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通史纪录片28《清议与党锢》

2021-10-17 16:09 作者:黎不开探花6  | 我要投稿

清议与党锢

他们是历史上有名的清流,顾名思义,比喻他们的品行清白如山间水流,能激浊扬清,他们标榜正义,不避权宦,抨击奸邪,名曰清议,却如同火山喷发的滚滚岩浆,在东汉后期形成巨大的舆论洪流,其影响所及,上至庙堂,下至民间,刺激着东汉王朝最敏感的神经,激扬着一个时代的风气,然而,火山未熄就遭遇到无情的冰霜,党锢之祸来势汹汹,清流被残酷的镇压,清议被暴虐的封杀,更严重的是东汉王朝从此失去了政治平衡,引发了全面奔溃,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历史课题,当一个政权面临种种矛盾、种种危机时究竟需要怎么样的应对和解决之道呢?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县 太学遗址

这里是河南省偃师县的太学村,距离洛阳市区30公里,在郊外有一片杨树林,占地30公顷,现在这片树林已经成为村中一所小学的第二课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黄老师是这所小学的语文老师每周都会带着学生来到这里,教授他们一起五经的内容,老师将课堂搬到这里的原因在于这边树林的地下,东汉太学,当时是全国最高的学府,这片树林的地下70公分处是原东汉太学遗址1974年考古工作人员对进行了发掘,为了保护太学遗址,挖掘后就回填了,而且在遗址之上种植了一树苗,如今,苗已经长成了大树,曾经的太学遗址也深深地掩埋于林地之下,可是在黄老师心目中,树人如树林,曾经的太学并没有随着泥土的掩埋而消失盛况反而随着树林的日益茂盛,越发清晰可见,除了遗址之外,挖掘现场还发现了一些文物,其中最珍贵的就是这块熹平石经

陕西省西安市 碑林博物馆

熹平石经现藏于西安碑林的第三展室,这里收藏了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共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如今,熹平石经虽然只剩一面残壁,却是这里的镇馆之宝,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这些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是儒学经典中的内容,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朝廷下令把经过官方审定的》《》《》《》《春秋的儒家经书用隶体朱书刊刻在48块石碑上,作为读书人的标准教材,立于太学东门前。

太学,始创于西汉时期鼎盛于东汉,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便开始承载着传承儒学经典,培养政府官员的任务太学也是皇帝咨询国事的场所博士学生都可以发表意见,便于太学生养成忠贞爱国关心国事的气,太学初成立时不过几十人,到东汉后期,聚集京师的太学生人数达3万多人,然而随着人数的激增,学生的出路正变得非常狭窄,更重要的是,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活跃在政坛上,他们占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大部分官位,这使得太学生的处境更加艰难他们寄希望于察举制。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赵凯

赵:所谓察举制顾名思义,先察后举,察就是考察,就是地方官他到基层去根据百姓的评价来选出人才,当然他的标准无非是两个,一个是德,一个是才。

到东汉时,察举的科目已经很多,既有以德为主要考核对象的孝廉等科,也有以才能为主要考核对象的勇猛知兵法科等,不过所有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更重要的是察举制完全以推荐为基础。

郑州大学历史系 教授 高凯

高:当中国政府给了你这个权利的时候,你会推荐什么人?肯定是推荐跟我自己亲近的人,那么他就可能把这个皇权通过察举的过程变成私权,你上有政策他下有对策,那么这样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什么?形成一个利益集团。

这样的形式使得大多数太学生处境艰难,形成东汉一大难题,而太学生本身则必须面对更大的矛盾,太学生接受的教育是忠君爱国公正无私、敢于直言,然而现实正在无情的打击着他们的信念,他们需要做出选择,要么屈服权贵,违背伦理道德,要么坚守原则,维护人格尊严,但不能入仕,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社会的尖锐矛盾,集中的太学生身上,使他们更容易看到各种时弊,更容易对权宦产生强烈的不满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赵凯

赵:这个积怨积聚长久以后就会成一种社会舆论,批判时弊,批判宦官,批判外戚,甚至挑战皇权这样的舆论出现。

江苏省徐州市 汉画像使馆

江苏省徐州市的汉画像石馆是目前最大最全面的汉画像石馆,馆内展出有1000多块汉画像石,这些石头上雕刻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也为我们了解汉朝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画像石是被制作拓片最多的一幅,也是馆内最珍贵的文物,他就是拜谒,馆内专家介绍,这幅画像石上雕刻了人跪拜的场景,这些人在东汉后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清流派士大夫,他们与太学生的领袖人物联合起来,以匡扶王室维护正义为目标,以言论批判的武器针砭时弊,抨击权宦,品评人物,号称清议。清议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舆论制造舆论的主体是清流派士大夫,外戚,宦官以及碌碌无为的官僚们都是清议批判的对象,正直忠义勇于任事的名和官僚则成为清议褒扬的对象,由于其影响大,无人不怕这种清议,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书茂,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在这些民谣中,李元礼、陈仲举等人都是清流派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他们也成为世所推崇的楷模。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所长 卜宪群

卜:清流在当时不仅仅是有话语权,而是有很大的话语权,可以说是垄断了基层社会的话语权,什么是话语权呢,在当时的最大的话语权就是人物评价,人物评品,人物评品德目的是什么呢?还是做官,获得国家的评价你做不了官,但是你获得他的评价就可以做官。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 李膺故里

河南省襄城县清流派最具代表性人物李的故乡李膺元礼,作为襄城县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名人,千百年来一直是当地文人墨客和普通民众交口赞誉的对象,在东汉时李膺的名号不仅传遍他的家乡,在京都洛阳乃至全国也是尽人皆知的,当时的读书人和官僚们都李膺结交为荣,如果某人幸运地得到李膺的接见,就会被称为登龙门,很多的士人和太学生正是因为成为李膺的座上宾也成了士林名士,同样备受推崇,郭云梦是襄城县有名的作家,从五年前开始,他就会开始撰写李膺人物做准备,翻阅了大量的古籍,并一直进行实地考察,寻找李膺在襄城县留下的遗迹,当年李膺正是在襄城县被推举为孝廉步入仕途,因为性格刚正,仕途坎坷,直到46岁时,李膺才携家眷搬离襄城,此时正值鲜卑犯境,汉桓帝重新用李膺为度辽将军李膺威震边关,因而声名远播,但真正使李膺成为士林领袖并彪炳史册的却是多次以铁腕手段打击宦官及其党羽。在李膺出任司隶校尉时他依法惩处宦官张让的弟弟张硕,威震朝野,被士大夫们交口赞誉。

河南省襄城县 作家 郭云梦

郭:一般人对张让那都是礼让三分,但是他(李膺)能追到张让的府上,将柱子破了,他一拍是空的,破了将张硕带走,带走后他就在家审问,然后就地处决。

令郭云梦感到遗憾的是,虽然已经寻找了长达五年的时间,但在襄城县,他仍然没有发现任何一处关于李膺的遗存,即便是古籍中记载的李膺墓地,现在也已荡然无存,李膺仿佛从来没有出现在这里李膺标榜正义的清流之风,曾带给家乡襄城无比的荣耀郭云梦希望重新唤起这座千年古城对李膺的记忆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邬文玲

邬:大家对他评价更高的就是对宦官势力的打击因为宦官是跟皇帝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挑战宦官在某种意义上实际上也是敢于挑战皇权的一种表现。

清流中与李膺齐名的还有范滂张俭官员,他们都以博学刚正闻名,太学生中则有郭泰、刘陶、贾彪等领袖,他们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汉桓帝时,名士朱穆担任冀州刺史到任后正逢权宦赵忠丧父归葬冀州,其丧失规格明显越制,朱穆当即依法查处赵忠正受汉桓帝宠信,汉桓帝得知此事后大怒,马上下令将朱穆关押准备严惩,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学生刘陶带领数千人诣阙情愿并上书汉桓帝,在上书中赞扬朱穆,谴责宦官表示自己愿意代替朱穆去服劳役,此次情愿获得了成功,汉桓帝权衡利弊,最终赦免了朱穆年后,议郎黄浦规受到宦官的迫害,被捕入狱,此事再次引起了世人极大地愤慨,一些政治官员与太学生300多人集体请愿,最终使汉桓帝再次赦免了皇规,在这些事件中,清流的力量正在不断壮大,而他们的矛头正日趋集中的指向宦官集团。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张忠炜

张:清流派将矛头指向宦官主要是基于,第一,对宦官这个群体的不耻,第二,对他们这种行为的不耻,当这个群体因为皇帝的信赖而出现弄权的时候他们或祸国殃民,或者残害忠良,而他们荫亲子弟或横行乡里,或鱼肉百姓。

北京市 宦官博物馆

这里是位于北京石景山下的一座特殊的博物馆,很少有人光顾,博物馆内没有存放一件人物塑像,也没有一件文物器皿,只有几个墓冢和十几块残缺的石碑,这是中国的唯一的一座宦官博物馆,宦官也被称为阉人,他们是被阉割后、失去性功能的男子,是中国古代专供帝王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张忠炜

张:宦官的出现年代是比较早的,比较确切的年代一般可以追溯到我们说的商代,然后这个群体他们最初都是来源于刑徒以及战俘,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属于自宫之人,他们主要服侍于王室或皇室。

张忠炜,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研究秦汉史,由于宦官在秦汉史中的特殊性,他们也成为张忠炜想要研究的对象,西汉时期内廷官职或用阉人或用士人,而到了东汉中期,内廷官职全部由阉人担任,并形成系统而完备的机构设置,与皇宫外庞大的士大夫群体对应,皇宫内的宦官群体同样可观,到东汉后期,宦官人数已达到2000多人,他们与皇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有着很大的权势,然而他们又往往深受世人的摒弃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张忠炜

张:在东汉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从明帝、章帝以来继位的皇帝都年幼,但是对于小皇帝来说没办法执掌朝政,所以小皇帝的母亲也就是太后会临朝称制,对于这些年幼的皇后或太后来说她们想要治理朝政也比较困难,所以都会依赖自己的父兄,但是对小皇帝来说当自己逐渐年大,逐渐长大想要执掌朝政的时候必须推翻外戚群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都是依赖身边的宦官群体来达到这个目的。

汉桓帝刘志东汉的第11位皇帝汉质帝驾崩后,外戚势力乘机壮大,梁太后与她的的兄长大将军梁冀策将15岁的刘志扶上皇帝宝座,梁由此独揽朝政,成为外实力的代表,百官的升迁调补乃至皇帝的禁省起居都在梁的控制之下,汉桓帝身怀怨恨却很难摆脱梁冀的控制,延熹二年公元159),当了13年傀儡皇帝的汉桓帝决心铲除梁冀,然而由于内外隔绝,汉桓帝只能求助于身边的宦官,正是在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一同密谋下,汉桓帝除掉了梁冀,沈超等五人因此受到汉桓帝极大的宠信,同日封侯,史称五另外八名宦官也被封为乡侯宦官权势迅速膨胀梁冀死后,外戚集团的实力受到了遏制,宦官集团却乘胜而起,延熹二年9月,白马县县令李云上书指责宦官干政批评皇帝昏庸汉桓帝勃然大怒,当即下令逮捕李云,官员有感于李云因忠获罪,上书愿与李云同日死汉桓帝把杜众逮捕入狱,虽有众大臣求情,汉桓帝却最终将李云、杜众二人处死,如此一来,宦官势力更加强大,出现很多肆意妄为的举动,他们与外廷的关系也日趋紧张,新的矛盾由此产生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赵凯

赵:宦官在当时人看起来这些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男不女,不伦不类,这些人本来就不应该掌权,就不应该做官,不应该像正常人一样参与政治,参与政治国家管理,现在这些人参与政治管理而且为非作歹,双重因素夹杂在一起,就是他们往往成为清流派官员打击的对象。

打击宦官集团最严厉的行动是在延熹年,太尉杨秉用囚车将侯参押解进京,侯参是大宦官侯览的弟弟曾担任益州刺史,任职期间残暴贪婪增赃款累积多达一亿,查看他携带赃款的300余辆车的都是金银和锦帛太尉杨秉因此将矛头直指侯览宦官集团指斥他们猥受过宠,肆其凶忿,要求削除他们的官职,此举受到清流官员与太学生的普遍拥护,迫于压力,汉桓帝不得已免除了侯览的官职,同一年,曾帮助汉桓帝铲除梁冀的五侯成员左悺、具瑗也受到司隶校尉韩演的严厉弹劾,左悺畏罪自杀,具瑗,一时间宦官集团受到重挫,清流士大夫在朝政中发挥的作用变得举足轻重。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所长 卜宪群

卜:东汉的后期国家用人完全被这些地方、这些名士所掌握,国家权力在基层的权力已经是真空了,所以这样一种局面的出现当然,国家是不甘心的,它要采取镇压、控制、限制种种手段。

清流士大夫针对宦官势力的行动接二连三地展开,不料很快就遭到重挫,南阳太守与太原太守两位清流派的重要官员均在于宦官的斗争中触犯了皇帝颁发的大赦令,被收押监牢,延熹九年,富商张汎与后宫有亲,在地方横行霸道,南阳太守不畏权势,收捕张汎,然而正赶上大赦,按照当时的法律,当释放所有的在押囚犯,南阳太守认为,在的张罪行重大,死有余辜不仅没有释放,反而将张汎及其宗族宾客200余人一并杀死,行为十分极端,与此同时,贪横放肆的小黄门赵津被太原太守收捕后,也是在大赦令颁发之后被杀太守,虽然均是惩处恶霸,但执法行为本身就触犯了大赦令汉桓帝得知后大怒,两人被收编后不久被判处死刑,由此,宦官势力趁机再次反弹,很多被免职的太监重新恢复了原职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赵凯

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权的至高无上,法律也是皇权的代表,那么作为清流派官员你不尊重法律、不遵守法律,在某种意义上你也是对皇权的一种不尊重。

清流与宦官的斗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样是在延熹九年,虽然已有多名官员被杀,但清流派的主要人物李膺逆风而上,断然处死了一名故意杀人犯李膺处决的杀人犯,他的父亲名叫张成,是一个有名的术士,他说,自己预测到最近朝廷会颁布大赦令,就唆使儿子杀死了仇人,就在李膺审理此案期间,朝廷的赦令果然如期而至,按照惯例,应该无条件放任,但是他把赦令放在了一根,很快处死了这个杀人犯,这个事件直接触发了第一次党锢之祸,被处死的这些囚犯当中,很多人与宦官有着密切的交往,有的甚至是宦官的亲属,所以在李膺和清流派官员们的眼里,他们对付的是宦官势力,清流派官员忠心耿耿,本来无意冒犯皇权,然而他们不执行大赦令的行为,事实上已经逆拔龙鳞,宦官们不失时机地发起了反击,在宦官们的支持下,张成的门徒上书天子控告李膺等人,收买太学生数朋结党诽谤朝廷祸乱人心,败坏社会风气,早已忍无可忍的汉桓帝立即下令逮捕并审讯李膺,在全国范围内收捕党人,杀气腾腾的使者们四处出击,数以百计的党人身陷囹圄(yu二声)。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邬文玲

邬:在古代君子不党这是一个共识,对皇帝来说如果群臣结党营私的话会对皇权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皇帝在这种情况下肯定对这种结党营私的行为肯定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听信了宦官的言辞,对清流派进行打击,而且对他们的那个打击的公布的诏令当中实际上也就把这些所谓清流派的官员就称为党人

幸运的是,被捕的党人得到太尉陈蕃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他们向皇帝苦苦求情,陈蕃字仲举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朝圣领袖,他向来支持清流,这次党人书极谏汉桓帝非常愤怒,托故陈蕃贬官,汉桓帝此举令其他朝臣震栗,再没有人敢为党人说,然而令宦官与汉桓帝意外的是在关键的时刻学生领袖贾彪搬来了救兵,他就是皇帝皇后的父亲窦武,窦武以广招名士捐助太学生而闻名,此次他同样将李膺等人誉为忠良,将宦官史为奸邪窦武甚至直接指责汉桓帝即位以来未闻善政,如此下去,汉朝天下有丧失的危险,窦武言辞激烈的上书汉桓帝感受到另一种压力,政治的天平需要平衡,汉桓帝不得不重新考虑此事,永康元年桓帝大赦天下李膺、范滂等人幸免遇难,但是禁锢终身永远不得为官,这是东汉历史上第一次党锢之祸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赵凯

赵:在汉代社会里面读书人他是通经致世,它是以做官为最高和最根本的出路,对于很多士大夫来说那么现在等于做官这条路就被堵去了,就被堵塞了,永绝荣禄,那么这样的话对这些读书人来说他的政治生命等于结束了。

六月的水河畔清风徐来,杨柳依依,数千辆轺车停驻道边,近万人聚集陌上,他们在迎接一位凯旋的英雄,范滂,字孟博,汝南郡征羌县人(今河南省漯河市)为官清正刚触怒了宦官,因而被划入了党人之,在审讯过程中,他誓死如归,此次大赦回乡范滂受到汝南南阳等地士大夫们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李膺等人的声誉无不于巅峰,成为舆论中的圣贤,第一次党锢之祸没能扑灭士大夫们的斗志,反而提高了人们的声望,并在舆论上将宦官完全压于死角。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邬文玲

邬:外戚集团、宦官集团和官僚集团对皇帝来说其实也是他的三个权力支柱,那比较掌控能力比较强的皇帝他通常能够在这三股势力之间维持一个平衡,让他们尽量形成三足鼎立的一种态势,这样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稳固,但是一旦皇帝他本身的他的控制力掌控力减弱的话,他就容易大权旁落,这个时候这三股势力之间消长的话就会影响到整个政治格局的发展。

公元167年12月,汉桓帝病逝,年仅13岁的刘宏继位,这就是汉灵帝,东汉朝廷重新洗牌中,太后临朝执政,窦武与陈蕃受到重用,二人执掌大权,李膺清流派官员重新回到朝廷,共参政事,东汉中期以来,外戚宦官和清流派士大夫官僚三个营垒分明的政治集团逐渐形成,他们互相制约,共同维系着皇权,如今,老皇帝一死,亲皇帝年幼政权失去了掌握平衡的关键人物,外戚与清流派官员马上结成同盟,他们要彻底铲除宦官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5月的一天,洛阳上空出现了日食现象,朝野上下惊恐不安,在汉朝人的观念中,这是上天被天子施政不当所做出的谴告,窦武、陈蕃等立刻借机上奏说宦官干政导致天怒人怨,必须将他们全部绳之以法,八月,他们完成了京畿地区的警备部署之后,再次要求诛杀宦官首领曹节等人,此时窦武等人完全占据了上风,最后的大清算马上就要开始。

宦官们正为逼到绝路,汉桓帝的甲崩,已经使他们产生了痛失靠山的危机感,李膺等人的复出使他们坐立不安,他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而是像鹰爪下的狡兔一样保持着高度警觉,随时准备给对手致命一击,此时正在执政的窦太后至为重要,然而令窦武和陈等人不解的是,他们决心彻底清洗宦官,窦太后后却并不同意。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邬文玲

邬:因为清流派的有些做法他比较极端,过于绝对,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觉得有把持朝政的宦官好像有一些不法的行为,他们就觉得所有的宦官都不是好东西,都应该被诛杀,确实是很偏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本来有不同利益关系、不同归属的宦官可能最终团结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更加强大的势力。

紧张的时刻已经到来,诛杀宦官的奏章呈送窦太后窦太后仍没有同意,而宦官们当晚就偷窥到了那些杀气腾腾的文字,一些平素并不端行为的宦官也被激怒了,因为他们同样被列入诛杀的名单,同仇敌忾的宦官们连夜行动起来,他们软禁了窦太后,然后以天子和太后的名义发布平乱诏令窦武仓促之中召集北京五校禁兵迎战,无奈他的士卒不敢攻击皇帝的御林军,纷纷倒戈,窦武兵败被围被迫自杀最为悲烈的一幕随即上演80多岁的太傅陈蕃听闻宫廷政变窦武捐躯,不但没有退却,反而率领门生属吏80多人,冲入皇宫承明飞蛾投火般投入最后的抗争,最终被害。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赵凯

赵:在当时权力结构里面清流派官员还属于一小部分,他是小众,他曲高和寡,当他上升得势的时候他利用这个舆论可以影响很多人,很多官员也许他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去赞成他们的主张,但是由于这个清流派的势力所在他也会对他们非常恭敬,表示一种服从,那么当清流派失势的时候这些人就不会再支持他们了。

此时,汉灵帝年仅13岁,要让完全理解这场宫廷政变显然并不现实,在宦官的环绕下,他只知道苍颜白发的老师陈蕃和向来一脸严肃的外祖父窦武是逆臣贼子,而温顺和蔼的宦官们则勇敢地保护了自己,几天以后,皇帝下诏,曹王甫等18名宦官,因为平乱有功而受到封赏叛乱魁首窦武、陈蕃的亲属宾客或者被诛杀或者被流放,他们选任的官吏都被免官禁锢。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赵凯

赵:宦官他们权力从哪里来?从皇权来的,它们本质上是皇权的延申,所以他们和官僚集团还是不一样的,像清流派官员他们出发点也是好的,他们也是希望能够维护好这个汉室天下,但是他们有些行为有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和皇权发生冲突,特别是他们打击这个宦官的时候,他们有意无意地就会触动皇帝的奶酪。

宫廷喋血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对于清流派士大夫们而言,噩梦才刚刚开始,建宁二年公元169)10月在宦官们的授意下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捕党人在宦官们的打击下百余名清流派士大夫受难赴死,还有许多无辜者因得罪宦官而被诬陷为党人被打入牢狱,党的亲属门生、故吏,有的被处死,有的被流放,受害者多达六七百人,朝廷还下诏,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及五服的亲属都禁锢终身,不得做官,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在这次党锢之祸中,作为清流派的领袖李膺也没能幸免遇难,他和范滂等,这些清流名士在狱中被拷打致死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人们没有放弃抗争熙平元年公元172)秋季的某一天,皇宫朱雀上出现了一份匿名告示,意思是天下大乱,宦官曹节王甫幽禁杀害了窦太后中常侍侯览滥杀党人,可是公卿大臣全部尸位素餐,没有敢于进献忠言者这份罕见的大字报公然藐视皇权,立刻引来皇帝、宦官、执政大臣们的集体愤怒,于是又有一千多太学生被逮捕入狱

建宁四年(公元171)正月,京城内外张灯结彩,十四岁的汉灵帝举行了隆重的加冠礼,按照惯例大赦天下,那些犯了谋反大罪的囚犯都被释放,然而唯有党人不在赦免之列,君昏臣昧的帝国已经把他们永远打入了另册。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赵凯

赵:他们代表了正直、勇气,它们被认为是社会的良知,他们得到很多的同情,他们是舆论领袖,当他们被打击之后那么同情他们的会更多,那么同情他们的人转而会把这种情况转向对打击者的一种仇恨,一种敌视,对谁呢,是对宦官,宦官是皇权的延伸,那么这种敌视和情绪呢会转到皇权这边来,所以从长久来看,我觉得失掉人心的是东汉王朝。

禁锢之下荣望永绝对于追求通经致用的人来说,禁锢意味着不能实现人生抱负,形同阉割,刘氏汉朝已失去了人心,不再是人们的归宿,良禽择木而栖的时候到了不愿意听到批评意见的汉朝政府,则再也无法看到自己的问题与危机,无法找到政治平衡,只能任其一步更加倾斜,直至完全堕落

两次党锢之祸,宦官集团似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然而他们并没有料到朽木难撑危厦,随着清流被完全打入另册,自己也迅速跟随着失去平衡的东汉朝廷走向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耳闻朗朗的读书声,我们似乎还能看到清流们在这里留下的遗迹,他们的清议反映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然而又迅速的到了清洗,如果试着将东汉太学的遗址复原,我们会看到这里真正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优秀传统的光,虽然1600多年后的晚清,再一次出现了清流李鸿藻、张之洞等人以秉公持论、不畏权要、犯言直谏再现清流本色,然而他们的影响,根本无法与东汉磅礴宇内的清流相比,那是无法再现传奇。


中国通史纪录片28《清议与党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