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翼龙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妙笔绘就特色,花生产业“生花”
在定远县,千年古镇藕塘镇种植花生历史悠久,当地独特的沙质土壤,造就藕塘花生出油率高的特点,让该镇成为皖东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场。
近日,记者在定远县蹲点调研中了解到,为壮大花生产业,藕塘镇不仅发展了万亩花生种植基地,还建立了花生产业园,让花生实现了“七十二变”——花生酥、花生糖、花生奶等精深加工产品走向全国,做足了“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
兴建产业园打造全产业链
盛夏时节,记者蹲点调研来到了藕塘镇,只见211省道旁边,十多栋标准化厂房整齐排列,厂房里机器轰鸣——这便是藕塘花生产业园,在这里,一粒粒花生米完美实现了“七十二变”,身价倍增。
藕塘为什么要建立产业园?
在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的背景下,定远县党政代表团两次赴浙江安吉、德清、桐庐等7地考察学习,结果令他们大为震撼:一片茶叶,从白茶、奶茶、茶糕点到茶叶枕头、采茶观光、茶技茶艺……安吉打造了一条产值超30亿元的茶业全产业链,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8800多元,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反观定远,“作为农业大县,种植、水产、畜牧、食用菌……定远应有尽有,但是没有做强,附加值低。”定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会明说。
最典型的就是藕塘花生。年种植花生1万多亩、年销售花生超5万吨的藕塘镇,依靠着大大小小的花生加工企业,这里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花生集散地,但是一直停留在加工花生米的粗加工、初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很低。
怎样才能挖掘出藕塘花生的最大潜力?对照安吉样本可以发现,关键在于形成全产业链,把附加值高的产业吸引过来。经过两次深入藕塘镇调研,定远县最终决定在该镇专门打造一个花生产业园。
藕塘花生产业园总体规划面积800亩,计划总投资8亿元,发展定位为打造以花生为特色,集精深加工、商贸物流、技术研发为一体的食品产业园。产业园用地、道路、绿化、水电气等由藕塘镇保障和建设。一期由定远县城乡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共投入3000万元,占地50亩,建成钢构标准化厂房9栋、综合服务楼1栋。二期利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投入3300万元,总面积约2.55万平方米。三期利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也是投入3300万元,总面积约2.55万平方米。
“一开始企业都很犹豫,但是通过招商引资,花生产业园的厂房反而不够用了,因为很多‘买全国卖全国’的企业也来入驻了。”刘会明说。
藕塘花生产业园的成功,坚定了定远县发展乡镇乡村振兴产业园(集中区)的决心。立足镇域农业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定远县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统筹布局,初步建成张桥轻纺、藕塘花生、桑涧鹅等14个乡镇乡村振兴产业集中区,形成以“一园一链”为格局、“园+链”为导向的产业模式。
精深加工农产品延链增值
“乡镇产业园不求高大上,初衷就是解决当地农产品的初加工、深加工问题。”刘会明说,围绕花生产品精深加工,定远县和藕塘镇加大招商引资,着力延长花生产业链条。
在定远鑫藕塘食品有限公司,车间里数十名工人忙碌不停,香味扑鼻。
“到定远建厂,主要考虑这边花生种植基地,原料很有优势。”企业负责人吴磊告诉记者:“我们收购的花生仁大约7块钱一斤,炒熟去皮后加工成酥糖,价格约在二三十块钱一斤。”吴磊说,公司主营产品有花生糖、坚果酥、五香花生米等十几个品类,5条生产线全部达产后旺季每日可生产20吨成品,年销售额8000万元。公司将充分利用藕塘花生资源优势,力争在3年内打造成为安徽省著名休闲食品品牌。
吴言超介绍,产业园目前已进驻食品加工企业9家,可实现年产值3亿元,利税达0.3亿元,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400余人。2022年,定远县藕塘花生产业园荣获“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随着各类加工企业入驻,园区还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位于产业园二期的滁州鲲鹏食品有限公司,不仅了建设了1条炒货生产线,还建设了8条坚果灌装分包线。“我们不仅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分包,也为园区其他企业提供包装服务。”公司生产厂长梅其飞介绍,项目计划总投资5500万元,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120余人。
“过去我镇花生加工一直停留在加工花生米的初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低。现在则注重新产品研发,拓展精深加工新思路,想方设法提高花生产业附加值。”吴言超说,通过招商引资,镇里从江苏引进一家以种植花生为主的企业,注册成立苏鑫集团,在藕塘镇境内流转土地3万余亩,种植花生、大豆等农作物。“苏鑫集团还承接山东中好集团在藕塘试种冀花113白衣花生。试种成功后中好集团也将在花生产业园建设标准化厂房,用冀花113白衣花生生产高油酸花生油,用富余产品生产花生奶和蛋白粉,并利用花生壳加工板材,真正将花生‘吃干榨尽’。”
兴产业联农带农致富增收
花生产业园筑巢引凤,大批加工企业慕名而来,花生的加工已经不愁,可是,企业要生存下去,还需要原材料、劳动力以及土地、市场等更多要素的加持。只有做好联农带富文章,产业园才有持续下去的底气。
以藕塘花生闻名的藕塘镇,过去几年花生种植却难成规模。因为收入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但如今,在花生产业园带动下,大梅村等地的万亩花生基地郁郁葱葱,即将丰收。“今年我们聚力打造万亩花生种植基地,引导13个村集中连片种植花生12000余亩。”藕塘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昌富介绍,为鼓励农户种植花生,藕塘镇出台政策,农户种植本地小白沙花生花生果由镇级强村公司按亩产400斤、单价不低于市场价格安实行“订单式”回购,镇政府再给予种植农户每亩200元奖补。“冀花113号”花生果则由中好集团按4.5元/斤或高于市场价0.5元/斤统一回购,亩均纯收入达2200一2500元。
产业园向两端延伸,一方面带动农产品上行,另一方面也带动一产壮大。更重要的是,大量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带来了“人气”,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
“我原来在合肥的食品企业工作,听说家乡建产业园就回来了,还凭着经验当上了生产厂长。”梅其飞告诉记者,现在能就近照顾父母,让他十分安心。
“花生产业园建立后,带动我村就业19人。另外我们16个村抱团成立安徽红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工花生米,我村投入40万元,去年分红8万元。”藕塘镇大徐村村支书司圣军说起产业园的好处,同样笑得合不拢嘴。
“下一步,我们继续‘筑巢引凤’,持续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让越来越多公司安家落户,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