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有钱也贷不出去?楼市出现“推绳子”效应!“三板斧”要来了
大家好,我是蓝白。
最近,大事不少。
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就不说了,也不是咱们能操心的事。
只说跟生活有关的,不管是宏观数据,还是个人感受,相信大家都感觉到了,压力着实不小。
最近央行公布了2月份的金融数据,相比1月份的气势如虹,出现了明显的反转。

最主要的反转,是社融。
例行公事,先解释啥叫社融,再来讨论数据的问题。
社融,全称叫“社会融资规模”。
大家都熟悉的M2,只能代表流通里货币有多少。

至于钱印出来,贷出去,能不能流进工厂、公司、项目,要看社融有多少。
银行把钱贷出去,这笔钱,就是银行的资产。
社融,也就代表了实体经济借钱的需求。
反过来说,存款就是银行借我们的钱,是银行的负债。
说完定义,再看数据。
2月份,社融增量是1.19万亿,新增人民币贷款是1.23万亿。
要知道,1月份的时候,这两项数字分别是6.17万亿、3.98万亿。
总量降了三分之二以上,结构上一定有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看看分项。
社融有4个分项,分别是:

人民币贷款、政府债、企业债、表外三项(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2月份,社融口径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9084亿,同比少增4329亿;
政府债2722亿,企业债3377亿,这两项都是增加的。
表外三项减少5053亿元,同比多减4656亿元。
很明显,政府债和企业债,也就是铁公基,撑起了2月份社融的“脸面”。
而人民币贷款、表外三项的减少,才是社融失速的关键原因。
好了,记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贷款,一个是表外。
先说表外减少的原因。
还是要先说概念。
表外三项里,最核心的一项,是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票据,其实是一种延期支付的手段,在企业之间流转,也就是“赊账”。
在票据到期前,持票企业要是想拿到钱,可以进行“贴现”,也就是贴付一定的利息,把票据转给银行。
银行呢,可以把已经贴现,但是没有到期的票据,再转给其他银行,这叫“转贴现”。
在这个过程里,票据贴现是计入银行贷款规模里的,是表内的融资,也就是所谓的“票据融资”。
但是,还没有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是“表外”的业务,这是统计在社融里的。
这个概念,理解起来也不难。
你想,表外没有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降了这么多,肯定对应了表内“票据融资”大幅增加。

就是一个跷跷板的关系。
没错,这就是今天要说的重点:
票据融资在增加,贷款也在减少!
而票据融资和贷款这两项数据,都藏在2月份的“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里。
顺藤摸瓜,分析为啥社融降这么多,为啥大家不愿意贷款了,还要从“新增人民币贷款”这份数据里,找原因。
顺着这个思路,咱们接下来,分析2月份的人民币贷款数据。
人民币贷款数据,也有几个分项:居民的短贷和中长贷,企业的短贷和中长贷,还有票据融资。

上个月,居民短贷减少了2911亿,居民中长贷减少了459亿。
企业短贷和中长贷都增加了4000亿以上。
票据融资大增3052亿,同比多增甚至达到了4907亿。
大家可以把以上5个分项,全部看一遍,哪些在增加,哪些在减少。
很明显,抽丝剥茧下来,我们才能发现,社融大幅反转的两个核心原因:
1,票据融资,大幅增加!
2,居民的短贷和中长贷,全部在减少!
这两项数据,就是今天蓝白要跟大家分享的核心内容。
先说票据融资。
上面说了,表外还没贴现的票据减少了,说明啥?
说明银行在抢票据!
要知道,央行对银行的信贷发放,是有考核要求的。
尤其是最近一年,央行反复强调要输血中小微企业,反复要求银行要加大信贷投放。
可银行也很难办啊。
一方面,现在这形势,放出去的贷款,怕坏账,不断降低贷款门槛,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怎么办?
另一方面,利润预期变差,企业也很谨慎,不敢负债扩产经营,贷款需求太差。
前有放贷的考核要求,后有放贷的种种掣肘,换做你是银行,怎么办?
很简单,用收票,替代贷款,向企业放款。
坏账率又低,还能满足央妈的放贷规模考核要求,一举多得。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2月下旬的时候,票据利率出现了一轮断崖式下跌。

1个月的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出现了0.01%的低点。
3个月的国股银票利率,也只有0.35%。
但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典型的资金空转。
大家都不傻,票据转贴现利率,大幅低于银行的大额存单、理财产品的收益,就可能会诱发一些有授信额度的公司,主动到银行开承兑汇票,寻求套利。

银行呢,因为有任务压着,大部分时候,甚至是在银行的默许乃至动员下,企业花钱买理财或者大额存单,再开银行承兑汇票,套走资金。
这,当然会伤害实体经济的真实融资需求。
说完票据,再说居民贷款。
上面说了,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全部在减少,这是拖累2月金融数据的核心原因。
居民短贷,是消费贷,信用卡之类的。
居民中长期贷,就是房贷!
短贷为啥减少?不敢消费了嘛!
能不装修,就不装修了。能不旅游,就不出去了。
能不买家电,不住酒店,不下馆子,少买点衣服没啥,少喝几顿大酒,也没啥,日子还要过下去。
至于房贷,我不说,大家都懂。
注意:中长期贷款减少,房贷转负。

这可是有统计数据以来,居民中长期贷款第一次负增长!
冷冰冰的现实:大家不愿意买房了。
要知道,从去年10月份,开始恢复开发贷、房贷正常发放后,房地产的利好,几乎没有断过。
越来越多的城市20%首付,房贷利率从节前的5.8%,两个月时间,飞速下降到了5%附近,我都没见过降这么快的。
有城市直接喊出了棚改货币化,取消认房认贷的城市此起彼伏。
这也是蓝白之前反复跟大家聊的,今年降首付、降利率乃至棚改货币化,用处都不大。
2月份,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降了27%,TOP房企销售额普遍大跌40%以上。
要么,是收入受冲击了,买房计划先搁置。
要么,是担心买到期房烂尾,索性继续等。
这个时候,居民买房的信心被破坏了,再靠首付和利率降低,这种低门槛、加杠杆买房的刺激措施,很难修复买房意愿。
不管是票据融资的增加,还是居民房贷的罕见下降,都指向了一个事实:
现在,银行有钱也很难贷出去。
说到底,还是一个“信用”的问题。
企业担心今年原材料继续涨,海外都复工了,高价进货,出口订单没了怎么办?很多厂子不敢贷款扩产。
本来打算买房的人呢,担心开发商爆雷,全家人的积蓄打水漂,肯定慎之又慎,哪怕首付和利率奇低,也不敢轻易入场。

银行也难受啊,多少呼风唤雨的大公司,昨天还趾高气扬,今天就轰然倒下,风控又不是吃干饭的,真出了坏账,谁担得起责任?
所以大家看,“猜疑链”就这么形成了。
在货币政策里,这种现象有个名词,叫“推绳子效应”。
推绳子效应的本质是:
如果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比如加息,市场会立马做出反应,直接躺平,银行放贷马上会减少。
如果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虽然降了,但市场信心不足,大家对未来的预期还是很悲观,企业还是不敢贷款,银行还是怕坏账,都在继续观望。
好比一辆货车,绳子只能拉货物,没法反过来推。
现在不就这种情况么?
央行印钞,银行手里握着大把的信贷资源。
可大宗商品涨价,进货成本高又不能转嫁,房企动不动就爆雷,人口流动受限,导致居民消费也起不来。
信用不足的时期,市场各方的信任,都很脆弱。
看过去半年的房地产,坏的消息只要出现,可能是社交媒体上的一段文字,也可能是子虚乌有的传言。
可能是商票不兑付,可能是去总部讨要工程款。
可能是信托违约,也可能是一段没头没尾的录音和视频。
任凭开发商如何解释,怎么给投资者鼓劲,千方百计证明自己还有钱,也没人愿意相信。
反过来呢,好的消息有一箩筐,降首付利率,发并购贷,恢复开发贷,房贷加速审批,各种喊话。
利好都已经实锤了,银行还是选择不愿意相信,购房者还是不愿意相信,大家接着维持现状。
难道就没办法了么?
蓝白觉得,一切还是要交给时间。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我看到信达宏观解运亮的报告,其中提到了3个原因。
1,还记得2021年初的时候,央行一直强调“货币政策不急转弯”,所以放贷的基数很高,今年2月的同比数据当然低了。
2,2月份是春节,要跟1月份的炸裂天量数据合并,两个月的数据加一块,也没那么违和了。
3,房地产调控的基调,是未来的关键,政策既然已经转向了,在没有收到好的市场反馈前,宽松的力度可能会加码。
既然2022年的基调是稳增长,那财政、货币、基建三板斧就少不了。
不管房地产还是资本市场,不管消费还是投资和出口,在一个政策市里,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
没有好的效果,宽松政策,就不会鸣金收兵。
举例来说,2月的建筑业PMI已经飙到了57.6%,沥青开工率一直在上升,螺纹钢、水泥很抢手。

还有,在5.5%的目标下,今年退税力度会非常大,对地方加大转移支付规模已经达到了9.8万亿,增速高达18%,缓解地方上的卖地压力。

国家退税减税高达2.5万亿,规模达到了历史之最,其中1.5万亿增值税、留抵退税直达企业。
信用从“收缩”到“扩张”,一定会来,时间早晚的问题。
常识告诉我们:现在,就是黎明前的四五点钟。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