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解剖”个原子核吧(上)
庄子有一句被说烂的句子,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说人话就是,一根棒槌每天切一半,一直切不完。其实当一个棒槌被切的非常小的时候到了分子层面,你就需要换一把”刀”了。学过化学你就知道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在化学层面就被认为是基本单元了。
但是如果继续解剖下去会有有意思的事情发生。

卢瑟福散射实验
后来一段时间人们发现了电子,也发现原子会“吐”出来电子,自然原子也有他的结构,而不是不可再分的,原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历史上有“葡萄干布丁”模型,但当卢瑟福用α粒子(氦He原子核)轰击很薄的金箔(大约几个金原子的量级),发现大部分的α粒子穿过金原子(入射粒子与出射粒子运动方向的角度几乎不发生改变),少量的α粒子会发生散射,极少的α粒子会像撞到什么东西一样发生大角度散射,如图

Figure 1:卢瑟福散射示意图
这说明原子内部只有极小的空间有东西,绝大部分都是空的。表明原子有一个尺寸极小的核,电子散步在核的周围。你说为什么散射的原因为什么不会是电子?大哥,α粒子的质量是电子约8000倍,好比火车撞上你,你还能把火车顶飞了?
卢瑟福散射实验证实了原子的核结构。原子核是由质子与中子构成的,那么质子与中子的结构又是什么了呢。等等,为什么原子结构说那么详细,为什么这儿就直接原子核跳到了质子什么了?因为卢瑟福散射的实验思想很重要,是我们以后理解物质结构的重要思想指导。

DIS 深度非弹性散射
质子与中子一度被我们认为是点状粒子,也就是没有结构没有尺寸的意思。因为早年我们使用电子与质子碰撞由于电子能量比较低,我们测量的电子散射角的分布与卢瑟福散射类似。也就这么认为质子是点状粒子了。但是根据德布罗意波长越小粒子能量越高的关系,高能量的粒子的物质波长小于你去撞的质子的尺度时,something happened,质子的内部结构就被打开了,恭喜你,你获得了一把DIS(Deep Inelastic Scattering 深度非弹性散射)的“解剖刀”。图2 是DIS的散射截面随着能量的变化。图中的你发现能量升高,实验值明显偏离理论预期,也就是说质子还有内部结构。


强子的构成——夸克
60年代,物理学家提出“夸克”的概念,如今我们也知道质子中子等一系列你没听说过的粒子(π介子,K介子,Λ超子,J/ψ粒子……)都是由夸克构成的。目前我们夸克认为就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了,所以我们也暂时去你的“万世不竭”吧。夸克有三代(generation)六味(flavor),d, u, s, c, b, t, 下(down)上(up)奇异(strange)粲(charm)底(bottom)顶(top)夸克这六个。d, s, b, 带-1/3的电荷。u, c, t,带+2/3的电荷,我们熟知的质子的结构就是uud,中子udd,Λ超子uds……另外他们还有对应的反粒子,反下、反上、反奇异、反粲、反底、反顶夸克电荷相反。自然反质子¯u¯u¯d,电荷-1。当然正反夸克也可以组成物质,π+介子u¯d,电荷+1,J/ψ粒子,c¯c,电荷0,诸如此者。而上述粒子因为参与强相互作用,因而被统称为强子。


夸克禁闭与渐进自由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发现一个单个的夸克。为啥?因为夸克喜欢抱团,夸克除了“味道”还有“颜色”(color),当然此处的味道颜色吃不到也看不见,都是为了区别而起的名字,夸克有三种颜色,类比三原色,夸克拥有红绿蓝三色,只有无色的时候才可以是正常的物质。夸克们因为强相互作用力而抱在一起,传递这种“色”力的传播子叫做胶子(gluon)当然也有反色荷,这也就是为什么可以有正反夸克构成的介子和夸克偶素(J/ψ粒子这种)。
这种力是一种短程力,不像电磁力,引力这种,你跑的很远依旧感受的到。这种力是小尺度的,而且力的耦合常数(说是常数,其实会变)是变化的,我们叫做跑动耦合常数。表现出来是什么样的呢,当两个夸克靠的非常近时,夸克之间的力会非常小,而当距离增大时,这个力会非常强,有点像弹簧的感觉啊。但当你以为可以把夸克们分开时,BANG!!!“弹簧”断了,然后“断裂”处从真空中“制造”出一对正反夸克对。你得到了两根弹簧,弹簧两头都有一个夸克,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单个夸克,因为单个夸克无法保证无色,这种情况是forbidden的。这就是传说中的“夸克禁闭”。而前面提到的“两个夸克靠的非常近时,夸克之间的力会非常小”就是“渐进自由”。


新的问题——标准模型与海夸克
当你留意到图3夸克的质量,而你恰好又知道质子的质量是0.928GeV/c²时,你会发现,这么多质量跑哪去了?
想知道为什么?下次吧,写累了,更新?随缘,反正专栏没人看。
参考资料
肖振军,吕才典。《粒子物理导论》 科学出版社。
Francis Halzen, Alan D. Martin Quarks and Leptons: An Introdutory Course in Modern Particle Phy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