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入门】区分衫襦袄就这么简单!
【汉服入门】区分衫襦袄就这么简单!
图文来自:福鼎汉服文化社
特别声明:本号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形制
衫襦袄科普
问 衫、襦、袄 这三种汉服形制你分得清吗?
衫(shan) 衫,从衣从彡,古代指无袪的开衩上衣。"衫" 是一种无袪单衣,也叫半衣,是春秋季节上衣的一种,在古代大多是妇人之服,男子也盛穿。

南宋黄昇墓 紫灰绉丝滚边窄袖女夹衫 古代的衫按阶尊卑可分两种,一为"中单"(夏商周时期朝廷用衫,秦末改名"汗衫"),一为"布衫"(是平民服用的粗布短衣)。

南宋周瑀墓 矩纹纱交领单衫 "衫"以内外分,外用的叫"褙子""半臂"。"褙子"是有里子的对襟夹外衣,用于挡风尘。"半臂"又叫"半袖",袖长及肘,衣身很短,亦有无袖式样。从隋代开始流行,到宋时袖子延长,作为内用的衫,即贴身穿用的汗衫,用大襟和对襟两种形式。衫为贴身穿着的单层衣物,没有祛。以南北朝前后为界,在此之前,衫与襦一致,为分裁,南北朝之后变为通裁开衩。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襦(ru)形声。从衣,需声。本义:短衣;短袄。襦有单、复。单襦近乎衫,复襦则近袄。

前秦甘肃花海毕家滩墓地 修复后的紫缬襦 (正面) 因为襦的长度通常只到腰间,所以又叫做“腰襦”。但也有特例,譬如“长襦”就是一种长度至骻的襦,可视为袄子的早期形式。襦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

前秦甘肃花海毕家滩墓地 修复后的紫缬襦 (里襟) 襦属于分裁接襕的衣物,有腰接缝,衣身两侧不开衩,如 晋襦即具有“腰襕”。但根据陶俑、壁画及文物的佐证,魏晋之前,秦汉时期已有“襦”的存在。湘绮为下帬,紫绮为上襦。 ——《艳歌罗敷行》襦,短衣也。 ——《说文》
袄(ao)“袄”是有衬里的中式上衣。通常分为3类: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里面之间加絮料的棉袄,以鞣制的动物皮制作的皮袄(见裘皮服)。按衣长又可分为大袄和小袄。大袄即长袄,摆线在膝盖上下;小袄即短袄,摆线在腰际至臀部之间。

明代首都博物馆藏 酱色方格纹暗花缎斜襟夹袄 南北朝时期“袄”大量进入中原,取代了“襦”的后世冬季衣物,与衫相似,通裁开衩,但衫为单层,袄为复层/夹层。

明宁靖王妃吴氏墓 交领袄 所以袄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如南朝宋有"布衫袄" 袄,北朝北魏有"小襦袄"、北齐有"合袴袄子"等。从此,袄成为人们的常用服装。隋代的"缺胯袄子"用作武官制服,并于唐代传入日本。唐代受胡服影响出现翻领袄。宋代出现由唐代上襦发展而成的对襟袄(旋袄)。清末,袄的基本形制为立领、连肩袖、右大襟、开衩摆。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总结一下(目前一般认为的区分规则)衫,襦,袄名称穿着层次长度层数腰襕裁衩衫内,外短及腰 长及膝单层无通裁开衩襦内,外短及腰单层/多层有分裁接襕 不开衩袄外短及腰 长及膝复层/夹层无通裁开衩注释:通裁:上下衣相连,中无接缝。分裁:乃是两截裁衣上下分明。襕:古代衣与裳相连的长衣下摆所加的作为下裳形制的横幅。

记忆TIP衫袄区分看层数,单层为衫多为袄; 衫袄与襦看腰襴,有则衫袄无为襦。你记住了吗?

【完】图片来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服饰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