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表证,要发汗而发不出汗,所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表面充斥,一发汗就好了,发汗正
如表证,要发汗而发不出汗,所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表面充斥,一发汗就好了,发汗正达到机体的机理要求。如果出汗了,病还不好怎治呢?中风证就是这样,本来自汗出,达到汗出病还不好,《内经》上也有呀,说这是汗出而邪留。这就是我们这个机能呀,力量达不到,不是他不得汗出,象太阳伤寒,虽机能达到了,可就是出不了汗,你一开其腠理让它出点汗,邪出去就好了。这个中风证虽然出汗,但是它是津气虚嘛,拿《内经》的话是津气虚。什么叫津气呀?人体要想出汗就是谷气,谷气就是津气,就是精微养人之气,虽然出汗,但是津气的质和量,不足以驱邪,反倒出毛病了。汗虽然跑了,邪还乘虚往里头来了,我们在后世方里,就形成二大系别的不同方子,一种是桂枝汤为主的加减,一种是以麻黄汤为主的加减。其它的方子不是治太阳病的,而放在太阳篇里作什么呢?是为了应急之别,所以太阳篇说的最多,病不是固定的,不是太阳病,老是太阳病,随时由于治疗的关系,或者误治,或者传变,研究太阳变病。而且为了发汗,有些可发汗,有些不可发汗,阳明病篇也是,每篇都是这样,反复的说。 再有是辨六经,这个半表半里病,不象表里单纯。表证,无论是太阳病少阴病,都好辨,里证也是一样的。最主要的就是半表半里,如口苦咽干目眩,白虎汤也口苦咽干,也有目眩,他里头有热,顺着孔窍往上来,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这个提纲不够,厥阴篇更成问题了。是不是古人对此一点也不认识,没法认识,半表半里的部位呀,牵连到一切脏腑,你看小柴胡汤就看出来了,或这或那,不好简单的概括,所以少阳篇与厥阴病的提纲都不够全面,只能作个参考,怎么辨呢?这成问题了。有办法,它这个书上呀,除去表里就是半表半里,所以在临床上就采取这个法子,就是说不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的病,也不是用吐下这类的病,剩下的都是半表半里,反应为阳性的为少阳病,阴性为厥阴病,所以这里头有病最容易涉及到其它脏腑,所以不好作提纲。所以半表半里的方剂特别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