分的“缘”字,一个是婚姻的“姻”字

定位很明显,都是围绕着贾宝玉这个“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混世魔王而来的

黛玉会不会看到贾家的家亡,虽然我们未必有定论,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

二人之间的爱情最超凡脱俗的地方就在于,并不只是对对方个人的一点情欲之爱

曹公特意设计绛珠之泪的初次滴落,“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

并且,黛玉明确说过,“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所以,“其人不自惜”显然就是绛珠仙草“泪尽夭亡”的根本原因

而贾宝玉不自惜的,又何止是一个通灵宝玉呢?

 

宝钗的悲剧也很明显,如果贾宝玉只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也就算了

可他还辜负了不甘“随逝水”,不肯“委芳尘”的宝钗的停机德

更重要的是,宝钗“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理想,仅仅只是个人的理想么?

此前我曾看到有朋友将71.72.73.74回贾家下人吃酒赌博,秩序大乱的情况归咎于宝钗,理由是原文明确写过,宝钗承担了巡夜的职责

咱们且不说,:“他二人便一日皆在厅上起坐,宝钗便一日在上房监察,至王夫人回方散。每于夜间针线暇时,临寝之先,坐了小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他三人如此一理,更觉比凤姐儿当差时倒更谨慎了些”这段话中的“每于夜间针线暇时,临寝之先,坐了小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这一句,主语究竟是探春李纨宝钗三个人,还是单宝钗一个人

也不谈,一心想要嫁入贾家的宝钗在得了这个差事后,为什么不严加管理,在贾母和王夫人面前多挣点印象分,反而要搞得一地鸡毛,毁了这次机会

我只问一个问题:曹公为什么要在第55回设计凤姐的小产,而后将探春、李纨、宝钗囊括进理家的剧情当中?

而且凤姐的小产还逐渐发展为血山崩,一直持续到74回抄检大观园前后

答案很明显啊,一切都是在为理家之难的主题,为了贾家的家事消亡而服务

宝钗被囊括于其中,是因为她的定位是贾宝玉的未嫁之妻,同样有整个家族层面的“理家之难”主题要表达

71.72.73.74回的秩序崩坏与利益争夺,并不是某个人主观上的意愿导致的,而是宏观层面上需要“家事消亡”来推进所有人的悲剧,展现“家亡血史”的主题,故此蝇营狗苟的问题必须愈演愈烈

所以,曹公给宝钗设计的“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理想,会仅仅是个人层面的悲剧么?

这是“世家大族的媳妇”这一身份定位的理想的落空与悲剧


接下来,凤姐与秦可卿

我刚才说过,婚嫁关系的女性在利益共同体中有四种身份,分别是: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为人主

最开始,我曾以为曹公将这四种身份分别分配给了凤姐李纨秦可卿加上王夫人邢夫人和尤氏,各自突出表达一项

但是总览凤姐的剧情,特别是从55回开始的剧情,凤姐的小产,贾琏的出轨以及理家的主题

每种身份都有点到

反观秦可卿和李纨,也并不是仅用为人妻或为人母,一种身份就可以概括的

所以我还是回到了她们的悲剧结局上,进行相互对比与划分

秦可卿的死亡,不论是被逼死的,还是东窗事发后自尽的,其实都不重要

因为她死亡的原因是:在享受利益共同体的分配的同时,没有遵守利益共同体要求的义务,既遵守妇道

找到收益与义务,这个悲剧的根本原因之后,秦可卿为什么被设定为抱养来的,也就不难理解了

为了让主题表达更具有张力嘛

这个所谓的剧情张力,我打一个比方,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

假设我现在手中有一块玉,我想把它摔碎,而且越碎越好,越响越好,那我应该怎么办?当然是举得高高的

举得越高,才能摔得越碎,摔得越响,才越能调动起看客的情绪,它被举到高处时的状态和最终摔碎时后的状态二者之间的差距,对比,就叫做戏剧的张力

将秦可卿的身世设定为一无所有的弃婴,正是为了让她得到的一切,包括秦业的收养,以及嫁入贾家可以不事生产养尊处优的命运,都与最终因违背义务而失去一切的结局形成对比,成为代价的一部分

原本的身世有多卑贱,被毁灭前拥有的一切就有多么来之不易,东窗事发后,她自毁的行为也就有多愚蠢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责任全都在秦可卿一个人身上,我没有兴趣为贾珍解释什么

我的结论向来不屑于包含任何对错好坏的价值判断,我只说设计的逻辑和表达的主题

而且,曹公将秦可卿出轨的男主角设定为贾珍,也同样是一个从主题表达出发,所做的设计

因为贾珍所承担的主题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为什么我说贾珍是这个上梁,不是说贾敬道长是这个不正的上梁,一会儿聊到男性的时候再说

 

接下来聊凤姐的悲剧,凤姐与秦可卿在收益和义务这个主题上是完全相反的

凤姐不仅一直在竭力履行“媳妇”这一身份的各项义务,维护家族的正常运转,而且非常有责任心

可最终,她的结局却是“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一从二令三人木,苦向金陵事更哀”

我不负人,人却负我的前后落差也同样形成了非常巨大鲜明的对比,矛盾的爆发与主题的表达张力十足

遗憾的是,我们看不到原文了

再往下,李纨

每次在理家主题中提到李纨的时候,总会有朋友跟我强调,人家李纨明明也是理家三人组的成员,而且从法理上来说,李纨理家的合法性是仅次于王夫人凤姐的,邢夫人作为填房,合法性都未必比她要高

但是,朋友们,法理合适不代表就一定有她一份,参与了剧情,未必就意味着表达了主题呀

我们就以55.56回来说,吴新登家的欺负幼主时,剧情是这样设计的:

先是吴新登的媳妇只说出这一句话来,试他二人有何主见,而后李纨想都没想就上了套:

“前儿袭人的妈死了,听见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罢了”

随后,是探春多留了两个心眼,先是翻旧例核实,而后又把帐留下了彻底杜绝了类似试探的发生

所以,李纨单是在这段剧情中,就明显只是给探春抬轿子的

再往下,赵姨娘来闹,凭借血缘关系模糊公与私之间的界限,矛盾与主题完全集中在探春一个人身上

李纨呢?在旁只管劝说:“姨娘别生气。也怨不得姑娘,他满心里要拉扯,口里怎么说的出来。”

再往下,探春制定节流的方案,宝钗提出开源的方案,李纨在这些剧情中完全是一个站在舞台上的观众,看着平儿给探春宝钗两头捧哏

所以,李纨身上真的有理家之难的主题么?

在前八十回中,李纨真的做到了“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而且,最重要的是,李纨的悲剧结局,是在贾家家亡之后

她的诗和曲,大部分都很好理解,唯一让大家觉得扎眼的,恐怕也就是“阴骘积儿孙”这五个字了

但,这话真的是在骂她么?

她的诗中写得明明是“枉与他人作笑谈”,而不是被视作反面典型,被咒骂

而且,且不说总览整首《晚韶华》,单看“阴骘积儿孙”的前半句“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应该也不难理解,整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讽刺她的“守财”

笑她如冰水好空相妒了一辈子,却“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所以,李纨的剧情应该并没有什么细思极恐的东西

贾家的大厦倾倒时,她并没有尝试做什么补救,也没有能力补救,所以她把贾家媳妇的收益与义务同时放弃掉,带着儿子“竹篱茅舍自甘心”去了

脱离贾家这个利益共同体的庇护之后,原本“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的李纨,为了将贾兰拉扯大,会付出怎样的辛酸,恐怕我们很难想象

即便真的做了一个种稻老农,恐怕也并不稀奇

最终,为儿子付出了全部韶华的她,并未能在贾兰爵禄高登之后,享受几天时来运转的喜庆,就离世了

“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好,说完了以上十一个人,我们再来聊故意被我放在最后的妙玉

我刚才说过,个人与利益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有且只有三种,原生,嫁娶,以及雇佣

妙玉这个角色之所以必须存在,且位列正册十二钗的名单之中,就是因为她这个角色是雇佣关系的顶级代表

我知道,这种结论乍一听好像有些哗众取宠,但这确实是事实啊

妙玉的首次出场是在第十八回,前后章回所有剧情的主题只有一个:

为了迎接元春回家探亲,而大撒币

原文具体是这样写的:先写贾蔷从姑苏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并令教习教演女戏。也就是芳官藕官蕊官她们

紧接着,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妙玉同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以及十个小尼姑小道姑,是在贾府成立大观园分公司时,一并招聘进来的

虽然出身和她们不一样,待遇也不一样,是写请帖去请,遣人备车轿去接来,而且没有住家庙的集体宿舍,而是单独住在栊翠庵

虽然她的《世难容》中有“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这样的话,虽然她喝茶时的器物很贵重,喜欢用槛外人这样的自称

但妙玉与贾家之间的关系和那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还有那十个小尼姑十个小道姑,并没有本质区别

她们被纳入贾家这个利益共同体之中的原因,都是为了满足贾家的需求,她们都是“雇佣关系”的打工人

这话听着好像一下子就把妙玉的格调给拉下来了

但是,打工人这三个字与妙玉的形象实际上并不是冲突的,甚至,我可以确信的说,妙玉身上的一切设定,包括出身,包括性格,包括吃穿用度等等等等

全是从“雇佣关系”,打工人这个基础的主题表达延伸出来的

咱们一点一点梳理:

妙玉的具体剧情并不多,主要就是栊翠庵饮茶,乞红梅,槛外人,以及76回联诗这几处

栊翠庵饮茶这一段,只要对照前后文刘姥姥的表现,就不难发现,妙玉和刘姥姥的表现都是为了与贾家人形成对照的

刘姥姥作为一个有求于人的贫穷者,不仅展现了她放下尊严讨好贾家人的部分,还有她对于贾家奢靡生活的态度

而妙玉,则完全是另外一个方向的极端,贾家讲究,她比贾家还讲究,贾家奢侈,她比贾家还奢侈

乞红梅,这一段并没有直接写宝玉乞求红梅的具体过程,但其实也没有必要明写

妙玉受贾家的供养和保护,但宝玉讨要红梅,却要用乞字,妙玉的性格,贾家的放纵,由此可见一斑

槛外人也是一样的,妙玉自诩超脱于俗世之外,但她所住的栊翠庵在哪?不还是在贾家的门槛之内么

贾家的家庙叫铁槛寺,但纵然日日烧香诵经,也是保佑不了贾家的铁门槛万年不倒的

那么,当贾家的门槛倒下之后,且不说妙玉喝茶用的那些古玩奇珍还能不能保住,妙玉一个父母师父俱已亡故,身处异乡,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的妙龄女性,能不能保住自己?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嘛

十二个女戏子,普通的尼姑道姑,甚至贾家的这些丫鬟,在离开贾家之后,多半也还是可以另谋出路的

因为她们提供给贾家的服务,她们自身的生活水平,都并没有高到妙玉那种离谱的程度

但妙玉不行啊

全天下有多少家族能维护的起一个专属庙宇?

即便能维护,又能有多少人愿意为之付出高额成本,来支撑妙玉高水准的生活质量?

即便真的有愿意支付这种高成本的,他对于妙玉的态度,还能像贾家,特别是贾宝玉这样尊重甚至宠溺么?

所以,妙玉的悲剧命运,也是能够直接反映贾家这个庞大利益共同体的兴衰存亡的

总而言之,还是那句话,举得越高,摔得才能越碎,摔得才能越响

妙玉的金玉质,世难容的孤癖性格,比贾家人还要讲究的吃穿用度,都是用来与终陷淖泥中的结局形成对比的

都是用来摔得粉碎的

但,还有一点一定要注意,摔碎她,并不是为了讽刺她的性格和她所谓的超凡脱俗

摔碎妙玉和摔碎《红楼梦》中所有女性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把家亡血泪的教训刻进大家的心里

 

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

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这大概就是这本书又被称之为风月宝鉴的原因

 

对了,还有一些内容,差点忘记解释了,做后期的时候才发现的:

就是刚才说过的,薛宝琴为什么没有被纳入正册

先说结论:薛宝琴的结局,与宝钗的婚姻悲剧应当是形成对照的,但与薛家的败亡无关,应当是她被家庭婚姻所彻底束缚

这个问题有两条思路,相互之间可以作为印证:

其一,薛宝琴在主题层面的镜像人物有哪些?

其二,薛宝琴相较于其他角色,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咱们先说镜像人物,第一个人选大家想到的肯定是宝钗,毕竟是姐妹嘛,但除了她之外,其实还有一个

邢岫烟

“身份地位”论的漏洞并不只有宝琴一个人,还有一个就是邢岫烟

邢岫烟的娘家虽然家道贫寒,但薛蝌是薛蟠的堂弟,而且这段婚姻是薛姨妈先中意,而后请出贾母硬作保山的

最难得的是“蝌岫二人前次途中皆曾有一面之遇,大约二人心中也皆如意”“岫烟心中先取中宝钗,然后方取薛蝌”

种种描写都告诉了我们,如果邢岫烟真能嫁过去,一定会被明媒正娶过去做正妻

那么,如果秦可卿只是凭借贾家媳妇的身份就能入正册,那么,邢岫烟没有理由不能进去啊

所以,“身份地位”论真的可以放下了

 

然后我们再聊主题层面的镜像,说宝琴与岫烟在主题层面也是互为镜像,主要有两个缘故:

其一,两个人物是一并出场的,其二,两个人物分别对照黛玉和宝钗

咱们先说出场,《红楼梦》当中大部分人物的登场设计的都是非常用心的,最典型的代表自然就是凤姐和贾宝玉

除此之外,很多两两成对登场,或同一情节内包含的两个角色,都有很明显的对比意味

比如贾赦贾政,邢夫人王夫人,第八回上半部分的宝黛钗和下半部分的宝晴袭

还有我在秦可卿那一期中提到过的,贾琏的首次登场: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贾琏的出场就是在与凤姐白日宣淫,单在送宫花的情节中,就与宝玉黛玉在一起玩的情节,形成了色鬼与情痴的对照

同时,在整个章回的层面上,贾琏戏熙凤与宝玉会秦钟也在沉溺淫乐的主题上形成了镜像对照

 

我们再看宝琴和岫烟的登场,二人是和李纹,李绮,四个人一并出场的

两位李小姐的信息是真的少,纯纯的陪客,唯一能拿来琢磨琢磨的设定,也就是:“李纨之寡婶带着两个女儿”

同样没有利益共同体可以依靠,能拿来参考的也就是尤二姐尤三姐了

不过,曹公肯定不会让李氏两姐妹重复一个被世家大族纨绔子弟玷污了身子,一个被玷污了名声的悲剧

所以,大概会选择让她们二人嫁入小户人家吧……

再说回宝琴和岫烟,一个是薛家待嫁之女,一个薛家未娶之媳,两人又同步出场,这里面没有设计,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具体的设计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二人在分别对照黛玉宝钗的悲剧

宝钗和宝琴自不必多说,我们重点聊聊邢岫烟

在大家的印象当中,能与黛玉形成映照关系的,要么是脾气秉性相似,要么是相貌明说相似

最次也要像妙玉或者小红这样,名字上跟黛玉有些相似

而邢岫烟与黛玉之间,在故事层面基本上找不到“相似”的部分,所以很多人对此根本没有意识

但实际上,我们仔细看57回,就在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这两段剧情中间,夹写了什么呢?

薛姨妈定下邢岫烟与薛蝌的婚姻,以及“恒舒典”那段,

所以为什么邢岫烟的婚姻安排,会放在宝黛恋剧情中间呢?

铺垫邢岫烟的婚姻时,又为什么要铺垫“恒舒典”那段呢?

别着急,咱们继续往下看:

第58回 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

这一章开篇就是这样一句话: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

而后,清明之日,藕官烧纸钱祭奠死了的菂官,就在贾宝玉发现烧纸钱这件事之前,曹公又多写了一笔:

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了,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

藕官哭菂官之前,贾宝玉为什么会突然想到邢岫烟呢?而且想到的为什么是绿叶成荫子满枝呢?

还是不要着急,视野再宏观一些

在57.58回之前的55.56回,是探春理家的剧情,展现了下人群体利益争夺和秩序破坏的主题

在这之后的59.回,莺儿编花篮破坏宝钗定下的个人承包的开源制度

60回茉莉粉蔷薇硝,61回 投鼠忌器宝玉瞒脏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

仍然是下人群体利益争夺和秩序破坏的主题

那么,紫鹃试玉这段夹在这些内容之中的目的,不言而喻了吧?

邢岫烟的婚姻又夹写在宝黛恋情之间的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其实跟藕官哭菂官一样,邢岫烟与薛蟠的婚姻也是宝黛恋情的一个隐喻对照组

而且对照的应该就是黛玉泪尽而亡之前的部分

那么,邢岫烟具体的悲剧结局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回看“绿叶成荫子满枝”这一段

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子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

这一段其实写的就已经很明显了,杏花正开时,雀儿曾来过,如今再见时,却已是无花空有叶

“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了”

所以,邢岫烟与薛蝌的婚姻虽然双方满意,父母也同意,似乎很美满,但,邢岫烟本人很可能福浅命薄

在与薛蝌留下子嗣之后就早早撒手人寰了,甚至有可能就是因难产而死的

至于她为什么会早早撒手人寰

还记得“恒舒典”那段么?邢岫烟当掉的是自己的绵衣服

再迟两年,又怕你熬煎出病来,等我和妈再商议,有人欺负你,你只管耐些烦儿,千万别自己熬煎出病来

邢岫烟和薛蝌这一对与宝黛这一对的相似之处,应当是女方都因体弱患病而死为结局

似而不同之处则在于,宝黛之间连结婚都没结成,更遑论留下子嗣

另外,邢岫烟的悲剧与薛家的盛衰并没有什么关系,使她落下病根的是原生的小家庭的贫困,范围不大,所以不会进正册

然后再说宝琴,薛宝琴相较于其他角色,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是性格,外貌,生日这些零零碎碎的设定么?

当然不是,是曹公给她设计的生活经历:宝琴并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笼中雀”

“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

我在这一期的视频中曾反复说过:举得越高,才能摔得越碎,摔得越响

曹公把宝琴捧高的方式,是赋予她其他姑娘都没有过的自由,那么,摔碎她的方式,自然也就呼之欲出了

原文中反反复复地强调,她已经许给梅翰林家了

对于宝琴来说,她的悲剧应当同样与薛家或梅翰林家的兴衰无关,而是婚姻本身剥夺了她曾拥有的自由

在悲剧所反映的范围上,与邢岫烟一样,都是家庭范围的悲剧

镜像之处在于,邢岫烟的悲剧源于娘家,薛宝琴的悲剧来自婆家

所以,两人都不会名列于十二钗正册当中,而是会被纳入与香菱同列的十二钗副册

至于为什么十二钗副册的第一位,是身为妾室的香菱,而不是必然会做正妻的宝琴和岫烟,那就是下下期的话题了

反正肯定不是按照人气排列的就是了

 

 

 

 

 

 


“正册十二钗”入选标准是什么?深入分析《红楼梦》女性主题规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