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朝夕相处的小伙伴(1)——拟南芥 之 缘起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请斜体))
十字花科拟南芥属一年生草本,又名鼠耳芥(也许是正名)、阿拉伯芥。清楚地记得某网查重时候竟然给我把拟南芥标红了……那要如何?写阿拉伯芥吗嘤嘤嘤……
为每日陪伴我的小家伙写点东西。
一度以为我会穿着肃杀的实验服,手持利刃去杀老鼠。天知道,初中时解剖鲫鱼我都不忍下手。
算是因祸得福吧,能够小芥打交道。

第一次进实验室就赶上师姐在移苗,三日龄的小苗在平板间辗转,迎接着自己的命运。
被染色?被拍照?被移到土中?
也许只有开启上帝视角的我们才能知晓。
Col-0,某种小芥的名字。这个如同9527一般神秘的代号,全称被叫做拟南芥哥伦比亚生态型。据说是密苏里大学的研究者根据自己所在地,哥伦比亚,来命名的。
类似的名字还有无数种,这一切的缘起,都源于一个共同的头衔。
模式生物。
能够在生物前面加上模式这个定语,是非常困难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线虫、果蝇,小鼠、大鼠,斑马鱼、大肠杆君等等。
这些大路货有些普遍的特点,比如繁殖快,早上还新婚燕尔呢,恨不得晚上就四世同堂了。比如容易伺候,不能气性大的一个不顺心就死给你看(那么请告诉我,精心照顾的拟南芥为什么一不高兴就死给我看???)。比如遗传背景清楚,不能是什么二哈萨摩松狮博美蝴蝶中华田园犬的串儿等等。
拟南芥就是集这些特点于一身的存在。

1990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因为这一年我出生了。
啊,不是,是因为这一年,一群雄心勃勃的科学家们宣布,开启一个振奋人心的行动,要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全面解析人类的30亿个碱基对编码的十万个基因(后来发现远远地高估了,人类的基因撑死也就三四万)。
所谓“人类基因组计划”。
让我们拨快时钟,十年弹指一挥间。
2000年,当人类基因组的解析还遥遥无期的时候,《自然》杂志发表长文,报道了拟南芥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序已经完成,大约12亿个碱基对,5对染色体,两万六千个基因。
瞧,这不足二十公分的小家伙,一点也不比人类弱呢。
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现如今几乎没有哪个做植物,尤其是做植物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室不在种拟南芥。通过这些路边不起眼的杂草,科学家们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植物学的元问题。哦当然,现在大家又卸磨杀驴了,连基金都不给纯拟南芥研究了,真是昨天还叫人家小甜甜,今天就成了牛夫人……
如今的我们已经大概知道,植物如何发芽,又怎样出土?如何生长,又怎样开花?如何感知阳光?如何反应昼夜?
甚至,如何记住在它身边晃来晃去的你和我。
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可以拍摄一些实验室里和它们打交道的日常。毫无疑问,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还会继续耳鬓厮磨。
拟南芥君,请多多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