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熟的文官制度,保障了明朝皇帝,不上朝也不会亡国!
明神宗朱翊钧是大明第十三位皇帝,他在位四十八年,在他统治的前十年,朝政十分清明,并且经济也得到良好的发展,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这主要功劳并不在于他,而在于他的父皇穆宗给他留下了张居正等一班名臣。

在政事上,万历与张居正配合默契,张居正生病后,皇帝更是亲自为他熬药。万历十年,张居正由于操劳过度去世,二十岁的万历皇帝开始亲政。但这位皇帝似乎十分懒政,他从万历二十年以后几乎就没上过朝,一直到万历四十八年驾崩。
万历懒政的原因与其祖父嘉靖帝有着相同之处,也是与朝臣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万历皇帝也曾心怀壮志,励精图治,对一切充满了好奇。
万历皇帝其实是个聪明宽厚的皇帝,他不上朝是因为皇权受到压抑,而被迫消极对抗,不上朝并不是不办公。因此,有些历史学家仍肯定他的一些做法:

首先,万历皇帝并没有因大臣与之作对,甚至谩骂皇帝、贵妃而杀掉一个人,是相当宽仁的;
其次,万历也处理了不少国事,大事不含糊,如“三大征战”都是在他的指导下进行的,特别是援助朝鲜的明日战争,万历倾其血本,两次都是果断出兵,根本不像懒政贪财的皇帝;
再次,万历皇帝思想比较开放,如利玛窦进京传教,建立教堂,每月补贴乃至坟墓都是在他的过问下得以顺利进行的。西方传教士带来了先进的天文、机械、火炮等技术,利玛窦也成了中国钟表业的祖师。
最后,万历不补充的官职主要也是内阁和中央的官缺,地方官缺位很少,这可能是赌气的原因,也可能是万历不愿意养一班高谈阔论、无事生非的官员。万历后期,文官制度遭到重创,曾经济济一堂的内阁只剩下首辅一人了。

然而,万历不上朝国家竟然能正常运转,这难免令人好奇。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明朝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官僚体系和社会体系。在这个体系下,即使皇帝天天不上朝,国家照样可以按部就班地运行。当然,这种体系只适合当时的小农经济社会。它只求社会稳定,而不求社会发展,这种稳定是以牺牲社会发展为前提的。
所以,即使明朝出了那么多昏君,明朝依然存在了二百余年。不过,我们必须知道,由于是小农经济,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农民们的生活就无法保证。而由于官僚体系本身的弊端,在出现灾难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有效地让农民得到救助,反而会加深灾难的程度,这样的后果就是农民起义,通读史书,就会发现,农民起义都是在面临灾难的情况下,被动开始的。
那么,明朝的官僚体系是怎么运转的呢?

首先,官僚体系是皇帝为统治国家而建立的,但是,体系的完善却是靠官员们自己去完善的。
其次,相权和皇权进行有效的分割,虽然明朝自朱元璋后没有丞相,但是,首辅承担着和丞相一样的职责,对于政府来说,首辅才是政府的首脑,皇帝只不过是国家的象征而已。
最后,就是广大官员们绝对权威的建立。老百姓是“子”,官员们是“父母”,这样老百姓无论在法律还是道德之下,都必须服从政府也就是官员们的权威。
而社会体系则是尊卑有序,子承父业。所谓尊卑有序就是:长尊幼卑、男尊女卑、官尊民卑,等等。本来商人在当时是没有地位的,但是,官商勾结自古就有,有些商人还可以捐官,所以,我们还可以说“富尊贫卑”。
而“子承父业”则是,你爹是做什么的,你就得做什么:你爹是农民,那你就得种地;你爹当官,那你也可以选择入仕。你唯一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就是科举。

可以说,大明帝国的每一个人都牢牢控制在社会体系和官僚体系之下,和一个棋子一样,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所以,明朝的皇帝即使连续长时间不上朝,帝国的运作也不会遭到破坏,照样可以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