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笔记

2022-12-24 15:55 作者:不可执一而论  | 我要投稿

重点难点 1.商业贸易的起源问题。 2.古代中国、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希腊、地中海等区域的商业贸易活动及特点。 3.丝绸之路、阿拉伯世界奥斯曼土耳其等跨区域的贸易交流渠道。 4.商业贸易中的相关工具、途径和方法,如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2.发展 (1)古代中国 ①商朝: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②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③秦汉: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④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⑤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工商食官”制度 “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2)古代世界 ①古埃及: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 ②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③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④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⑤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3)丝绸之路 ①概念: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贸易通道。 ②陆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③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④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贡品种类等均有严格规定。 ⑤公行贸易: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广州“十三行” 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在清代前期,广州的行商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依靠政府给予的特权,垄断了广州整个对外贸易,形成了一个“公行”贸易制度。 3.作用 (1)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对中国: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3)对世界: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1)商业贸易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2)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3)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多样化的发展。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有: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诞生 (1)背景: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 (2)诞生 ①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3)意义 ①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②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货币 货币,就其本质而言,是所有者之间关于交换权的契约。形式上,根据货币的商品价值可分为实物货币和形式货币,实物货币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包含价值量,比如羊、贵金属等;而形式货币本身没有价值量,它的价值是契约约定的,只有契约价值。两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都被约定作为交换媒介,都存在契约价值。 信贷 (1)古代世界 ①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 ②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③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2)古代中国 ①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②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③唐朝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④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⑤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⑥清朝,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思维点拨 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契约 (1)古代世界 ①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 ②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2)古代中国 ①商周时期产生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中国古代契约 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形式有精神契约和文字合同契约,对象多样。中国是有着长期封建社会历史的文明古国,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私人土地的买卖、典当、租佃、招佃以及银钱借贷等,形成了大量的契约文献,这些文献既真实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同时本身也作为制约人们交易行为的特殊手段直接参与到经济生活中去,并发挥作用。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中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 有学者认为:“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由于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的基础,又缺乏必要的文化交流所孕育的文化认同,因而没有形成明朝与东南亚地 区关系的长效机制。”该学者论断的主要依据是明政府( ) A.推行朝贡贸易和“海禁”  B.忽视儒家文化圈的建构 C.过分专注于君主专制  D.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根据材料“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由于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的基础”可知,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行为是建立在朝贡贸易基础之上的,而且明政府实行“海禁”,导致民间交流中断,因此没有形成明朝和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长效机制,选项A正确。 布币是春秋战国时期在魏、晋、韩、赵、燕(部分)等中原广大地区 较为流行的一种货币,其形状源于生产农具中的铁铲。这反映出当时( ) A.货币受农耕经济的影响  B.各诸侯国货币完成统一 C.中原地区政治局势稳定  D.棉花种植得到大力推广 布币与生产工具相似,说明货币受到农耕经济活动的影响,选项A正确;选项B不符合史实,秦统一后完成货币的统一,排除;选项C与题干无关,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棉花种植推广是在宋元时期,排除。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