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的宇宙观;循道会活动转移到街头和工矿地区
牛顿190、牛顿的宇宙观;循道会活动转移到街头和工矿地区
艾萨克·牛顿(百度百科):…
莱布尼茨(cí)和牛顿各自独立地创造了微积分,尽管牛顿发现微积分要比莱布尼茨早若干年,但他很晚才出版自己的著作。于是,谁是微积分的第一创造者,成了当时科学界争吵的一件大事。
牛津大学教授基尔在《哲学通报》上发表一篇讨论离心力的文章,文中把发明微积分的主要功劳记在牛顿名下,同时也提到了莱布尼兹。
…哲、学、哲学:见《欧几里得110》…
(…《欧几里得》:小说名…)
…离、心、力、离心力:见《牛顿20》…
《哲学通报》到达莱布尼兹手上,立即惹怒了他。莱布尼兹寄信给皇家学会,要求收回那种说法。
当莱布尼兹在《教师学报》上写了一篇评论,严厉批评牛顿的工作时,立场坚定的争论就开始了。
莱布尼兹使用的外交手段,是把自己隐藏在无所不知的编辑名义下,匿名写下这篇评论的,而《教师学报》是莱布尼兹本人在1682年创办并自任主编的杂志。
那并非一场公开的战争,莱布尼兹一方面在大众面前赞扬牛顿,一方面唆(suō)使别人,特别要 约翰伯努利 写信攻击牛顿来为他辩护。伯努利照他的意思去做,没有在信上署(shǔ)名。
…约翰·伯努利(1667年8月6日 - 1748年1月1日):是瑞士著名的数学家家族——伯努利家族中的一员。
约翰·伯努利因其对微积分的卓越贡献以及对欧洲数学家的培养(比如欧拉,欧拉在上巴塞尔大学法律系中的18到20岁,每天晚上8点都跟伯努利学数学和物理)而知名…
莱布尼茨请求英国皇家学会予以裁定,而作为皇家学会会长的牛顿指定了一个公正的委员会来审查。皇家学会发表结论,正式谴责莱布尼茨剽(piāo)窃。
…结、论、结论:见《欧几里得66》…
至于牛顿为什么痴迷于炼金术,我们要考虑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17世纪,炼金术和化学掺杂在一起,因为这时的化学还没有从炼金术中脱离出来,一个人要想研究化学而不接触炼金术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可以找出一本17世纪的 没有炼金术内容的 化学著作。
…化、学、化学:见《牛顿60》…
…研、究、研究:见《欧几里得42》…
…内、容、内容:见《欧几里得66》…
而牛顿对于化学一定充满了求知欲。所以他像研究数学物理那样去研究化学,而可以供他参考自学的书只有炼金术著作,所以他不得不选择炼金术。
…数、学、数学:见《欧几里得49》…
…物、理、物理:见《欧几里得139》…
其实试图把化学从炼金术中分离出来的就是牛顿,因为他曾经写过一本名叫《化学》的书,后来在火灾中被烧毁了,所以他对化学的贡献我们一无所知。留下的只是他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手稿,一些没有经过分离的炼金术资料。
…学、习、学习:见《牛顿160》…
…过、程、过程:见《欧几里得194》…
如果我们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炼金术,我们应当承认它至少带来了一些有用的技术和工具。并且炼金术可能或多或少地激发了牛顿的灵感,有助于他在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和发现。
…技、术、技术:见《欧几里得104》…
…工、具、工具:见《欧几里得161、162》…
…科、学、科学:见《欧几里得4》…
科学巨人同样可能走向歧途,他们的人格或个性也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他们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第一位的,而这些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探索永远不会被贬低或者忘却。
…社、会、社会:见《欧几里得163、164》…
宗教信仰
…信、仰、信仰:见《欧几里得15》…
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最著名的发现。牛顿警告,不可用此发现把宇宙看成只是机器,犹如一个大时钟。
…定、律、定律:见《欧几里得79》…
…万有引力定律:见《牛顿20~74》…
…机、器、机器:见《牛顿59》…
他说:“重力解释行星的运行,但不能解释谁使行星运行。上帝治理万物,知道一切可做或能做的事。”
著名科学哲学家李察·威斯科称牛顿为“原型自然神论者”(proto-deist),所谓“自然神论”,是相信神创造这世界之后,就让自然规律去统治这个世界,自己再不插手,世界在自然规律的支配下运转。
…论:见《欧几里得3》…
…自、然、自然:见《欧几里得128》…
…规、律、规律:见《欧几里得43》…
牛顿正是抱着这种宇宙观,所以牛顿对事情的解释是自然规律加概率。
…概、率、概率:见《欧几里得58》…
在他那部著名的著作里面,牛顿明确地说:他认为天体之所以会运动,是因为上帝创造了万物以后, 也设定了各种自然规律, 比如运动定律等等。 上帝先把它们一推,然后天体就按“动者恒动”的定律一直运动下去,事物都按照自然规律和概率顺其自然的发生。上帝不再作任何事情。

牛顿的宇宙观,属于宗教的另外一个分支,也叫做“机械宇宙观”、或者“钟表宇宙观”。这种见解当然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相去甚远,难怪循道会创始人约翰·卫斯理(John Welsey)对牛顿的信仰表示怀疑。
…基、本、基本:见《欧几里得2》…
…循道公会(Methodist Church):基督教新教卫斯理宗教会之一。18世纪产生于英国。指卫斯理宗教会在英国的部分,以及1851年由英国传入中国的该宗教会…
…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年6月17日-1791年3月2日):是18世纪的英国国教(圣公会)神职人员和基督教神学家,为卫理宗(Methodism)的创始者。他所建立的循道会跨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四个地区。
1725年受圣公会会吏圣职。
1726年被选为牛津大学林肯学院研究员。后取得牧师职。
在牛津大学期间,邀集同仁组成“圣社”以研讨《圣经》和社会、伦理问题。同时认为传统的传教活动不足以应付新的社会问题,故把活动直接转移到街头和工矿地区。
因标榜应该循规蹈矩地行事为人 而被称为“循道派”。
1735年应英国驻北美殖民总督邀请,与其弟查尔斯·卫斯理去佐治亚州传教。
此后传教足迹遍及英伦三岛。
1738年脱离国教,建立独立的卫斯理宗教会。
宣称能取得“内心的平安喜乐”即是幸福。
著书反对美国独立战争。
遗有《卫斯理日记》…
“牛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决不只是影响了学术界,唤醒了人们对于科学真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也为中国改革派发起的戊戌变法(1898年)提供了一种舆论准备。这个运动的主将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无一例外地从牛顿学说中寻找维新变法的根据,尤其是牛顿在科学上革故图新的精神鼓舞了清代一切希望变革社会的有志之士。
请看下集《牛顿191、牛顿为什么没有后人?》”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号“中国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