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补习班效果不好,决策出问题了
上次写寒假计划上补习班不好的文章,只是讲了个结论。今天我把补习班效果不好的原因,好好给大家理一理。
为了避免歧义,先说清楚,我所说的补习班是以提高学习成绩或教授课业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班。包括个人或机构教授的,和各种线上课程。如以托管为主要目标的,日托或晚托,则不在此列。
我不反对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但是如何报,什么时候报,报什么,报谁的,都有讲究。不是说,家长就负责花钱,将孩子送进补习班就完事了。报了不合适的补习班,还不如不报。
先不说补习班的效果如何,社会上那么多选择,报谁的班,就需要好好琢磨。在对的补习班,孩子才会受益。更不是报的班越多越好,不给孩子留喘息空间,会把人憋坏的。
当今社会,报补习班的热潮其实是来自于焦虑,因为大家都在报。但是很少人知道别人是为什么而报,只是想当然地认为不报学习就会差,就会比不过别人。
粗略地给家长报补习班的原因分几大类:
第一,跟风。不知道为啥要报,别人报,我也报。
第二,培优。孩子学有余力,学校满足不了需求,想开拓思路,更上一层楼。
第三,巩固提高。孩子成绩不上不下,学校老师没有好办法,想寻找突破口。
第四,托底。成绩太差,老师完全没办法,换个老师试试运气。
第五,休息。找个人来管管孩子的学习,自己可以喘口气。
第六,新鲜。被补习班的广告吸引,觉得有用,可以试试看。
除去情绪的因素外,报补习班就是为了成绩,但实际上,报补习班的孩子是不同的。不同的孩子需求不同,培优、巩固和托底需要辅导的地方不一样,辅导方式也不一样,对辅导老师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
培优的,基础好,学习习惯好,老师很容易教;巩固的,基础一般,学习习惯一般,老师就有点费力;托底的,基础差,学习习惯差,老师太难了。
现实中,上补习班培优的孩子其实不太多,因为没有那么多好老师。在学校里老师就特别关照了,学习习惯好,补习班没太大的用处。基本上就集中在某些名师或者大机构的掐尖班,但这种班不是那么好进,要考试才行。
需要巩固和托底的占了大多数,但是补习班不太会去将这两部分人区分开来,毕竟生源数量就大大受限了。本着盈利最大化的原则,补习班必然是应收尽收,宁杀错不放过。除非真的太差了,坐不住又经常捣蛋的,补习班才会拒绝。
在一个不能因材施教的一对多补习班里,老师少说要面对5-10个孩子,能否学到东西,就很看造化了。特别是学习习惯不好的,上补习班基本就是浪费时间和钱。与其这样,倒不如找个合适的老师,一对一教学。
如果找不到大学生家教,在学校里找一个靠谱的老师,寒暑假、周末,进行一对一辅导,也是可以的。不怕找不到,钱给够就行。甚至就找小区里相熟的上了好大学或高年级有空的成绩好的孩子,亲戚,都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我以前每到放假,必被人叫去做辅导。工作以后,有时也会被亲戚叫去给孩子讲讲如何学习,指点一番。
但是说实在的,有些孩子真的不是几次辅导就能教会的。我能在一次辅导中将一些东西教会,过后可能又忘了,或者不会举一反三。当然,如果给我足够时间,我肯定是可以改变他们的。遗憾的是,现实不允许。
补习班也一样,一个拿课时费的补习老师,能力不足也没有动力去做长线辅导。如果能做到长线辅导,这样的老师一定相当有水平,也有名气,早单飞了。他们一般对家长有要求,需要家长不那么着急,并配合做事情。但一般家长,也做不到。
总之,想通过补习班出成绩,不是不行,但概率比较低。至于多低,我不清楚,反正很低就对啦。
如果是那种零基础的补习班,不看成绩,就想学点东西,也是有风险的。一张白纸,被乱涂乱抹了,后面想再画好看的作品,也受到了限制。
其实,补习班的作用就是建立学习体系,让孩子能够自循环起来。在家里和学校已经建立好自循环体系的孩子,就不用上补习班了。如果没有,就要选能够建立体系的补习班。光看提分没用,离开了补习班,还是会打回原形。
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好的补习班,就会将学生引进正确的门。可是,好的补习班确实不多。所以,在决定报什么班之前,家长应该做好全面的调查,选对的,不选贵的或者便宜的。
如果我开补习班,会有我的步骤:
第一,了解家长的目标,三观是否一致,我的做法是否认同,道不同不相为谋;
第二,评估孩子的现有水平和学习基础,知己知彼;
第三,先和孩子混熟,了解性格和情感需求,生活习惯等;
第四,洗脑,灌输不是孩子不行,而是方法不对的思想;
第五,制定学习计划,做周期表,具体到每个阶段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第六,和孩子沟通学习计划,清楚接下来要做什么,目标是什么;
第七,开始正式补习,先讲大框架,建体系;
第八,主要让孩子自己学,我在旁边观察就好,需要时就出手,关键之处才点拨;
第九,鼓励、反馈、总结,如有需要就修正计划。
注:这个步骤,家长一样可以在家里用起来。
首先要分析自己需要什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去市场上找各种可以解决问题的补习班,列出来,比较优劣之处,最终才能做出比较好的选择。
这是一个重要的决策。
虽然不容易把这个决策做好,但还是应该尽量提高决策水平。有些家长说很难,难道难就不做了吗?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放弃、说难更容易的事了。是否知难而进,是人能否成长的关键。有些人从小到大就只能做容易的事,碰到困难就逃避,等到成人当家长了,还是这个习惯。这也是一种宿命,不能觉醒的家长,就会连累孩子。
这和家庭条件毫无关系,反而条件越好的,就越容易养尊处优,做什么事都很轻松,也就丧失了进步的机会。虽然在外在条件的加持下,看起来很强大,但实际上不堪一击。就像任正非的小女儿姚安娜,说的话还是比较天真幼稚的。反之,孟晚舟从低做起,就很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孔夫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最重要的事情,是内化,要将所学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才能形成肌肉记忆,变成直觉,第一反应。这是需要长时间历练才能形成的,有些事情是别人永远教不会的,得自己经历。
育儿战略忽悠总局有群友说,以后要帮孩子筛选教辅。其实大可不必,这种简单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做。什么事都等家长操心,那自己永远学不会决策。被安排好的路,走起来特别没意思。自己走的路,虽然磕磕绊绊,但是过程特别有滋味。
家长作为过来人,很容易认为自己开了天眼,是上帝视角,想当然认为自己做的决策就一定天衣无缝,或者是最好的。实际上,这是天大的盲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按父母预想的那种样子长大的。所以,要对自己时刻保持着怀疑的态度。
人永远符合用进废退的规律,好多人思想几十年不进步,都是因为畏难,不敢想深入的,不敢考虑长远。想到还要学习,头就大,就想放弃。
自己都不愿意提高,既然如此,孩子随自己,还怎么要求孩子进步呢?
我承认,天底下确实有贵人,不排除某些孩子能遇到好老师,咸鱼翻身。但是贵人会随便来到懒人、烂人的身边吗?恐怕是避之唯恐不及,才对吧。
就我自己来说,我不嫌贫爱富,只看人品和态度。喜欢得瑟攀比,整天怨天尤人,悲观消极,情绪不稳定的家长,就是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愿意教他们的孩子。反之,态度端正,积极乐观、善良有爱的家庭,就是不要钱我也愿意帮助。前者是助纣为虐,后者是给自己攒福报。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每个老师的理想。好老师,教好学生,天经地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求人不如求己。要想孩子学习好,自己先好好学习。
修身,方能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