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理解笑点的日本相声?借着《顶点》了解漫才文化

0.序言
2022年是佳作频出的一年,自然这个7月也没有让我们失望,无论是原创还是各类改编都不乏佼佼者。在这之中,有一部名为《顶点》的动画显得格外不起眼。咋一看似乎不过是一部声优玩梗漫改动画,但其内容主旨“漫才”却是一个历史极为悠久的日本搞笑文化。借着动画《顶点》播出之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漫才”这个风靡日本的表演形式吧。

1.漫才是什么?
漫才(まんざい)是日本的一种喜剧形式(笑い),通常由两人组合演出,一个人负责装傻(ボケ芸,装傻役),一个人则负责吐槽(ツッコミ芸,吐槽役),与中国相声中的逗哏和捧哏类似,所以漫才也可以被称为“日本的相声”。但是,不同于相声多为10分钟以上,漫才并没有固定的演出时长,2分钟到20分钟的表演都有。漫才表演中的一个个段子被成为ネタ(net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捏他。相声通常以逗哏为主展开段子、捧哏负责吐槽,而漫才并没有明确由哪一方主导整个喜剧构成,既可以由装傻役引入剧情也可以由吐槽役主导对话。此外,相声讲究“三分逗七分捧”,主角的逗哏虽然重要,但捧哏恰到好处的切入才是相声的精髓。而在漫才里,由于并没有固定的主角,根据段子构成的不同,装傻役和吐槽役的重要性也都不同。
漫才的形式有很多种。譬如通过两个演员的角色扮演引入剧情的“短剧漫才”(コント漫才)、与相声形式相似用对话展开的“对话漫才”(しゃべくり漫才)以及音乐漫才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漫才也不再拘泥于过往的形式,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新流派,但是整体上还是遵守几个基本原则。比如漫才无论由多少人表演,都是只用一只38式麦克风。虽然近年基本上都是采用耳麦或舞台收音,但38式麦克风一直是漫才里非常重要的一环。漫才的另一个特点是笑点必须十分密集。因为漫才整体表演时长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长,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必须保证段子中间有大量笑点。

漫才最早可考据到平安时代的艺能表演,二人一组的表演组合会在新年期间挨家挨户上访,送出祝福的话语并表演才艺,此时被称为“万岁”(萬歳)。之后“万岁”经历了若干年的演变,发展出了不同的表演形式,其中也出现了以滑稽谈话为主的形式并逐渐成为主流。此后在1933年,由大阪的娱乐集团吉本兴业初次提出了“漫才”的概念,并将该热潮逐渐带至日本全国。由于漫才据称发源于爱知县,且早年流行于日本关西地区,因此漫才艺人大多出自关西地区,表演也基本以关西方言为主,不过也有使用标准语(日本的普通话)的“东京漫谈”等形式。
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较小的漫才潮流。日本每年一度的漫才大赛“M-1 Grand Prix”在b站一直都有不小的关注量,各类漫才表演也能得到及时搬运。此外,譬如《脱口秀大会》等综艺也出现了以漫才为表演形式的艺人,为漫才的中国本土化做出了贡献。不过,碍于中日文化差异,漫才并不是能被大众广泛接受。要做到让漫才与中国文化相契合,国内的表演者们还需要做出很多努力。

2.漫才为什么好笑?
漫才不同于脱口秀等直截了当的表演形式,要理解漫才的笑点,需要对日式幽默具有一定的接受度。因为漫才本身基于日本文化,倘若对日本文化本身接受度不高,在看漫才的时候,就会有十分尴尬的感觉。
漫才的笑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谐音梗、装傻梗、模仿梗以及吐槽梗。
1)谐音梗
顾名思义,就是用日语里的谐音作梗。

2)装傻梗
装傻是漫才中笑点的核心,装傻梗即是由装傻役通过装傻来引出一系列笑点。装傻的技法有很多种,但大多都离不开“制造反差”这一核心伎俩,即是在本应该正经进行的故事过程中,插入反差达成笑点。日本曾将漫才的装傻技术总结为14种,譬如文字游戏、演艺、情绪的突然波动等等。


3)模仿梗
模仿梗即是通过模仿某些人物并将其夸张化来制造笑点,譬如模仿明星、模仿动物等等。

4)吐槽梗
虽说漫才中的笑点大多来自于装傻役,但如何将笑点完全引爆,就是吐槽役需要考虑的事情了。在装傻役抛出一个笑点的时候,吐槽役恰到好处的吐槽,可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一些段子在构成中甚至是靠吐槽役来引发笑点。日本将吐槽技术大致概括为9种,譬如大声吐槽、打头吐槽、全否定式吐槽等等。


3.漫才为何难以在国内流行?
漫才在国内的小众,其实是整个中日搞笑文化差异的缩影。
如果要一句话概括日式幽默的话,大概就是“正经地做不正经的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装傻。漫才中的笑点,都是通过装傻引出,然后用适当的吐槽引爆。而此类装傻,大多数都是基于日本文化本身。对日本文化了解不多的国人,在看到时事段子、艺人段子以及一些日本特有的文化相关段子比如拉面店、便当店等,很容易感到一头雾水。这也使得日式幽默与直球的美式幽默和含有大量wordplay值得让人反复品味的英式幽默不同,有很强的地域性。漫才、落语等日式幽默形式也很难和脱口秀一样在国内流行开来。

此外,日语本身是一个表达效率较低的语言,为了保证整个表演的节奏连贯性,就必须在表演的时候加快语速。有看过《搞笑漫画日和》和《银魂》等出现了大量吐槽的动画的观众应该对此深有体会。这一特点使得能get到笑点的观众在面对笑点的时候很容易笑出来,而get不到笑点的观众反而会感觉格外尴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国内的漫才表演很难做到和日本那边一样的效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如果一味照搬日本漫才的手法而不做到因地制宜,就会显得十分突兀,变成对日本拙劣的模仿。

4.怎样才能更多了解漫才?
近年来,漫才的爱好者数量虽然不多,但也是有稳步上升的趋势。因此,在丰富的生/熟肉资源以及各大字幕组的助力下,入坑漫才也不再困难。每年一度的漫才大会《The Manzai》和日本全国电视漫才大赛《M-1 Grand Prix》都很适合作为入坑漫才的选择。《M-1 Grand Prix》是从2001年开始举办的日本漫才大赛,在2011~2014曾短暂停办4年,但至今也举办了17届之多,每年的决赛都不乏高水平的段子,冠军的实力更是毫无争议。现如今日本大多数正火的漫才艺人,大多都有M-1决赛出演经历。在M-1上了解到喜欢的艺人之后,再去搜索他们的相关切片,是一个接触漫才的不错的选择。在比赛之外,日本还有大量涉及到漫才的综艺节目,譬如《エータの神様(娱乐之神)》、《漫才Japan》、《爆笑レッドカーペット(爆笑红毯)》等等,这些节目上也会有很多有名艺人出演。

此外,提到M-1,部分人想到的可能是《东方M-1漫才大奖赛》,即是模仿M-1本家赛制举办的同人性质的活动,由同人编剧撰写剧本后交给声优进行演绎。东方厨们倘若想接触漫才,不妨试试《东方M-1漫才大奖赛》吧。

5.结语
漫才如今在国内较为小众,与国内并没有能让漫才广泛传播的土壤有关。作为各类喜剧爱好者的笔者也是出于个人的兴趣,才能接触到这个搞笑形式。看着身边人对日式幽默的不理解与排斥,不时也会心生惋惜。此前也有很多以日式幽默为主的动画,譬如《荒川爆笑团》、《搞笑漫画日和》、《爱杀宝贝》等等,在国内的热度也是差强人意。这次的七月新番《顶点》作为一部漫改作品,完完全全以漫才为主体,还有可爱的美少女吸引眼球,乃是令广大国内动画观众接触漫才的最好机会。要是在读完本文之后,作为读者的你能对《顶点》这部动画或者对漫才文化本身产生兴趣,就再好不过了。
Written By 阿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