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人不如自恃也:人生另一半走了之后,不管你多有錢,都要和5種人搞好關系
有一句話說得好:「今日桑榆晚景好,共祈百歲老鴛鴦。」
人老了,身邊最好的人,不是兒女,也不是親戚朋友,而是老伴。
道理大家都明白,都希望能夠和老伴一起,慢慢變老,直到哪里都去不了,還能牽手嘮嗑,背靠背休息。
可是,現實很殘酷,夫妻之中,總有一個人先走。剩下來的那個人,就不得不「孤獨終老」,雖然不愁吃不愁穿,手里有錢,回家有房,但是缺少了心靈的寄托。
如果老伴先走一步,你還能指望誰?現實的問題,擺在面前,你要積極面對,不要回避。
從當下的養老狀況來看,不管你多有錢,都要和以下五種人搞好關系。
第一,結交鄰居、近親,學會互幫互助。
老話說,遠親不如近鄰。
按理說,你也是長輩了,要受到晚輩們的照顧和尊重。但是大家都很忙,有自己的工作,還不能在同一座城市居住。尊重你,也是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拿著禮物來看看你。
大部分的時間,你就在小區里走走。如果家住農村,就是去鄰居家,串串門,扯幾句。
如果你認真梳理自己的人脈關系、家譜,就會發現,身邊一些鄰居,和自己是「遠親」。比方說,你姓劉,那麼你的鄰居之中,也有人姓劉。按照家譜上的記載,你和他是一脈相承的,輩分上,是可以扯清楚的。
或者從老伴、兒媳、女婿、親家的家譜中,也能找到一些同宗的遠親。
另外,在離家鄉很遠的城市里,老鄉也可以算是遠親。你還可以主動向鄰居攀親。
出門在外,有了「親戚」,人際交往就容易一些了,并且大家可以找到聚會的理由。一來二去,互幫互助的養老方式就形成了。
也就是說,不要拒絕和鄰居交往,要學會互動交流。留下幾張感情牌,在你很老的時候,就用得上。
第二,問候老朋友,緩解內心的孤獨。
老朋友,不能常常見面,但是能夠聊天,可以打個電話,發個微信。
人老了,很多話不便于告訴兒女,不能對兒媳、女婿說,但是可以對朋友說。你的真實想法,也可以通過朋友,拐個彎,傳遞給兒女。
比方說,有的老人,遇到了黃昏戀,不好意思開口。但是朋友可以幫你。尤其是一些平時有交情的朋友,兒女們都認識。朋友的話,兒女還是會尊重的。
打開話匣子,真情互動,會讓老人身心愉悅。不要總是一個人孤獨著。雖然,孤獨可以享受,但是長時間孤獨,就無福消受。
第三,善待醫護人員,減輕身體的痛苦。
上學時,我們學過「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
扁鵲是一個有名的醫生,蔡恒公生病了,但是不愿意聽醫生的話,導致病入膏肓,沒有辦法治療。
是啊,人老了,不愿意見到醫生和護士,但是不能不和他們打交道。與其忌諱,不如主動交流。
生病了,不要擔心,心態好一些,和醫護人員多溝通,按照對應的方法去保養身體。雖然,你不會像年輕小伙子一樣,活蹦亂跳,但是你可以把握自己的身體狀況,讓自己活得舒服一些。
不要看到醫生護士,就立馬給臉色看,認為自己是一個病人,應該得到關照。學會互相理解,你對別人的笑容,又會回到自己身上。
第四,親近兒女和孫輩,找到養老的依靠。
我的一個表姐,結婚之后,欠了不少房貸,因此生活過得緊巴巴的。
有一段時間,婆婆主動提出,要幫忙帶孫子,表姐身上的壓力,頓時就減輕了不少;隔一段時間,孫子到了上學的年紀,但是孫子不愿意去表姐所在的城市,因此就在婆婆所在的城市上學。
婆婆的幫忙,讓表姐很感動,因此隔三差五會送一些東西給婆婆,一家人的感情,越來越好。
老伴過世了,兒女的作用就更加明顯了。如果你很固執,寧愿把錢送給外人,也不愿意給兒女,那就會引起家庭矛盾。
另外,你幫助了孫輩,就是變著法子關愛了兒女。一家人,需要規則,但是也要打破規則,以感情為重。
第五,體貼身邊的保姆,把「他」當成自家人。
在《喻世明言》第三十四卷里,有一個叫李懿的官員,他離開家鄉陳州,去杭州赴任。因為家里有財產和土地要管理,妻子和孩子留守,他帶著管家王安去杭州。
在杭州期間,李懿多次托付管家,去陳州探望,還讓管家帶兒子到杭州來小住。
管家充當了一家人的情感聯絡員,其作用不可小看。
很多老人,在老伴過世之后,會請一個保姆。老人認為,自己家拿了錢給保姆,就應該安排保姆多做事,否則「這錢花得冤枉」。
事實上,保姆的作用,不僅僅是做家務,還可以承擔一份感情。你把保姆當家人,保姆把你當親人。情感是需要互動的。
很多蠻橫無理的老人,保姆都不敢上門。就算老人愿意花高價請保姆,也不會如愿。誰都是父母的兒女,誰就天生要受委屈? 保姆是一份工作,不是身份卑微的標志。
《韓非子》里說:「恃人不如自恃也。」
與其靠別人,不如靠自己。這樣的道理,適合年輕人,不適合老年人。當老人到了茍延殘喘的地步,還一個人獨來獨往,顯然不現實。
人要學會獨立,同時要學會「服老」。在什麼年紀,做什麼事情,談什麼情感。金錢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是買不到真情。
有道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你想要在人生的最后時光,活得體面一些,就要在自己可以走動的時候,對別人好一些。
人到晚年,仍舊要有遠見,不要倚老賣老,認為自己應該得到社會的關照。
要懂得,沒有人應該幫你,幫你都是情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