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驱逐舰介绍(三)-索莫斯级,本汉姆级,西姆斯级

舰员:294(战时)
标准排水量:1850t
满载排水量:2200t
舰艇尺寸:116m×11m×3.15m
武备:8门双联127mm38倍径主炮;3具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四联28mm芝加哥管风琴
主机输出功率:52000马力,双轴
最大航速:36节

索莫斯级驱逐舰是波特级的增大改良型,该级舰共建造5艘:DD-381索莫斯,DD-383沃林顿,DD-394桑普森,DD-395戴维斯,DD-396朱伊特。

首舰于1935年6月27日开工,1937年3月13日下水,1937年12月1日服役。二次大战期间除桑普森号以外全部派往大西洋战线,沃林顿号在加勒比海遭遇飓风沉没,其他的都存活到战后并于1946年解体。

舰员:251人
标准排水量:1500t
满载排水量:2250t
舰艇尺寸:103.9m×10.8m×3.9m
武备:4门127mm主炮;3具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挺12.7mm高射机枪
主机输出功率:50000马力
最大航速:38.5节

本汉姆级驱逐舰是格里德里级的升级版,用三座改进型高压锅炉替换了原有的四台锅炉,该级舰也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标准驱逐舰的最终版本。本汉姆级共建造10艘:DD397-399,402-408。首舰本汉姆于1936年9月1日开工,所有的该级驱逐舰都在1937至1939年间下水并服役。

除了首舰本汉姆号(DD397)和艾利特号(DD398),其他的该级驱逐舰都在大西洋作战,后来斯特雷特号(DD407)于1942年末调入太平洋舰队,斯塔克号(DD406)于1943年调入太平洋舰队。太平洋上的该级驱逐舰都参加了著名的瓜达卡纳尔岛战役,其中本汉姆号在1942年11月15日被日军击沉;在大西洋作战的该级驱逐舰除了执行反潜护航任务外,还参加了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和西西里岛战役。1943年9月10日夜间,罗温号(DD405)驱逐舰在意大利萨莱诺湾进行反潜巡逻时遭到德军鱼雷艇的偷袭并于第二天沉没。

二战结束后,艾利特号、朗号(DD399)、斯特雷特号三艘驱逐舰于1947年退役拆解,而梅兰号(DD402)、特里普号(DD403)、兰德号(DD404)、斯塔克号、威尔逊号(DD408)五艘驱逐舰参加了1948年在比基尼环礁的核试验,最终全部沉没。

舰员:251人
标准排水量:1570t
满载排水量:2465t
舰艇尺寸:105.77m×10.67m×3.05m
武备:4门127mm主炮;3具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挺12.7mm高射机枪;2座深水炸弹投放轨
主机输出功率:50000马力
续航力:5640海里/12节
最大航速:37.7节

西姆斯级驱逐舰是美国最后一型单烟囱驱逐舰,代表了美国单烟囱驱逐舰的最高水平。尽管是美国参战前建造的最后一级驱逐舰,但是经济、高效的西姆斯级驱逐舰深深影响了之后美国驱逐舰的设计。该级舰共建造12艘:DD409-420。首舰西姆斯号(DD409)于1937年7月15日开工,所有的西姆斯级驱逐舰都在1938至1940年间下水并服役。

西姆斯级驱逐舰服役后,被分别部署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其中在大西洋服役的该级舰在美国参战前就已经参与了中立护航行动。日本偷袭珍珠港时,所有在太平洋服役的西姆斯级驱逐舰都不在港内。美国参战后,在大西洋的西姆斯级驱逐舰主要为商船队提供反潜防空护航,后来各舰又先后参加了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西西里岛战役及登陆意大利的作战。

1943年10月8日,巴克号(DD420)在意大利萨勒诺附近支援陆军作战时被德国海军U-616号潜艇击沉。随着欧洲战场的顺利进行,从1943年开始,大西洋上的西姆斯级驱逐舰开始被调往太平洋。

1942年5月7日珊瑚海海战,首舰西姆斯号被日军飞机投下的三枚炸弹命中后沉没;1942年6月6日中途岛海战,哈曼号(DD412)在帮助转运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上的船员时被日本海军伊-168号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仅仅过了四分钟就沉入了大海;1942年10月19日,奥布莱恩号(DD415)在萨摩亚群岛的锚地遭到日本潜艇的鱼雷攻击沉没。

1942年11月14日夜,沃尔克号(DD416)驱逐舰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海域被日本海军击沉。
二战结束后,幸存下来的西姆斯级拉塞尔号(DD414)、莫里斯号(DD417)和罗号(DD418)驱逐舰于1947年退役拆解。休斯号(DD410)、安德森号(DD411)、马斯廷号(DD413)和温莱特号(DD419)四艘驱逐舰在1946年比基尼环礁核试验中沉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