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东北沦陷区文学
一、东北沦陷区的形成及其文学情况:
1、分期:前后14年,以1937与1941年为界,分为前、中、后三个发展阶段(当然有交叉,模糊)。
2、具体情况:
A前期:31-37,围绕《哈尔滨新报•新潮》、长春的《大同报•夜哨》,哈尔滨的《国际协报•文艺》形成的北满作家群,骨干有金剑啸、塞克、萧军、萧红、罗烽、白朗、舒群。――后来大都相继入关,成为最早的抗日流亡文学群体“东北作家群”。
33年被称为“东北沦陷初期四大社团”的冷雾社、飘零社、新社、白光社相继成立。
创办刊物,进行论争,最终形成两个分立的作家群体。
B前中期:a/“文选”-“文丛”派。是围绕沈阳“文选刊行会”和长春“文丛刊行会”而形成,倡导“乡土文学”,并将“描写真实”“暴露真实”作为当时创作上“最困难的课题”来解决。代表作家山丁《绿色的谷》、秋萤《失群者》、袁犀《一个人的一生》、梅娘(1920-2013)1942定居北平,写出了《蚌》《鱼》《蟹》等小说集,在细腻的女性意识里也有较为开阔的社会视野。《蟹》一书获得了日本人举办的第二届大东亚文学奖。
祖籍山东招远,生于海参崴,长于长春一个仕宦大家庭。本名孙嘉瑞,早年丧母,梅娘谐“没娘”之音。1942年在“读者最喜爱的女作家”评选活动,梅娘与张爱玲双双夺魁,从此有“南玲北梅”之誉。2013.5.7上午10时35分病逝,享年92岁。
在日留学时勤奋阅读鲁迅、郭沫若、朱光潜、邹韬奋、萧红、萧军等人的作品。梅娘的小说“通过朦胧的女权主义,实现了描写现实、暴露现实的目标。她对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中国女孩子的状况做了真实的描述”。
b/“艺文志”派。围绕东北沦陷后第一个纯文艺中文期刊《明明》(1937)及其后身《艺文志》(1939)而形成的作家群。针对东北文坛的凋零和沉寂提出“写印主义”,即“首先要努力写出作品”,“至于写什么,怎样写,那都是有了作品以后的事”。
重视从外来文学吸取营养,艺术视野开阔、艺术探索多元;但也强调“屈原、杜甫、鲁迅”的诗魂传统,强调坚持用汉语创作的意义。代表作家:爵青受纪德、爱伦•坡的影响,《欧阳家的人们》《麦》《黄金的窄门》;疑迟(1913-?)受苏俄文学影响深,类似于高尔基,《雪岭之祭》《乡仇》;小松、古丁、外文、辛嘉。
C/后期:1941年3月,伪满国务院颁布《艺文指导要纲》,宣称要以日本文艺为模式。在“大东亚文学”的思潮胁裹下,一部分作家(包括某些原先创作倾向进步的)卷入日伪政治的泥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