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自己的话
好长时间没有写文章了,脑子变得愚钝了许多,本来笔力欠佳,现在又懒于练习,看来我对文学的热情有了退减。曾以为现在会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去阅读和写作,然而我却拿这些时间来娱乐。明知是错,却纵容惰性,任其发展,到现在很难收场了。
我放弃了阅读和写作这样工作量巨大,而且看来并无效果的事情,转向了当下正盛的碎片化信息。有些碎片化信息提醒你不要沉迷于碎片化信息,那些信息只会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简单,思想的厚度变得像纸一般。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我几乎对于一切都会保持疑问,也许这也是我思想至今为止的缘故罢。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了碎片化信息,都逐渐迷恋上碎片化信息——短视频、心灵鸡汤、文章片段,以及名人的日常生活分享——渐渐主导了我们的精神生活。阅读与写作变得廉价或者高贵,要么文章必须带来财富,必须要博得关注或同情,要么文章必须意味深长,必须语惊四座。平平淡淡的随笔与日记逐渐淡开,取而代之的是要么高贵要么低廉的带有明晃晃标签的文章。碎片化信息的可怕之处并不是它本身对我们的影响,而是它对传统文学与大众文学的排挤,当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学与大众文学跌入谷底时,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就会如腐烂的死尸,散发着令人发指恶臭。我并不觉得碎片化信息是有害的,它仍旧可以带给我们知识,带给我们欢乐,甚至有时会带给我们反思。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既已接受,又何必要去抨击——在没有弄清楚事情原委的情况下去抨击。只是记住,不要忘记阅读与写作。
放弃阅读和写作,才是走向深渊的开始。高中三年里,有一小部分时间我们在学习语文,到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语文课,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或者说,你能明确的说它带给你了什么。没有。你只是记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诗,你只是记得《滕王阁序》有多长,你只是记得啰里啰嗦的《论语》让人头疼,但到高考却未考到。我们始终在学语文,却始终没有学会语文。我们可以得到数学的奥妙,可以得到物理与化学的奥妙,但始终得不到语文的奥妙。许多同学总是在语文课上去做数学题,来表示他对语文的不屑,却很少人在数学课上偷偷背诵语文课文。因为在他们眼中,语文,实在是无用的东西,甚至说是教育的败笔。他们想得到的,是能让别人刮目相看的东西,是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把别人比下去的那种感觉的东西,而不是像语文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数学与科学的尊重要建立在鄙视语文的基础上,就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样的事情还在发生。现在,上大学了,也不再学习语文了,对语文的那些说辞越来越少了,语文淡出了他们的视线,但实际上,语文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会在不同的场合运用到往日在语文课堂上偶尔听到的知识,偶尔谈论起那个啰里啰嗦的语文老师。
有一次我去听一个有关文学的宣讲,一个穿的十分端庄的同龄人和我坐在一起,他在听的时候一直微笑着,有时还会变个表情点点头。等宣讲结束的时候,我问他:“你是搞这个的吧,听得那么认真。”“不是,我就听得挺有意思的。”“你不要做笔记吗?”“做笔记干什么?”“那你记住什么了?”“什么都没记住啊。”“那你来听的什么?”他指了指条幅,“‘中国本土小说与西方小说的区别思考’,就这个。”当时我挺不明白他为什么来,还白白占一个位置,就感觉挺不道德的。可到后来回想起这件事来,发觉并不是那样。每个人对文学的态度都不一样。若是所有人对文学都必须持有一样的态度,那文学还叫文学吗?
有人对我说,你如果不能写出像鲁迅先生这样的文章,就不要写好了。有的人还说,你写的东西比网络小说那些都差远了,你还大言不惭要去拯救什么纯文学。确实,就算这些人来读今天这篇文章,他们也会说我卖惨,而且可以以一种我想象不到的文笔来抨击我,可能就几个字,把我打成落水狗。我无所谓,但只要有一个人还愿意听我胡说,我就觉得值得。就算那一个人,就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