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兵法(55):考博人,千万不要认为你的基础很好
1995年的匹兹堡,麦克阿瑟·惠勒抢劫了两家银行。这个人物之前看了一本关于柠檬汁的书,根据他的理解,柠檬汁与隐形墨水的作用非常相似,于是他受到了启发,把柠檬汁涂抹在身上,大摇大摆地抢劫了银行,甚至还对摄像头微笑。同一天就被抓了,他为此感到非常震惊:“我涂了柠檬汁,警察为什么还能这么快抓到我?”
康奈尔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对这个案件非常感兴趣,与他的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 Justin Kruger)对这个案例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于1999年12月发表了一篇文章《不熟练且不知情》。
两位学者做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们先让受试者完成“沃森四卡片选择作业”以区分出受试者在逻辑推理能力上的差异,然后再选取一半的受试者进行逻辑推理能力地训练,而另外一半则在相同时间内完成一些无关任务作业。最后,邓宁和克鲁格要求受试者评价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预测答对题目的数量及百分位排名。
发现处于成绩排名各个位置的被试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其中那些处在能力排名最底端的人表现出的偏差最明显,甚至认为自己的能力排名超过了平均水平。逻辑推理能力最差的受试者对自己的能力排名估计过高,甚至超过了平均水平。
这种结论在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领域都适用,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准,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以上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达克效应”,也叫做“邓宁-克鲁格效应”。
每次听到有些考博的学生说自己基础不错的时候,我就头大。因为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持这种观点的学生都存在认知偏差,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学习有三种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这句话的出处我不清楚,我一次听说是我高中班主任在一次班会上讲的,我觉得很有道理。
当你刚开始要考博的时候就处于第一种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你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是因为老虎不可怕,而是你压根不知道老虎的可怕。不论做什么事,看待任何人,我们都会有这种心理。各种名人,即凡有知名度那一定有过人之处,但是你在没有深入了解他之前,压根就不会觉得他多厉害,甚至觉得是浪得虚名,这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刚了解考博,实际上是不知道自己的储备是否到位,也不知道前路有多少的坑坑洼洼,所以说很容易轻视考博这件事。
第二个境界是“知道自己不知道”,此时你已经开始准备,终于发现原来考博没有这么容易,原来自己的基础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好,原来还有那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原来困难远比自己预估的多。然后就是疯狂地学习,一日千里地进步,中间会有各种纠结和迷茫,这都是正常现象,是好事情,说明你在不断突破自己的边界。这个阶段会一直持续到考试结束,而且越往后感觉越强烈,饱满的麦穗总是低着头,谦虚的人总觉得自己准备的不够。
“不知道自己知道”应该是你在考场上的状态,因为埋头赶了很久的路,中间已经做了大量地准备工作,虽然你心里很虚,实际上已经很强大了,考博的学习就像一个大圆圈,你学的越多,周长就越大,你接触的未知就越多,但是这个圈圈已经足够应对考试。
在打开考题前,你心里没有底,你不确定自己能否答好,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知道,但是当你看到题目的时候,储存在你大脑边边角角的知识,会以这个题目为牵引,从各个地方汇涌而来,磅礴之势让你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
我希望诸位考博人,尽快跳过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境界,尽可能多的待在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境界,然后勇猛精进,最后达到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非常害人,因为达克效应的影响,考博人普遍高估自己的基础和实力,这种认知偏差会大大压缩你的战略空间,你会迟迟不开始,一旦开始就比较晚了,时间上很可能无法让你完成相应的准备。
而考博只有“上”与“不上”两种结果,没有中间值,你必须要考100分,你考99分和考1分的结果一样,都是没有考上。但是考99分你付出的精力是1分所远远不能比的,非常可惜,就差一步,从这点讲,还不如考1分的同学。
如果你铁了心要考博,那就从有这个的念头的那一刻就立马投入复习的状态。假如你发现你的基础确实很好,中间你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可是一旦你发现你的基础没有预想的好,或者工作量要远比你预估的大,那你完全有时间去准备。
早开始,早准备,你并没有任何损失,反而对自己和路途有个清醒客观地认知,这才是理性的做法,你才有足够的主动权,否则可能就是万丈深渊,哪怕冲个轰轰烈烈,最后考不上又有什么意义!?
我始终认为你既然能够考得上硕士,在考博的时候你和你的竞争对手就不存在量级的差异,只有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差别,这些都可以通过策略和行动弥补和超越。怕就怕在你的观念和认知耽误了你自己,怕就怕你考完之后后悔地说我本可以,晚了,说这些除了感叹没有作用。
行动起来,不要预估,不要你以为,要实实在在客客观观地评估自己评估工作量,然后在此基础上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战术,然后调动你的一切时间、精力和资源去战斗,最后才有胜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