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绿藻】海缸之光:蕨藻(一)美食和侵略
写在前面的话:
本系列专栏是关于常见的水族观赏藻类的介绍、展示、饲养要点、个人体会
参考书籍《在日本可以看到的388种海藻写真+生态标本》等
参考网站:algaebase.org 、Wikipedia等
参考文献:《中国海洋绿藻门新分类系统》黄冰心、丁兰平、栾日孝
图片来源见水印
由于个人感情包含较多、体会和饲养经验主要来自玩家交流讨论整理,并不具有学术严谨性。但本着快乐饲养的前提,应该是勉强够用来参考。同时由于个人整理,可能会出现错误,欢迎大家指出,欢迎大神拍砖,一同交流学习。
特别提醒:
这是茉莉某天突发奇想开着挖掘机挖的一个大坑,因为茉莉临近考研,本系列专栏随时面临长期不更新、停更甚至断更,大伙们看着图一乐呵就行
总算是急急忙忙(?)把那冗长陈杂的褐藻门写完了,这次咱们用盾构机来打开绿藻门这一天坑。绿藻是藻类的最高级类群,越是高级的就越容易引起关注,其也是最多被研究的藻类类群之一。
先从绿藻门里,玩家们接触最多的蕨藻开始讲起吧。众所周知,海缸观赏藻类不可以没有蕨藻,就如同西方不可以没有耶路撒冷。

蕨藻属 Caulerpa:蕨藻目蕨藻科下属。蕨藻首先是贯彻绿藻门的一概特色:绿的发慌(废话)。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株藻体仅由一个多核细胞组成,即单细胞生物。说起单细胞生物,你可能最多的的印象是细菌真菌那样柔弱微小不可见,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一睹真容的小东西。但通常藻体可以蔓延至数米的蕨藻属类群,却是打破了常规单细胞生物认知中的微小形象,故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单细胞生物类群之一。尤其是杉叶蕨藻,可蔓延至十数米,直立部分可超过30公分,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大的多核单细胞生物。对比人体最大的细胞,只有不到0.1毫米周径的卵细胞,和动则可以长到十数米长、如同四层小洋楼一般高的杉叶蕨藻一比,如毫末比之山峦。
多数蕨藻的藻体可以长到数米长。一般包含三部分:假根、匍匐茎和直立枝。

匍匐茎纤长,其下每有一定间隔便生有众多假根。假根如须絮状,靠结构和一定的化学胶质固着在基质上。匍匐茎上生有直立枝,直立枝的形状具有差异性,其差异性也是作为区分不同种类蕨藻最直观的特征。仔细观察,蕨藻藻体以众多交错的藻丝以近似平行的方式构成。已知其为多核单细胞生物,胞质中含有数量众多的叶绿体和一定的白色体。
蕨藻繁殖有两种: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蕨藻,藻体断裂分离,进行营养性繁殖扩殖,其也是蕨藻属成员最主要最基本的繁殖方式。断离细胞修复迅速,增长变形和纤维延伸只需要很短的时间,这也是蕨藻适应海床而蔓延的主要优势之一。有性生殖为异配,异宗配合或同宗配合。这往往是蕨藻在水质恶劣,个体状态差时,为求转移阵地而做出的妥协方式,也同样发生在过度丰荣,为寻求外源的一种方式。
全世界蕨藻有近百种(虚数),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暖区的浅海中。生长在大干潮线下的岩石、珊瑚礁上或者中、低潮带的沙质海床或泥质海床交界带。
我国有蕨藻属成员15余种,变种,亚种过十数。蕨藻在南海潮间带也算稀松平常的高等藻类。若只是数量多,用作观赏,可能蕨藻的名气还没有那么大。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简直就是瓷国人基因的重要组成成分。一旦有啥东西和吃挂上钩,那无论是在深山老林还是在荒漠戈壁,不论是万里高空还是幽邃海底,“这玩意能吃”这种事情总能在人群中不胫而走。部分的蕨藻,自然是可食用的。
我国食用蕨藻历史并不可考,但早在民国就有了相关说法(最早茉莉查到的可以到大清),有记录当时就有宝岛兰屿渔民常采集总状蕨藻食用。
但真正让蕨藻作为可食用藻类知名全球的,确是另一种,并没有在我国原产的蕨藻:
长茎葡萄蕨藻 Caulerpa lentillifera。食品名唤作海葡萄,海缸商品名则是小葡萄藻。

长茎葡萄蕨藻的自然分布范围很狭窄,仅在琉球群岛(霓虹属)部分岛屿有极其狭窄的分布。不得不承认,靠海吃海的霓虹人民不敢说是世界上在海产领域最会的一群人,但绝对是世界上最先敢于尝试各种新奇海产的人。早在幕府时期,霓虹人就有了食用除了常见海藻以外海藻的记录。虽无法考究长茎葡萄蕨藻是否是最开始是在那时候被开发作为食品的,但的确是最早在冲绳开始作为可食用海产品流行开来的。当时的霓虹人民发现,长茎葡萄蕨藻的口感爽脆,颗粒感明显,每次咀嚼咬破藻体的“葡萄粒”时就会爆出清甜的汁液。这种种食用体验结合起来,就和两种难获取且昂贵的海产品——飞鱼籽和多春鱼籽口感极其相似。因为当时的保存手段欠缺,就算用快马走大道,活水加活鱼,也难以保证从捕获母鱼体内的鱼子的新鲜程度。故在霓虹旧京都想要品尝美味的鱼籽制品,是困难且劳民伤财的事情。而葡萄藻可食用的发现,便于运输和可以保存更长时间的优点,更重要的是便宜量大且口感不输鱼籽,从这一方面打开了其“曲线救国”的流行势头。这种小小的蕨藻也是在那时候就开始被称为“绿色鱼子酱和长寿藻”,沿用至今。

而葡萄藻的流行和名声打响,与“寿司”等附带有生食的诸多霓虹特色文化食品,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霓虹的饮食文化在政治历史原因下通过漂亮国之手,在世界范围内打响名声和流行开来,而葡萄藻食用的流行也正是由此扩散开。
还是从人的基本需求上来看,个体物品的流传离不开文化的传播,而文化传播交流里最简单的话题便是衣食住行,食品文化的传播自然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方式,这也是长茎葡萄蕨藻能流行的根本,说简单,抛开历史要素的条条框框,葡萄藻知名的根本无非就三个字:它能吃,而流行的根本同样也是三个字:它好吃。人这复杂的玩意,在这一方面却简单且直球得离谱。而这几年来更多的研究表明:葡萄藻中含有大量的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比如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与维生素,ω-6PUFA ,油酸,花生四烯酸等具有净化血液、抗氧化、抗癌、抗肿瘤作用。富含营养,绿色健康,关键还好吃的玩意,想不被人知道都难。
但是葡萄藻的自然分布是在过于狭窄,仅在琉球群岛的部分岛屿,故实际产量并不多,远远赶不上他名气打响之后的需求量。早十年,海葡萄作为高级食材:“绿色鱼子酱”流传进国内,那时候的进口量极少,其价格也异常昂贵,最离谱的时候能卖到2-300块一斤。但和之前海带作为食用藻类的需求一样的,最简单获取大量优质的葡萄藻的方式便是人工繁殖。好在蕨藻的生命力顽强 ,生长迅速,人工繁育简单可控。由霓虹最开始进行长茎葡萄蕨藻的人工培育并且取得了成功。我国在引入相关技术之后,不少养殖场开始在内陆池尝试培育,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产量上来了,价格自然也亲民多了。现在在网上就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买上一大包比较新鲜的盐渍海葡萄,凉拌凉拌配点生抽或者沙拉酱蘸着吃。

长茎葡萄蕨藻在我国黄渤海周边的水产养殖基地有一定规模的人工养殖。人工养殖的成功,也是对海缸饲养应用的投影。造型独特的长茎葡萄蕨藻因为其生长迅速,造型优美而成为了最早应用在海缸观赏饲养的高等藻类之一,从而被广大玩家所熟知,也是目前市面上最具广泛性的观赏藻类,说白了就是真正的到处都可以买的到。其最早被应用作为海缸氮磷废物(无机)吸收生物,通过藻体生长吸收氮磷废物,再收割一天就长一大截、疯狂生长的藻体。以此达到海缸的代谢废物外排,效果确实卓尔不群。

但近几年来,由于养殖场逃逸或外排,让这种生命力顽强且生长迅速的藻类也在我国海域和菲律宾部分沿海有了可以观察到的逸生种群,让它的分布从狭小的琉球群岛向着我国漫长的海岸线蔓延。但这在生物学上并不一定是好事情,往往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入侵”。
虽然长茎葡萄蕨藻作为美味而闻名全世界,但蕨藻属这一个生物类群真正让学者们在意的一点,却是他无可匹敌的生命力和生长速度。拿先前提到的最大单细胞生物——杉叶蕨藻来说。

这种本来生活在澳洲,因为海洋深度无法跨过大洋的蕨藻,却因为被广泛地用水族观赏藻类,被引入地中海。杉叶蕨藻对寒冷容忍度高,生命力顽强。可能是当时摩纳哥水族馆的一个小失误,将杉叶蕨藻经废水排放出来,借着地中海温暖适宜的环境占据脚跟后,迅速在全球蔓延。它们像病毒传染一样,在大陆架浅海海床上疯狂蔓延。它们生长密集,形成单一族群,抑制原有藻类种群的生存空间,几乎排挤掉所有原产的海洋生物,影响当地的生态结构。
如果说巨大的多核单细胞结构是蕨藻的一大特色,那蕨藻的另一特色体现在分泌化学毒素上。蕨藻毒素,大部分蕨藻所可以合成的,可以通过藻体外排的毒素,堆积在蕨藻藻体周围缓释,浓度高到难以被海流冲淡,让它们足以如同除草剂一样驱逐杀死其他藻类,挤兑其他藻类的生存空间。就连吃藻的天敌们,对于这种毒素也感到棘手,除非真的没有吃的了,谁会愿意去吃分泌大量毒素的那部分蕨藻呢?这也是很多藻缸混养藻类间的矛盾之一。
反观长茎葡萄蕨藻的毒素少且可以忽略,对比杉叶蕨藻这种超大型,超毒的霸王物种简直和弱鸡小学生对比外星人范马勇次郎一样的,加上对水质要求高,不如杉叶蕨藻那样有水就活,或许这些原因就是长茎葡萄蕨藻只在琉球群岛有自然分布的合理解释。
但真的只是蕨藻本身强悍这么简单,就让杉叶蕨藻通过了富饶的地中海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旅程嘛?那为什么原产在澳洲的它们为什么没有蔓延开来呢?
早在地中海全面入侵开始,就有法国学者Alexandre Meinesz发现了这一扩散现象。他在潜水的时候,发现了部分源生地藻类生长基质被杉叶蕨藻所占据,本来比较稀疏的杉叶蕨藻在这片海域里长得又密又壮。更令他不解的是,这些在地中海逸生的杉叶蕨藻的生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澳洲老家的土生土长的杉叶蕨藻的生长速度。以此为前提,他进行了一个假设:那就是摩洛哥水族馆人工饲养的杉叶蕨藻发生了变异,形成了“超级杉叶蕨藻”,连带外排形成野外种一起发生了变异,但因为当时的技术受限,研究并没有太大进展,即便是现在回过头来溯源也难以展开。
他将这一现象上报公开了,预言这将会是一次严重的生物入侵事件,但是并没有什么卵用,没人鸟他。结果不到十年,真的如同他的说法一般。让杉叶蕨藻在地中海里打下了根据地。
虽然说着轻松,但实际上,杉叶蕨藻的侵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生物入侵事件。早在1994年开始发现入侵开始时到2008年时的地中海分布版图如下:

结果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想着怎么处理,让杉叶蕨藻从摩纳哥水族馆传入地中海时,在当局各个国家环境管理者之间上演了一场“踢皮球大战”。虽然在首次记录该物种入侵的1984年,这种杂草占领了一平方米的海床,本来随便找个人半个小时就可以拔干净的事。因为当时的不管不顾,如今它已蔓延至万数公顷,并呈显无法遏制的态势。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情,结果到如此地步。然后这些入侵者跨过了大西洋。2000年,在北美洲南加利福尼亚西海岸被发现,随后便开始在北美肆虐。之后便是整个世界范围的入侵,非常可怕。故目前,不少国家的贸易公约都明令禁止进出口任何蕨藻作为水族观赏藻类或相关水质处理藻类。
这个严重的生物入侵事件给人的启示就是:不要随便遗弃你的宠物性质笑死人工饲养物、培育物,小到流浪猫猫狗狗街头巷尾,大到生物入侵,就像广州沿海的罗非鱼和部分水系的清道夫鱼一样的可怕。毕竟在人们尚不知晓的情况下,极具潜在风险的变异种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迅速在全世界散播,威胁着其他物种生存。同时在有了既成危害事实后,人们没有科学有效地应对方案及经验,踢皮球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回到能否饲养问题上来,虽然说是说蕨藻具有侵略性,但我国并没有对这水族方面加以管制。养可以放心大胆地买来养,但是千万别不养了想着去海边放生或者遗弃就行。
到这里差不多就该到结束的时候了,本次专栏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蕨藻属成员:长茎葡萄蕨藻和杉叶蕨藻,分别代表着可食用蕨藻的美味和疯长蕨藻所造成的生物入侵问题。
接下来的专栏会继续介绍蕨藻属成员的饲养相关和辨别相关。(虽然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才会写)那么咱们下个专栏见。

最后的最后,提醒一下,海葡萄确实好吃,非常推荐买点尝尝鲜,但这玩意性寒凉,水分多,一次吃太多可不好,容易拉肚子。比如茉莉上次一次吃了一斤一大袋子,直接当了一晚上喷射战士(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