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SU-76的祖宗:SU-31&SU-32
https://warspot.ru/8037-na-puti-k-su-76
原作者Юрий Пашолок,发布时间2017/1/13
http://www.tankarchives.ca/2017/09/the-road-to-su-76.html
英译者Peter Samsonov,发布时间2017/9/22
个人授权翻译
通向SU-76之路
T-50坦克是战前苏联轻型自行火炮的首选底盘。然而,在1941年6月9日的会议上,有人提议基于T-40的底盘来生产自行火炮。这个主意被毙掉了,然而,就在几个星期之后,苏联人就再也没有捣鼓T-50底盘自行火炮的精力了。结果就是,第一辆苏联战时轻型自行火炮居然是使用共青团员火炮牵引车底盘的ZIS-30。由于火炮牵引车产量不足,使用T-40零部件来制造自行火炮的想法从垃圾桶里探出了头。结果就是一系列试验车的出现,如SU-31自行防空炮和SU-32自行火炮。
通用底盘
苏联生产3000辆ZIS-30自行火炮的计划被现实无情的粉碎了。共青团员牵引车在1941年8月停产,结果自行火炮没有了车体来源,生产计划也降至区区100辆。
这只是苏联炮兵机械化进程问题的开始。1941年9月,183号厂撤离至下塔吉尔,而重型的伏罗希洛夫拖拉机也因此停产。1941年秋,车里雅宾斯克停止了S-65拖拉机和S-2火炮牵引车的生产,这么做是为了增产KV坦克。最后,斯大林格勒工厂开始考虑停产STZ-5拖拉机,原因是为了增产T-34坦克。最后,尽管STZ-5保住了,其产量还是大跌。红军炮兵总局(GAU KA)面临着完全失去机械化炮兵的危险。

当时最符合逻辑的解决方法便是制造自行火炮。GAU并未另起炉灶,而是恢复了战前的自行火炮生产计划,但对其进行了一些改动,特别是在轻型自行火炮方面。
由于缺乏替代方案。基于T-40底盘开发自行火炮的想法再次浮出水面。然而,在1941年11月,不管是T-40还是其替代品T-30都没有在生产。新的自行火炮底盘来自T-60坦克,其使用了大量来自T-60的零件。该型自行火炮的底盘被列入了1942年的计划当中,由S·A·金兹堡负责监督。
1942年1月29日,一系列基于T-60的自行底盘的要求被汇总成了一份草案。
一、通用底盘的零件主要来自T-60,并将被用在以下的自行火炮中:
1.安装76mm USV或ZIS-5火炮的突击炮,主要用于支援摩托-机械化部队
2.安装1939型37mm防空炮的自走高炮
3.在炮塔内安装一门37mm防空炮的坦克,基于萨文(Savin)团队的方案
4..一辆装甲厚达45mm,且在炮塔内安装了一门45mm炮和同轴机枪的轻型坦克
5.用于运输步兵、弹药和其他用途的装甲运兵车
二、根据齿轮比,底盘的最高时速应为45km/h,对于某些变体,可以通过调整齿轮比来降低最高速度
三、由于上述设计的车重要高于因现有发动机出力不够而动力不足T-60,因此必须根据附图,在车体前部的左右两侧各布置一台GAZ-202引擎,驾驶员将位于引擎和后部战斗室之间的位置。每台引擎都将凭借变速箱、独立的离合器和终传动运转。终传动之间通过齿轮或弹性离合器相连,而后者将是全新的设计以承受换档时可能承受的冲击。悬挂采用T-60同款,但有5对负重轮。
四、主装甲厚度必须与1942年标准的T-60相当。主装甲垂直的部分应当使用更重型的装甲板(37mm、40mm、45mm)。
五、对于近程自卫方面,车组每人都必须配备PPD或PPSh冲锋枪(每把枪700发子弹)及5枚手榴弹。
六、作战半径200-250km

如你所见,该项目的预期成果不仅有自行火炮,还有轻型坦克。就在一个月前,金兹堡正忙于创造一款能顶掉T-60的新坦克,因为前者“吃掉”了他心心念念的T-50坦克。然而,高尔基厂设计局在N·A·阿斯特洛夫(N.A. Astrov)的监督之下,已经快要完成GAZ-70的工作了,而这便是后来的T-70。新坦克在2月14日定型,因此金兹堡来晚了一步。与此同时,一些关于76mm自行火炮的问题开始浮现。
1.该炮的设计目的是与摩托-机械化部队共同对付坦克、掩体、防御工事和敌方人员(用破片弹)
2.整车重量为7.5到8吨,专用的牵引车则为3.5到4吨
3.该车的正面有防弹和防破片用装甲,侧面则只有部分装甲防护。乘员、引擎、燃料和弹药的防护与T-60相当
4.载弹量为至少20发整装弹
5.火炮的活动范围为左右各7度,俯仰角为-5到+30度
6.可以在不部署的情况下直接开火
7.包括驾驶员之内的车组总人数为4到5人
对重量和载弹量的要求令人费解。毫无疑问,这一指标是无法实现的。每侧负重轮的增加意味着车体长度增加,但进一步的发展表明,这还不够。
不论如何,这至少迈出了第一步。
37号厂的庭院
在制订、修改指标的同时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正在加班加点增产T-60。从莫斯科撤出的37号厂一开始用的是T-30的零件,并且仅在1942年2月一个月生产了真正的T-60。1942年3月9日,国防部发布了第1417号“关于在37号和38号工厂组织T-70坦克的生产”的命令。尽管费尽千辛万苦才展开了T-60的生产工作,现在却不得不转向另一款更新的坦克。
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厂方高层与装甲兵总局(GABTU)打起了口水仗,而明事理的金兹堡这次选择了站在厂方一边。1942年4月12日,国防部发布了第1581号“在37号厂继续生产T-60坦克”的命令,允许他们在8月前继续生产T-60。

与此同时,在1942年的2月和3月,各方对新型自行火炮底盘的指标进行了磋商和澄清。金兹堡和37号厂高层的利益由此搅合在一起:厂方想继续生产T-60,而金兹堡急需一个平台来进行研发工作,以弥补他在174号厂搬离列宁格勒并停止T-50的生产工作时蒙受的损失。

最初,与会诸位都各有自己的小算盘。4月15日,炮兵总局炮兵委员会(GAU Artkom)全会召开,专门讨论了自行火炮问题。这实际上成了苏联自行火炮工作的起点。自然,会议上进行了轻型自行火炮的相关讨论,并记录在了全会纪要中。
一、确认了炮兵总局炮兵委员会关于红军需要的以下自行火炮的要求的正确性:
1.反碉堡自行火炮
2.反坦克自行火炮
3.支援摩托化步兵的突击炮
4.支援装甲部队或摩托化部队的自行防空炮
二、认为有必要在红军的战斗序列中引入自行榴弹炮来打击敌方掩体
三、有必要要求工厂生产以下类型的自行火炮:
1.突击炮:
(1)在使用T-70零部件的通用底盘上安装76mm USV或ZIS-3火炮,要求在37号厂在92号厂的帮助下完成此任务
由于T-70已经入役,清单中的轻型坦克消失了;同时,弹药运输车也因需求不足而消失;防空坦克则独立了出来,形成了单独的一支。至于使用T-70来作为通用底盘的问题,炮兵总局的要求被以一种很有创意的方式进行了解读。

在接受了任务后,37号厂设计局同时开始研究使用同一个底盘的两种变形车。N·A·波波夫(N.A. Popov)成为了正式的首席设计师,但蓝图和相关通信上还打着另一个人的名字:G·S·苏仁扬(G.S. Surenyan),而他早在1941年8月便开始重提要在T-40车体上改装出一门突击炮来。
从他的行动来看,苏仁扬无疑是37号厂生产自行火炮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你很难驳倒他:T-60只有20mm炮,而T-70则是45mm炮,但二者在1942年都已经过时,这使得车辆的战斗效率被大大降低了。相反,生产防护相当但火力更强的自行火炮无疑会更好。这一想法随着事情的发展被进一步证实了其正确性:1943年秋,SU-76取代了生产线上的轻型坦克的位置。

工厂的设计局与1942年4月中旬正式开始工作。到了5月下旬,数据和草图都已就绪。突击炮和自行防空炮的变形车也同时开始了设计,后者有两种方案:一种安装37mm 61-K火炮,另一种则使用25mm 72-K火炮。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他们优先使用的是T-60底盘,其被称为“31号底盘”或“31号工程”。来自030部门的工程师和设计师K·E·伊斯托明(K.E. Istomin)成为了负责该项目的高级工程师。
在许多方面,“31号工程”都符合1942年1月定的指标:并排放置的GAZ-202发动机,以及来自T-60的冷却系统、变速箱和离合器。在紧急情况下,转向系统使得其能只靠一台引擎行驶。变速箱通过一根长杆相连。悬挂为T-60同款,扭杆的长度由原来的1718mm增至2225mm,负重轮数量增至每侧6个。

根据计划,“31号底盘”可以安装1940型25mm防空炮(72-K)、1939型37mm防空炮(61-K)或1942型76mm火炮(ZIS-3),这些变形车均附带自卫用DT机枪。自行防空炮的装甲厚度为10mm;突击炮的正面装甲厚30mm,侧后部厚15mm。装25mm防空炮的变形车被编号为BGS-1,37mm炮型则为BGS-2,突击炮为BGS-3,预估车重则分别为9.5t、9.7t和9.9t。

第二个方案则被称为“32号底盘”或“32号工程”,其底盘的部件均来自T-70。该项目由来自030部门的工程师兼设计师N·N·叶菲莫夫(N.N. Efimov)负责。底盘使用了T-70坦克的GAZ-203引擎、变速箱、冷却系统和终传动;悬挂本来也应也取自T-70,但由于当时厂方尚未开始该车的生产工作,于是便换成了带加长悬挂扭杆的T-60底盘。
和31号底盘不同,32号工程使用的是76mm ZIS-5坦克炮。32号底盘的突击炮变体拥有更高的优先级【译注:英译版的“31号底盘”有误,俄版为“32号底盘”】,但其同样有一个自走高炮变形车。跟31号工程一样,它有一挺辅助用DT机枪。突击炮变形车的前装甲厚度为35mm,这比31号底盘的变形车还要厚。防空版本的编号为BGS-4,突击炮版本则为BGS-5,车重分别为8.7t和10.5t。

1942年5月22日,在37号厂召开了一次会议,审查了这两个底盘。有趣的是,工厂的设计局是由1942年1月的要求驱动的,这些要求在会议期间得到了解释和调整,因为生产出来的车辆与其不匹配。同时,还编写了二者的试验方案。
T-60的防空型号拥有优先权。这可能是由于对自行火炮武器的选择首鼠两端而导致的:产量巨大的ZIS-3是个合乎逻辑的选择,但ZIS-5更为紧凑,且更重要的是其产地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

就在37号厂忙于捣鼓车体的时候,他们在乌拉尔机械厂设计局的同行们正在负责武器相关工作。BGS-5的ZIS-5被编号为U-31,而BGS-2的高炮炮座则为U-32。该项目由L·I·戈尔利茨基(L.I. Gorlitskiy)负责监督,总师则为K·N·伊林(K.N. Ilyin)和A·N·什里雅科夫(A.N. Shlyakov)。这辆被称为SU-31的车辆是三方合拍的结果:理论的来源金兹堡、底盘制造商37号厂和主炮生产商乌机。

SU-31的样车在1942年6月开工,且在同月进行了机动性实验。同时,安装ZIS-5火炮的方案被毙掉了。因此,SU-32最初的母本BGS-5项目发生了重大情势变更。37号厂寄希望于SU-31的快速生产能使其获得更高的优先级,但这显然不合理。此外,在1942年7月3日,国防部颁布了第1958ss号“关于T-34坦克和T-70坦克的生产”的命令,要求37号厂停止T-60的生产,T-60的零件也因此失去了继续用下去的意义。尽管如此,原型车的试验工作仍未停止。

SU-32在1942年7月开工并完成。其与SU-31一样由低碳钢构成,四周装甲厚15mm。悬挂和驾驶员舱盖取自T-70。战斗室的设计变得更为宽敞,使得其能够容纳多达60发的备弹。跟原型车一样,该车的顶盖可以掀开,但后部装甲板的安装使得这一位置的开口尺寸变小了。为了方便车组进出,还增加了扶手和阶梯。

该车安装了76mm ZIS-3火炮。随炮一同安装的炮座和大架侵占了巨大的空间。然而,这意味着火炮可以在不做过多的改动下被直接装车。同时还安装了用于保护反后座装置的焊接护罩。一挺KV-1同款的DT机枪被放在了火炮右侧的球形机枪座上。
走进新时代
8月21日,库宾卡正式开始了机动性测试。早在8月18日,它们便在索弗里诺(Sofrino)射击场进行了演示。从8月21日到9月3日,SU-31和SU-32分别行驶了630和524公里。61-K共发射炮弹490发,ZIS-3则为205发。
SU-32被加装了额外的重量以模拟正常的装甲厚度。两车在试验期间都频繁出现了履带断裂的情况,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类似T-70B那种改进悬挂的方式来解决[T-70B(强化悬挂的T-70)是原作者(尤里)加上去的,因为这个名字并未见于试验文件中]。试验还显示SU-32的发动机过热严重,而SU-31则没有这个问题。SU-32的弹药架布局也很糟糕,这使得其射速要低于常规的ZIS-3火炮。当火炮抬到25°角时,炮盾会遮挡视线并导致无法瞄准。而更厚的装甲使得需要费更大的劲去转动瞄准转轮。

在对比实验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机动性测试结果证明,SU-32除了刹车能力弱外,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1.引擎过热
2.变速箱组件脆弱
3.上述缺陷使得部队接装变得不可能
考虑到自行火炮上的76mm炮的布局在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委员会认为,除了37mm自走高炮外,应该生产发动机布局与37mm自走高炮相同的,一批(6到10辆)76mm突击炮用于部队测试。
37号厂没有继续SU-31和SU-32的工作。7月27日的国防部第2120号命令将其变为了乌拉尔坦克厂的下属部门,并开始准备生产T-34。所有轻型自行火炮的工作被全部转交给了38号厂,并继续由金兹堡负责掌舵。

SU-32的测试到此结束,但SU-31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金兹堡认为,将引擎并排布置的方式更为正确,而测试结果也证明,这样确实不容易导致发动机过热。车辆的两个变速箱必须通过一个巨大的杠杆来操作,这样搞没有什么问题,而38号厂的新自行火炮也将延续这一布局。
此外,NIIBT试验场还在一片沼泽中进行了SU-31和T-70的越野机动性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二者的机动性大致相当。SU-31方案得到了批准。金兹堡当时可能不会猜到的是,这将是他这辈子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