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上次去实体书店是什么时候?
中国实体书店发展20年
城市需要书店,但消费者却不再买书。来总结了中国书店发展20年的情况。
*2000-2013年:电商的降维打击
1999年,当当网和卓越网成立。2004年,卓越被亚马逊全资收购。2010年,京东图书正式上线。互联网、图书电商和数字阅读的普及,实体书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据统计,2005~2013年,国有书店共减少1944家,民营书店共减少3801家。
*2014-2017年:书店黄金三年
2013年,广电总局和财政部共同发文从土地政策、财税扶持、拨款3亿、创业培训支持、行政审批管理,全方面支持实体书店。
综合支持之下,2014年中国实体书店的图书销量和销售额终于高于电商。一些书店品牌抓住了政策红利,在几年间跟着商业地产布局,迅速在全国铺开,成为今天年轻人广为熟知的书店品牌。
言几又、西西弗、方所、钟书阁是现在最为大家熟悉的人气、品牌连锁实体书店。
这些有代表性的书店也呈现出实体书店形态的变迁。
1. 复合型零售空间
2. 高颜值的空间设计
3. 体验式消费
还有一个变化是书店越来越与商业地产、购物中心深度绑定。对购物中心来说,和书店的强绑定有不少“隐形”益处。
首先,书店作为“文化”属性极强的业态,辅助强调了商场生活方式和社交中心的功能标签;其次,书店帮助商场拉动客流;
最重要的是,商业地产凭借文创相关的内容, 可获得相应的政策优惠。
基于此,2017年,实体书店再次实现了增长,这其中在实体书店中占绝大多数的民营书店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2019年:表面繁荣,暗藏危机
在经历了3年“大跃进”,新一代实体书店慢慢呈现出新的问题,快速拓展之后,瓶颈期也开始出现。
问题1:品牌同质化问题初现
问题2:书店越开越多,但需求未同步上升
问题3:门店运营力后劲不足
最致命的问题是,不是因为电商导致书店卖不出去书,更关键是大家的时间被各类游戏、视频节目、直播已瓜分了大半,国人根本没时间、没耐心去看完一本书。
*2020年:再次“入冬”
长达两个月的闭门防疫,九成实体书店暂停营业,四成书店预计上半年收入将下降50%以上。
5年前就进入内地的诚品书店日渐衰落,原本内地两家店,深圳店已确认将退出,仅剩的苏州店也劲头不再。
相对应的是日本茑屋书店,不仅在上海和杭州两地开,还宣布入驻成都,表示将在中国开设1100家店。但茑屋书店本质上是一家拥有大数据的轻资产策划公司并不是单纯的书店。
或许日本茑屋书店的高调进场以及疫情间的关门,可以让实体书店多一些转型上的思考——多业态的书店转型成综合性文化生活馆,或是小型文化综合体,擅长数据策划的专精做策划和选品,擅长供应链和技术服务的也会单独剥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