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桥抗战再探01:蒙尘的步兵第十六联队
(本文仍将在知乎同名账号和B站同步更新)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1月的江桥抗战,日军和东北军部分抵抗的部队以及活跃的义勇军团体多次交战。众所周知,能够摆在台面上大书特书的,往往是对某一部队的猛烈打击。虽然正如我之前初步研究所得出的,江桥抗战已经对第二师团和独立混成第39旅团一半的部队造成了20%以上死、战伤、冻伤的打击,但是这很明显难以让人看到江桥抗战对日军打击最为猛烈的一面。
本文将就11月4日-11月6日的日军方面一线作战主导者——步兵第十六联队的遭遇进行详细阐述,为大家厘清该部所遭到的,尽可能真实的打击。

首先,我们先就步兵第十六联队在九一八事变期间承担的作战来谈起。九一八事变之前,步兵第十六联队作为第二师团之第十五旅团的两个步兵联队之一,和第二师团部一并驻扎在辽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当天,该部从辽阳并独立守备步兵第六大队等部奔赴奉天(今沈阳)驰援。其后,由于东北当时东北军没有组织大规模抵抗,大部分义勇军自发袭击都交给了当地的独立守备队和警察处理,步兵第十六联队也就因此没有参加大规模战斗的机会。
10月底11月初,江桥附近的局面急剧恶化,投降日军的张海鹏伪军向齐齐哈尔的进犯被击退,江桥其中一孔为马占山方面破坏,日军便立即以修桥为借口,试图控制嫩江桥,为日后规划的,进一步对“北满 ”的侵犯做准备。当时的日军由于忌惮苏军介入,暂未做出进犯齐齐哈尔的计划,仅以控制桥北的部分区域为主要目的。因此,步兵第十六联队和野炮兵第二联队、工兵第二大队各一部组成嫩江支队,朝泰来以北的江桥靠拢。

11月2-3日,日军先头部队已经抵达江桥,11月4日,第十六联队第七中队穿过江桥向大兴车站进犯,遭到黑省军迎头痛击,当场伤亡15人,随后第十六联队第二大队全部,在4-5日间逐渐投入到对大兴当面的进攻当中,随后局势陷入到极端不利的境地,仅有一个大队的日军遭到大兴守军的急促反击,尽管空军尽力给予支援,但还是陷入到三面夹击的境地。激战至晚间,驻南侧郑家屯的步兵第二十九联队一个大队紧急奔赴驰援并加入战斗,翌日第十六联队第三大队抵达,三个大队和驰援的炮兵一道终于挡住了黑省军的反击,并发起猛烈进攻,中方拼死抵抗,但终究伤亡过大,被迫在6日晚间撤离大兴。
在这一被日军称为所谓“大兴战役”,即江桥抗战与日军作战的第一阶段中,第十六联队遭到重创,集中体现在4-5日遭到三面夹击的第二大队。这也是江桥抗战我们对于单个日军作战单位造成打击的典例之一。

当时的第二师团,如上一篇所说属平时编制。每个步兵联队仅包括两个步兵大队而非三或四个,每个大队也仅下辖三个步兵中队,联队规模上,视情况配属一个小队或中队规模的机枪、步兵炮队,在江桥抗战后来的阶段中甚至有配属装甲车队的情况,但这一情况在这里不做讨论。
如下是当时的简要编制构成。
第十六联队:联队长 滨本喜三郎大佐;联队副 石川隆吉少佐;旗手 野田倭文雄
联队直属部队主要官佐:南方秋亮中佐,吉村喜千治大尉,上杉喜代治大尉,小林富男、冈田繁一二等主计,中泽正则一等军医,松泽恭平大尉(此人为编制外)
第二大队
大队长 小菌江邦雄少佐;大队副 宫崎义一大尉,高田昇造二等军医
第五中队 中队长 远矢忠大尉;香川义造,中泽胜三郎中尉、山田心一少尉
第六中队 中队长 斋藤俊三大尉;泷泽七十郎中尉,稻叶正夫少尉
第七中队 中队长 根本忠亮大尉;伊藤善松中尉,星野豹次少尉
第三大队
大队长 坂井逸二少佐;大队副 斋藤钟三大尉,高桥胜二等军医
第九中队 中队长 野上市伊大尉;藤田悌二郎中尉
第十中队 中队长 长泽寭次郎大尉;山崎永吉中尉,大泷猪次郎少尉
第十一中队 中队长 坂井丰吉大尉;三田清四郎中尉,冈本猛雄少尉
机枪中队
中队长 远藤初太郎大尉;西冈公平中尉,保科谦吾少尉
大家不难看出,作为平时编制的第十六联队,兵力比满编要少的很多,事实上,作为平时编制的第二师团又在国内有三分之一的留守队,使得其能在东北使用的兵力极其稀少。事实上,在1931年12月份第二师团准备参加对锦州的攻击前,其补给日志中,整个师团参加战斗的人员,连同文书算上也只有4500余人。我们清楚这里面可能缺乏了部分在外地戍守的部队,和部分在之前减员尚未完全补充的人员,以及潜在的后勤等人员的缺额。(这当然也确实代表了日军记载的该师团在东北作战部队只有5400余人的说法)

然后如果我们看这个表,我们会发现步兵第十六联队的作战部队相当充沛,竟然达到了969人(野战部分948人),远远超过了其他三个联队。这似乎和标题并不相符,因为第十六联队本来在一个月前遭到了重创,怎么可能还有这么多人剩下?
这一点就涉及到国内论文和书籍的学术上记载的差异了。国内一般认为,江桥抗战损失的补充兵来源是1931年12月9日发布的“军调第44号令”,按照一般规律,该部会在一个月以内抵达东北,也就是说,1932年新年前第二师团才可能接收到补充兵。然而,事实上军调第44号令并不是日军给江桥抗战部队做补充派出的部队,尤其是步兵第十六联队。

这一点参照当时日本在东北发行的报纸《满洲新闻》,该报在1931年11月24日的报道中有一栏标题为“辽阳补充部队”,表明第十六联队的补充兵在11月22日已经抵达。(后来在11月26日又刊载了补充兵于11月25日北上的事件)

这非常合理,因为步兵第十六联队在11月4-6日作战,截止6日已经蒙受了不小伤亡,因此他们提前接收到补充兵是合理的,从6日到22日仅仅两个星期不到,但是就日军兵力调动速度来说仍然是正常的。
之所以我确信这批部队肯定是伤亡补充兵,而非潜在可能的部队编制扩充部队,只要参照该部在江桥抗战期间的伤亡,结果自然不然自明。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他们的具体伤亡。

此次统计日军伤亡数据和上篇不同,并非仅仅立足于《官报》一项的具体记载和关东军档案的横向比较,而是增添了《满洲新闻》的记载。
当然,步兵第十六联队的死亡人数其实已经能够完全确定,即武者清治准士官以下44人。人员名单暂时不在此列出。由于日本对伤亡数字的隐瞒很明显,我们历来无从得知日军到底有多少人负伤,事实上我也一样。通过《满洲新闻》我能找到的最详细的数据,即11月11日第4版记载的第十六联队所报告的伤亡:
将校负伤7人,准士官/下士官战死4人,负伤10人,士兵战死38人,负伤69人,总计战死42人,负伤86人,即死伤130人。
这个数据看似合理,但是11月6日才参战的步兵第二十九联队战死2人,负伤21人,仅仅作战一天的该部损失都如此之大,当日担任主攻的第十六联队损失就更不可能小了。
步兵第十六联队在江桥抗战之后长期作为总预备队使用,并未参战,之前也无大参战记录,可12月19日时,仍然记载有88名负伤者在院!我们很清楚当时日军作战存在一些在包扎所处理之后就可以继续作战的轻伤兵,如果确信日军这一负伤86人的数字,参照一个多月后19日的88人,哪怕其中有我们忽略掉的小战斗的负伤者也仍然不现实,更何况根据锦州补给日志提供的数据,该部将校上的负伤者已经有不少人恢复出院了,兵卒就更可能如此。
而事实上,这一数据代表的是当时日军给出的嫩江支队伤亡的整体报告,原因是其中的将校负伤7人,第十六联队只有6名将校负伤,第7人为步兵第二十九联队的山田寅治中尉。这就更加证明了此为被隐瞒的数字。
此外,该部的伤兵其中有2人在几天后因重伤而死,使得该部的死者人数提升到44人,这样的话留下的伤兵仅有84人,就更加不符合情况了。我们当然可以认为小擦伤,小溅伤无关紧要,裹伤再战就好,因此我不在这里继续计较他们潜在的具体负伤者人数,但是仅仅根据12月19日88人在院这一事实,我们就已经不难明白当时该联队的负伤者能够达到百人以上。
然而,仅仅是数字不足以表明该部所付出的损失,我们要从战伤者的具体名单上看他们遭到了何种打击。第十六联队在江桥共有6名将校负伤,他们的姓名如下:

一名少佐,两名大尉,一名中尉,两名少尉在作战中负伤。我们对照之前公布的第十六联队编成,就能发现问题所在了:
小菌江邦雄,步兵第二大队长,少佐军衔。
远矢忠,第二大队第五中队长,大尉军衔。
根本忠亮,第二大队第七中队长,大尉军衔。
稻叶正夫,第二大队第六中队军官之一,少尉军衔。
三田清四郎,第三大队第十一中队副,中尉军衔。
大泷猪次郎,第三大队第十中队军官之一,少尉军衔。
步兵第二大队是在11月4-5日战斗的主要部队,第三大队在6日才抵达。而第二大队的大队长负伤,该大队的三个中队长也有两个负伤!这实际上意味着第二大队的指挥层出现了重大损失,只能以其他军官替补充任。而之所以遭到如此打击,跟11月5日的激烈战斗是分不开的。
如果说伤亡了150多人算是从人数上遭遇不利境地,大队长的直接负伤和下属中队指挥层的断层应当是更为致命的吧!
如果步兵第十六联队真的没有遭到什么像样的打击,他们完全应当还有能力支撑接下来的战斗,事实情况是,他们的一条胳膊被截断了,从物理意义上截了。小菌江邦雄等负伤者在接下来的时间中迅速被转移到了后方医院中,但是截至一个多月后的锦州作战前,小菌江已经归队,但两名负伤的中队长仍然在院,可见被打击之规模。


虽然日本常用的180人死伤的数据确实为假,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死伤者的比例判断和更正一些数字。首先我们很明确,当时参战的只有步兵第十六联队、步兵第二十九联队和野炮兵第二联队。其中步兵第十六联队阵亡42人(算上接下来的伤重不治者44人),步兵第二十九联队阵亡2人,野炮兵第二联队1人死亡,实际上总计是47人而非46人。
负伤者将校7人,其中步兵第16联队6人,第29联队1人。这确实符合当时战斗的持续程度和激烈程度,然而仍然并不准确,因为在战斗期间,隶属于独立飞行第八中队的大针中尉也执行飞行任务中被击中负伤,也就说实际上的将校伤亡为8人。
负伤准士官等以下137人,其中第二十九联队必有21人,其余部队有116人负伤,如果按照151人的数字,则第十六联队和野炮兵第二联队总负伤可达130人,实际上仍可能更高,其中大头仍然毫无疑问,属于第十六联队第二大队。
可以说,11月4日-6日的战斗如果不说把第十六联队打成重伤,至少也将其第二大队打成了半残。这一成果自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几乎前所未有。可以说,江桥抗战的第一战,让日军看到了侵占东北的难度。

第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