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许是年少遇见的人太过惊艳,余生便再无法将就

说起曹植这个人你第一反应会想起什么呢?是七步作成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句吗?还是描绘与洛神宓妃凄美爱情的《洛神赋》呢?

话说,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时代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并有感而发,依据曹植的《洛神赋》,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名画《洛神赋图》。那么,曹植的《洛神赋》里面都说了什么?《洛神赋》的情节是这样的,“我”看见了洛水女神,瞬间爱上她。可是当洛神也表示爱“我”时“我”却犹豫了。于是,洛神走了。洛神走后“我”后悔了。找了她一夜,最终,“我”只能无奈离开。

曹魏黄初三年(222年),曹植,在京师告别了他的哥哥——皇帝曹丕之后,跋山涉水前往自己的封地东阿。漫漫长途的疲惫感,一行人刚至洛水,曹植的随从和他的马匹便准备休息,让马可以吃一点草。


正在河边休息的曹植,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就见到了手执羽扇,飘然而至的女神,赶紧问了一句随从“那个美女是谁?”

最精彩的部分来了,美女是洛神宓妃(fú fēi),洛神宓妃又是谁?
宓妃,在中国水神中是最具美感的神,传说她是伏羲氏的女儿 ,后不幸溺死在洛水中,遂为洛水之神。而关于她的传世之作《洛神赋》则出自三国才子曹植之手。

曹植极尽四个字夸人的本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肩窄如削,腰细如束……堪称三国情话扛把子,单身狗认真学习一下,情书都写不好,怎么追女神?

洛神和她的“宇宙最强仙女团”执扇而行,一会儿在清流里面嬉戏,一会在林间漫步。因为洛神是神,作者用这样一种方式,为人神永隔的怅惘结尾做了铺垫。

洛神也眷恋着在水边遇见的曹植,她回首相望,曹植深情凝视,顾盼之间,两情缱绻。全卷只有这里洛神和曹植相距最近,象征两人感情的亲密升温,才子配佳人,他们相恋了,这就是故事的硬核。

这种一见钟情的倾心,画家要怎么去烘托它呢?情到浓时,众神也来同庆,水神,立于川中平定波浪;半空中,河伯正在击鼓;中间这位正在高歌的人身龙爪的形象就是传说中的女娲。这些重要的神仙亲友团都赶来“加持”这段爱情,在他们的助威下,这场贵族和神仙的爱恋变得与众不同。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由于洛神是神,曹植是人,人神殊途,彼此虽然都处在盛好年华,却依然难偿所愿。快乐很短暂且永不再来,洛神第一次垂下眉眼,面沉似水。曹植则强忍悲痛,无言以对。

洛神要坐神的车子走了,她坐上云车向曹植告别了。她的车子是有六匹龙拉着,有翅膀的文鱼、白色的蛟龙、双头神兽,都来做她的护卫,整个仪仗队很漂亮,凡人不敢靠近。

在古代,车辆的建制有森严的等级,在人间,只有天子可乘六马车。洛水女神乘坐六龙云车,旌旗飘飘,云水翻腾。

洛神走后,曹植并不死心,急命随从驾舟逆流而上追赶洛神。波涛奔涌,正如曹植心中急切的心情契合。
洛神一直不曾离手的羽扇,出现在曹植手中。女神说:“我还是要走,不过呢,可以把这个小扇子送给你。”这把小扇子就变成了曹植与洛神之间爱情的信物。

曹植回到了岸上,他坐在岸边,通宵不眠,夜不成寐。(画中的蜡烛就表示“夜晚”)

画卷到了最后,天亮了,此情难尽的曹植万般无奈,只得乘车离去,但心存一线希望,不时回头张望。

手上还紧紧地拿着那个小扇子。我想他这一辈子都不会放手,因为这是洛神留给他的唯一信物。画卷就到这里结束了。

曹植借人神相恋不能相守的故事,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
而顾恺之用丹青再现了,曹植在洛水河畔的一场梦,将虚构的故事变成具象的画面,是绘画对文学的一次跨时空致敬。

《洛神赋》与《洛神赋图》
共同诠释着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跨越千年,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