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唐彬 字儒宗

唐彬 字儒宗

唐彬(235年-294年),字儒宗。鲁国邹县(今山东邹县)人。他的父亲唐台,在曹魏曾任太山太守。唐彬有经国度量,不拘小节。少年时便熟习弓马,喜爱游猎,他身长八尺,可以奔跑着追赶猎物,强大有力超过普通人。后来才喜爱经史,尤其擅长《易经》,随从老师受学,学成后回乡教授学生,他的学生常有数百人。
唐彬忠诚恭敬又公正亮直,他尽力规劝匡救过失,从不让别人知道是自己所做的。他又作为州里的使者到相国府上报事务,当时相府的僚佐都是当世俊才,但见到唐彬没有不感到钦佩愉悦的,都向司马昭称赞他,推荐唐彬担任掾属。
不久,担任尚书水部郎。泰始初年,被赐爵关内侯。被外放任邺县令,唐彬实行的道德符合礼仪,一年内就完成了对人民的教化。又迁任弋阳太守,他公开设立禁令防范,百姓安定团结,后因母亲去世而辞官。公元279年(咸宁五年)十一月,唐彬与王浚一同伐吴,唐彬占据要道,作为众军的先锋。常设疑兵,把握时机取得胜利。攻陷吴国的重镇西陵、乐乡,俘获敌军众多。自巴陵、沔口以东的郡县都因害怕而纷纷倒戈投降,唐彬知道敌人已经步入绝境,孙皓即将投降,于是在离建业还有二百里时,就称病迟留,来说明自己不争功。果然有先到的人争物,后到的人争功,当时有见识的人没有不称赞唐彬这一举动的。
公元280年(太康元年),吴国平定后,被征拜为翊军校尉,改封上庸县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朝廷如果有疑难,唐彬经常参预其中。北方少数民族常常侵扰掠夺北平郡,朝廷于是任命唐彬为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桓校尉、右将军。唐彬到边境后,训练士兵修治武器,扩广农田重视农业,振奋军威显示武力,宣传国家的法令,显示恩典信用。于是鲜卑二部大莫廆、擿何等人都派自己的儿子入侍为质。唐彬还兼修学校,教诲诱导不知疲倦,仁慈恩惠广泛散布。又开拓昔日的边境,推进千里。修复秦朝的长城要塞,从温城到碣石,在山谷中绵延近三千里,分军屯守,烽火台相望。从此边境获得安宁,没有犬吠的预警,自汉魏以来的将军没有能比过他的。百姓追慕唐彬的功德,在唐彬活着的时候为他立碑作颂。
元康初年,朝廷拜唐彬为使持节、前将军、领西戎校尉、雍州刺史。公元294年(元康四年),唐彬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岁,谥号襄。
统帅 C+
(唐斌与王浚共伐吴,彬屯据冲要,为众军前驱。自巴陵、沔口以东,诸贼所聚,莫不震惧,倒戈肉袒。)
武力 A
(唐斌少便弓马,好游猎,身长八尺,走及奔鹿,强力兼人。)
军谋 B-
(唐斌尝上征吴之策,甚合帝意。及伐吴,每设疑兵,应机制胜,陷西陵、乐乡,多所擒获。)
智略 A-
(唐彬有经国大度,而不拘行检。晚乃敦悦经史,尤明《易经》,随师受业,还家教授,恒数百人。后从王浚征吴,彬知贼寇已殄,孙皓将降,未至建邺二百里,称疾迟留,以示不竞。果有先到者争物,后到者争功,于时有识莫不高彬此举。及镇幽州,斌政术有道,鲜卑诸种畏惧,不敢犯境。)
内政 A
(唐斌尝出补邺令,道德齐礼,期月化成。迁弋阳太守,明设禁防,百姓安之。于时朝有疑议,每参预焉。后北虏侵掠北平,以彬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彬既至镇,训卒利兵,广农重稼,震威耀武,宣喻国命,示以恩信。于是鲜卑二部大莫廆、擿何等并遣侍子入贡。兼修学校,诲诱无倦,仁惠广被。遂开拓旧境,却地千里。复秦长城塞,自温城洎于碣石,绵亘山谷且三千里,分军屯守,烽堠相望。由是边境获安,无犬吠之警,自汉魏征镇莫之比焉。)
魅力 A+
(唐彬忠肃公亮,尽规匡救,不显谏以自彰,又奉使诣相府计事,于时僚佐皆当世英彦,见彬莫不钦悦,称之于文帝,荐为掾属。帝见之,顾四坐曰:“名不虚行。”他日,谓孔颢曰:“近见唐彬,卿受蔽贤之责矣。”后伐吴,彬畏避交争,推功於王浚,识者咸赞其节。及镇北境,百姓追慕彬功德,生为立碑作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