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以言志,何以致之?
儒鼎群中,通用開頭,000,000。
3/31日会报主题。诗以言志,何以致之?
(一)行歌作业的回馈。
历史上都有例子。汉朝时候,有蔡邕,所以有蔡文姬,书法得以接续流传,到如今我们还会听胡笳十八拍。唐朝时候,有宋廷芬这位父亲,养育了宋若昭、宋若莘等等五个姊妹,所以皇帝唐德宗,得了女先生,后世有了女论语。宋代,有苏老泉,所以有苏轼、苏彻。近代,梁启超之后,有了三个院士,九位优秀人才。
在学伴缴交的行歌作业当中,还有子女一起唱的。在家里身体力行,子女自然有样学样!孔德成先生说过,「以言教人则讼,以身教人则从。」这真是一个聪明的传教现象。
在行歌的时候,家长可以拉着子女的手,让他感受到你身体的振动,自然就很容易,同一个频率。这种经验,就像女性朋友怀孕的时候,呼吸感受,血脉营养,心情姿态等等,婴儿都是和你同步的一样。
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地,当天清气爽,风雨滋润,当然生机蓬勃,谁不想要多加亲近呢?孔夫子万世师表,人们学习圣经论语的时候,按照论语诗教传,来行歌练习,以经文为曲调,成雅乐入耳心,行歌舞,动作精神。主题明确,兴发志愿,比拟动作,渐进优雅。这个样子,以人传人,乐于力行。知行路径完整,作用真实,就容易智识稳定。这都是成仁成材,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有时后的迷茫。
学伴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要记得伦常的模样。世界中有公平的,也有不公平的地方。总体而言,个人的量能会与客观的世界,维持一种等量呼应!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定数,那个定数,就是你的人品与志向。人品,是你的水准格局。志向,是你的持续力量。这些,可以总括为德性,就是可以实践社会功能的依据。
论语圣经中说,「不学诗无以言。」「有德者必有言。」内在思想健康,言谈举止就健康。这些内外文质,都可以透过学习来增强。而学习的动力就是,樂趣意向。在论语的教学实践中,又划分有,文章科、语言科、政事科、德行科。四种科别,可以作用的途径。
(三)礼乐文明与历史案例。
世界音乐史上,十二平均律,是在明朝期间,由皇子朱载堉,所发明厘订的。再过了约两百年之后,西洋人开始了文艺复兴,例如西洋音乐之父巴赫、莫札特、贝多芬等人。后来却把音乐的美感体验,与宗教论述,相互穿凿附会?这是拐了一个弯!
回顾神州上的历史,炎黄子孙在商朝末年,便有文王出现,把这些困惑解决掉了!于是周朝八百年间,常态性的礼乐建设,被孔夫子钦羡,并且大成其恩泽,以为文明的主体。
易经中,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君子就算,只有在室内的地方,说出了真实善良的言语,在千里之外也会产生感应。更何况,是身边的人呢?
论语中便有说。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夫子善于歌诗,在与人反覆的对应中,可以产生和谐的情形。纪录上,说明了,歌声练习,达致和谐的情形。
后人也有所阐发。魏晋时期,陶渊明这样认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丝弦乐器,不如管箫乐音。管箫动听,不如人声动心。这里说明了,乐音的不同器具,动人身心的不同效应,如此可以渐近自然的奥义。
又在唐朝的时候,吐蕃国王羡慕大唐文化,就向唐朝的天可汗请求,请赐婚一位公主于吐蕃,这是一个衷心和平的愿望。于是文成公主,受皇帝的托付,在吐蕃成为国母,也一并成就,一番文化美事。当时文化鼎盛,以儒学为国教敦化的国土,天水甘霖遍布九州。皇室宗亲,贤达儒士,各个仿佛神人,引得远人钦羡。
论语中,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彼此个体之间,距离会缩短,是因为有仁德充满。中原,和谐稳定,邻邦间众人安心。如此量能引得远邦亲近。
大到万国四海,小至家室邻里,都适用这样的道理。又论语中有,「里仁为美。」能够与仁德亲近,那就是最美的事情。在人际间,会让人,感受到温暖祥和,那会有一个现象,就是自己仁德在身,正在发光发热。
(四)经教中的论述。
礼记经解篇中,孔子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诗之失愚,乐之失奢。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素王夫子说明,国学教导的状况中。人心敦厚,情绪温柔,是诗教的作用。广大流行,感触善良,是乐教的作用。诗教有缺点,是在只讲情不讲理的状况下,容易导致愚蠢。乐教有缺点,是技术的养成,物资人员的集合,需要耗费巨大。能够温柔聪明,情理圆融的人,是诗教深入的人。随处可以体验,容易感发良心的人,是乐教深入的人。
这两个条理,会总起来,答案就是!行歌文舞。行诗教深,而不愚,以经为曲,行歌乐音。行乐教深,而不奢,以人声为乐,动身形。
情理圆融得宜,良心随处感发,可以避免愚蠢,又免除耗费的正经教法,就是引诗文以为乐曲,以人声为乐器的歌咏,关联典雅的动作。这就是礼乐诗教的条理,引自论语中的道路。
(五)诗以言志,何以致之?
歌诗的作用是丰富心智。要是心思充满痛楚,那样活性就容易短少。人们会愿意主动去行为的,通常是快乐。人们會主动避免的是痛苦,生活要是令人麻木,那也会毫无生机,气息萎靡。诗可以兴观群怨。有着蓬勃精神、敏感发现、通达人情、舒畅身心等等四个心智功能。可以端正孝道,从事社会建设。还能充分认识自然世界。
这些圣人的遗教,会对应不同阶段的学习状态。第一、声音成不成诗文。第二、诗文成不成乐音。第三、乐音能不能动身心。第四、所用能不能经世济民。这四个阶段,有没有一致,这就会有很大的差距,会决定学习有没有威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废寝忘食」四个字,合起来,是专注持续的情形。如果把它拆开了,第一个字废,堕落不能用。第二个寝,睡觉躺平。第三个遗忘,脑袋空荡荡。第四个食,吃的太少或是太饱都不好。这四个分开了,就容易各自使坏。所以,声音、文意、乐曲、动作,各个部分都连贯成体了,知行一致。三达德,智仁勇,也就充盈了。
(六)学礼首重祭祀,夫子下学上达。
「乐(yue)象天,文象地。」乐(yue)音仿佛天道运行,文字比拟各种痕迹。天地之间,有贵重人命,生命的进行,就必定有动静。血脉周身有气息,感知打开有情境。人我沟通有语言,铺陈连续,就有条理。在文以载道的经典中,解读文义便得伦常秩序。像天一般的周游便有美妙的旋律,踏地作动的间隔便有所节奏。各种俯仰周旋,屈伸进退的姿势,比拟行为的意识。在于动静之间,就有知行合一的渠道乐意。如此通达进行,个人就是温暖的发光体。这是周朝祭天的礼仪。
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舞雩台,就是周朝,进行歌舞,祭祀上天的地方。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夫子感叹曾皙,舞雩歌咏,愿与之偕同。天与人的心思,此刻发生关联。诗以言志,圆神立德,自得敬天。周朝祭天的礼仪,可以完整身心,素王便引用垂教,来训导精神圆融。
以上練習,儒鼎000,與學伴們互相勉勵,去吧、去吧、去吧,生活實踐去吧!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