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刘骁骞的防护漏洞。

央视记者刘骁骞探访美国俄亥俄州列车脱轨事故发生地
视频号BV1Hv4y1x7Ea
视频一出引起了许多讨论,首先感谢记者同志冒着极大风险亲临一线采访。
但是我还是要指出记者先生的防护漏洞,希望可以减少一些本应避免的伤害。
(一)氯乙烯性质
可以看一下氯乙烯词条的百度百科。
这种气体需要进行三防保护,才能防止他伤害人体。
(1)呼吸防护(2)眼睛防护(3)皮肤防护。
最保险的肯定是防化服加氧气瓶。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记者先生并未佩戴护目镜。
护目镜是非常容易获得的,劳保店没。也可以到户外用品店购买游泳镜应急。
戴了防毒面罩却没戴护目镜,这是不应该犯的低级错误。
而皮肤防护,在没有防化服的情况下可以用。多余的衣物裹住裸露的皮肤。
不过也不用太担心,除非是军用的糜烂性毒气,否则皮肤侵入的速度是很慢的,足够你逃跑了。
记者先生的呼吸防护也有些糟糕。记者先生的滤盒似乎是3M的60926(橙色贴纸)。
(3m在国内这种形状的滤盒只有两款,另一款为60928(黄色贴纸)明显和视频中颜色不符合)
国外有其他的型号。不过暂时不讨论。
至于呼吸防护为什么糟糕,我们就往下看。
这次事故不是普通的氯乙烯泄漏,而是氯乙烯泄漏之后又燃烧,而且还不完全燃烧出现了滚滚黑烟。
(二)可能产生的污染物。
普通的氯乙烯就是剧毒致癌物。
氯乙烯燃完全烧之后生成水和盐酸。
氯乙烯不完全燃烧之后生成二恶英和光气(碳酰氯)。
也就是说该地区的空气中可能存在。
(1)氯乙烯(2.77kg/m³)《有机化合物》
密度度比空气大,这意味着更难被风吹走,更容易沉积在地面附近,并因为人的行走扰动而吸入呼吸系统。
(2)盐酸液滴(无机物)
盐酸通常都是液体,但是这种燃烧产生的盐酸,可能以盐酸液滴的情况存在空气中。
不过“好”消息是。
由于已经过去了13天,盐酸的污染,要么已经进入土壤和水中,要么还在天空的云层中。
不太可能出现,接近地面的空气中。
(3)二恶英《有机化合物》
剧毒致癌物也被称为世纪之毒。橙剂的原材料。
不过对于记者的“好”消息是。
二恶英更容易沉积在土壤动植物中,极不容易存留在水和空气中。
(4)光气(4.248kg/m³)《COCl2有机物》
二战时候的一种毒气。密度比空气更大。
不过对于记者先生的好消息是这种毒气被太阳照射容易分解,遇水也容易分解。
(空气密度1.29kg/每立方米)
而3M的60926官网说明书页面并没有写能过滤无机气体或盐酸。
而且并没有写能过滤所有有机气体,只写了可以过滤部分有机气体。
所以的3M的60926并不是百分百安全可靠。
(三)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个人防护。
最好的装备,肯定是全套防化服加上氧气瓶。

但是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条件,需要赶新闻时效性不差钱,差时间。
我的思路是这样的。
呼吸防护,眼部防护,皮肤防护。
把三个防护要求拆解开。
(1)呼吸防护。
面对俄亥俄事件,潜在可能的污染物是知晓的。
防毒面具滤盒的说明书上写了可以过滤这些气体就没问题,注意一定要明确写了气体名称。
而不要因为气体归类就认为可以过滤。
例如
比如你不要认为过滤盒上写了可以过滤有机气体。就想当然的去查发现污染物中的光气,在化学分类上属于有机气体。就想当然的认为滤毒盒可以应付,千万别这样。
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只有滤毒盒的说明书,或者国标(强制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这种气体可以过滤那才行。
如果污染物是知晓的,但是较为复杂。或者并不知道有什么污染物。
那最好使用。氧气瓶,或化学氧(自生氧)面罩。

3M的60926并没有防护无机气体的能力。
可如果要防护盐酸的话,可以试试国产的《B》型滤毒罐或《A/B/E/K/H2S》综合滤毒罐。


ps(那种特别详细的仿说明书,网上找不到。估计是花钱买了滤盒才会送一张。)
氧气瓶可以从潜水俱乐部,消防器材市场购买。
化学氧气面具消防市场有卖,但是由于价较格高,可能有的商店没有库存。
(2)眼部防护
专业的防护眼镜,没有的话寻找密封性好的潜水镜也行。
啥都没有最好,也带个防风镜防止液体喷溅,伤害你的眼睛。
(3)皮肤防护
有条件肯定上防化服。没条件的话,尽量防止有裸露的皮肤出现,把自己打扮的像中东的民族服饰一样就行了。
ps:本人并非化学专业。为了预防pm2.5进了防毒面具吧,还入了7093滤盒加防毒面具。
可惜度娘老是吞,这个文章我想在度娘发试了好几次,吞的支凌破碎的。
没办法只能换平台发了,希望有人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