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眉户”、“迷胡”知多少

2022-07-26 21:02 作者:蓝天下的小花猫  | 我要投稿

“眉户”即“郿鄠”,是陕西省的第二大戏曲剧种,又叫“迷胡”、“曲子戏”、“弦子戏”等。主要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有东路和西路之分,东路主要流行于华阴、渭南、临潼、周至、户县、高陵、华县等地,尤其以二华地区流传最广,还有一种说法说东路眉户向东流传到晋南和豫西等地与当地的曲调相结合,形成它们的演唱方式。在二华地区有这样的俗语:“同州梆子合阳线,二华的“迷胡””天下传。“合阳线”即合阳县的提线木偶戏,“迷胡”就是眉户;西路主要流行于宝鸡周边地区的凤翔等,即“西府曲子”。向西一直流传到甘肃、宁夏等地。两路迷胡相比较,东路显然源远流长,地域优势明显,覆盖范围即在全国的影响远远大于西路。

眉户到底发源于何地,现如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比较令大家信服的就是眉户发源于二华地区,当地还一直坚守着“迷胡”称谓,而不叫“眉户”。有资料显示,迷胡可溯源到“郑声”(古郑国民歌),发源于古华州,犹以二华地区为盛,历史上曾称为二华曲子,后流传到陕西全境已至西北五省、晋南、豫西等地,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曲调缠绵悱恻委婉动听,长于表现深沉凄楚悲痛的情调和气氛,有让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便逐步称之为迷胡。

那“迷胡”是如何变“眉户”的,这还得从晋南迷胡老艺人李卜说起。李卜自幼学戏,唱得地道老迷胡。他以卖艺为生,一直辗转于晋南、秦东(陕西东部)一带,名气很大,后来流落到陕北瓦窑沟,与一名寡妇成婚。

当时任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前身)团长的马健翎听说迷胡非常适合编排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戏,就萌生了让迷胡戏为革命事业服务的念头---编排一些反映边区人民生活的革命小戏。便亲自去请李卜到剧团为演员教唱迷胡戏。当时由李卜吭出曲调,马健翎填词来进行创作,据说著名的《十二把镰刀》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为了给该剧署名,马健翎就问李卜,李卜说在秦东和晋南一带有个说法,曲子戏悦耳动听,凄楚迷人,使人听之入迷,像“媚狐子”(方言发“迷”音,媚狐子民间说法就是狐仙、狐狸精)使人一唱就迷糊了,听者入迷,就准备署名迷胡。马健翎说咱们不搞封建迷信这一套,陕西的眉县和户县也有曲子戏,有可能曲子戏就出于那里,并且“迷胡”与“眉户”陕西方言接近,那就叫“眉户”吧。马健翎先生当年不经意的一句话,现如今在陕西戏剧史上留下了深远影响。

大量资料都表明:说迷胡戏起源于眉户二县比起二华来还是相差甚远的。都说明迷胡戏是起源于二华地区的,向东演变为晋南迷胡、向西成为陕西迷胡;晋南迷胡起源说也没有提及眉户二县,一说是陕西迷胡向东流传至晋南一带与当地民间小曲相结合而形成晋南迷胡;一说是起源于解州、蒲州民歌俗曲。由此可见,“眉户”一说可能是出于马健翎先生的误导。

如今二华地区以及陕西东府一带,一直坚守着“迷胡”,一直不认可“眉户”。据说当时陕西电视台举办山陕眉户大赛,刚开始陕西处于劣势,陕台邀请华阴参赛挽回局势,刚开始华阴说你们举办的是眉户大赛,我们是迷胡,最后又加办华阴迷胡大赛,这充分说明东府一带对迷胡的坚守 他们一直不认可眉户这一说法。


“眉户”、“迷胡”知多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