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活血化瘀药,但有偏温、偏凉之分。如三七、红花、川芎、泽兰、刘寄奴、仙鹤草等药
同是活血化瘀药,但有偏温、偏凉之分。如三七、红花、川芎、泽兰、刘寄奴、仙鹤草等药,性偏于温,故常用于偏寒证者;丹参、赤芍、丹皮、益母草、茜草、地榆、虻虫、虫等药,性偏于凉,故常用于偏热证者。
又如川芎、玄明粉、乳香、三棱、莪术等为血中之气药,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理气;
为了增强化瘀止痛的作用,常用青皮、陈皮、枳实、枳壳及木香、香附、乌药、娑罗子等行气、破气药同用,宗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之意。
对某些药物的应用,也有一定的比例。
如麻黄与石膏同用时,其比例常为一比十。
他认为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应同等;
如芍药重用,则变成桂枝加芍药汤(即《伤寒论》279条用于治疗太阳病误下所致的腹满时痛者);
如桂枝重用,则变成桂枝加桂汤(即《伤寒论》117条治疗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有失处方原意。杨老大夫辨证用药之谨严,由此可见一斑。
药物的性能、作用及其配伍情况,也是辨证用药中很重要的一环。
杨老常常利用药物之间的相须和相畏作用,来加强疗效及防止某些副作用,从而充分发挥药力,提高疗效。
例如,他常在滋阴补益药中,加用适量的行气消导药,以防腻胃伤脾;在辛散疏解药中,加入适量的滋润阴柔药,以防助阳生火。
故此,他常说:“滋中微散,则补不呆滞;散中微补,则散不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