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MIT, Princeton, Berkeley,我去博士屯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聊一下我的申请情况。
我的申请方向是原子分子光物理实验(Experimental 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AMO) Physics),目标集中在冷原子实验组,申请项目主要是Physics和少量ECE。
我的申请背景大概如下:
USTC physics; GPA: 3.9+/4.3; Score: ~91/100; Ranking: ~5%;TOEFL: 105 (Speaking 21); GRE都没交; 1篇PRA一作; 5段科研经历 (2海外+3校内)涵盖理论实验计算; 3封科研强推 (1海外+2校内)。
我的申请结果如下:
Offers: Harvard Physics, MIT Physics, Berkeley Physics, Princeton ECE, Boulder Physics, Columbia Physics, UCLA Physics, etc.
Rej: Caltech Physics (short-listed with interview).
01
大学规划
由于我刚上大学那会确实很想多接触科研,看看自己喜不喜欢,同时有出国意向,也了解到科研是申请PhD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整体的规划很自然地围绕科研展开。我大一大二先修了很多课程,一方面为科研服务,有以下几个显著好处:a. 大二就学完科研入门需要的核心课程,能看懂部分前沿文献,从而能更早更深地参与科研(间接使我能大二参加海外暑研、大三做出一作文章);b. 大三剩下的课很少,也养成了自习的习惯,从而可以把80%以上的精力投入科研(我的校内科研也基本都是大三做出来的);c. 大三再把大四的课修完,整个大四学年没有课业压力也不用回校,可以在外长期暑研、全力申请。
另一方面这也是平衡学业和科研的方式之一,在前两年修完大部分学分,并集中更多精力在学业上,同时科研上保持接触了解、摸索学习的状态,既能相对保住更多绩点,也是在为科研作好起跑准备。关于平衡学业和科研,我觉得成绩重要,但没有科研重要。我认为PhD申请的底层逻辑是这样的,既然PhD是做学术研究的,那么科研自然是最重要的。招生官肯定希望看到学生的科研潜力和兴趣热爱,不期望你当前已掌握很多的知识和技能,但需要你有好的学习能力,并能做出好的工作,而这些是通过科研经历来展现的。我们经常会说推荐信是最重要的,其实还是说科研是最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优秀的科研工作,老板想写强推也写不出来。推荐信只是你通过科研展现自身闪光点后的自然产物。个人体会是,随着大家更多参与到科研,成绩作为指标越来越没有科研重要了,因为科研是更直接有效的选拔标准。
02
海外暑研
海外暑研是申请海外PhD的常见经历,现在越来越普遍,个人认为是PhD申请中最重要的因素,甚至快成为陆本选手申请顶尖PhD必不可少的经历。一般来说,大陆本科生可以在大三暑期至大四上学期期中这段时间,趁着国内学业相对负担较小,到海外顶尖院校进行一段完整的科研。暑研有很多好处,从申请功利角度来说,一段完整且合格的海外科研经历能证明你能适应西方科研环境,从而佐证你有潜力在研究生院获得成功;同时,在海外院校沉浸学习一段时间,对交流能力和自信也有很大的提升,至少对申请中的邮件联系和面试环节很有帮助;最重要的是,通过在科研中的突出表现,有希望打动暑研导师,得到一封含金量和力度都很高的申请推荐信,这是你斩获梦校录取的最强助力。当然我想强调的是,从个人成长角度来说,在顶尖科研平台的完整全职科研经历,对你成为一个科学家帮助极大;你得先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才有可能拿到顶尖院校的PhD录取。暑研本身并不是什么神秘东西,也没有什么奇淫技巧,所以暑研的时候就全心全意科研吧,把科研做好了,后面推荐信和申请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大二暑假参加了德国一个实验组的线上暑研。由于是因为疫情影响临时改成线上,所以我没有拿到特别好的项目。当时由于我提前修完了必要的课程,也在校内实验室工作了一年,所以在知识上和科研能力上都做好了准备。很可惜,由于线上交流困难,加上个人英语听说能力差,没有很好地推进项目进展。虽然还是给博后留下了挺好的印象,但我觉得完全没展现出最好的自己,所以也没要推荐信(虽然老板是个大牛,如果能拿到强推帮助极大)。大三的寒假我早早地联系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暑研,但可惜最后由于对方学校一些行政管理方面的原因无法成行。直到4月底(对联系暑研来说已经是很晚的时间点了,但还是有机会找到特别好的暑研),我才转投其他学校,并非常幸运收到了伯克利的暑研offer。很幸运我得到这个机会并把握住了,这是我申请里最关键的经历。
03
申请经验
(1) 选校/选项目/选组:一个合格的准PhD肯定得对本领域当前概况了解很清楚,所在方向实力强的有哪几个学校的哪几个组,甚至他们之间的师承和合作关系都得知道,再看下项目往年的录取案例,挑感觉适合自己的即可。另外非physics的项目相对会容易一点,可以从里面找方向匹配的组。
(2) 套磁:套磁是肯定有正面效果的,学术交流和叫卖自己都是值得提倡的,但对申请具体有多少帮助很难说。个人觉得通过陶瓷回应情况,可以评估一下自身水平,但千万不要因此影响选校。没有回复的学校也是可能录的,以为谈妥了口头offer的教授也可能打不过committee最后捞不上人。而且有些项目,即使是强committee,也有教授可以发力的环节,这时的套磁能表现强烈兴趣,或许能让教授多看一眼申请材料,给自己增加一点点机会。但建议还是不要太看重套磁,我只有在科研任务很轻的时候才会稍微套一下。
(3) 文书:文书我个人感觉很重要,它写好了不能加分,但写差了会扣分。PhD很重要的是motivation和interests,对于顶尖项目还有insights,这是你需要通过文书展现的。优秀的准PhD,把自己俩三年的经历和思考融汇成一千词,不可能不是一篇精彩的文书。基本逻辑是通过你的研究经历,去阐述你的动机和兴趣所在,还有你对整个领域的理解和个人见解,对自己PhD的期望和长期的学术追求。建议平时多问问自己为啥做科研、为啥做这个方向等问题,尽早开始写文书,多找同方向的研究生、博后甚至导师帮你看看。
(4) 推荐信:个人觉得PhD只看科研推,所以最好3篇都是科研推。由于connection和可信度,海外推含金量比国内高很多。最好找最熟悉和欣赏你的导师写。另外,强推和强推还是有差别的,千万不要满足于项目进展,能做多好就做多好。
(5) 面试:由于我几乎只面了六大(Princeton ECE,MIT Physics,Caltech Physics,Harvard Physics),所以可能信息较片面。一般模式是10~20分钟,问你某一段科研经历,再追问几个问题,最后闲聊。另外感觉今年的面试人数比往年较多,说明符合条件的申请者更多了,申请的门槛在变高。我一直在思考PhD面试究竟想考察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水平、科研经历真实性、口语能力等,因为这些和CV推荐信等申请材料重复了;而是想看你在思考和讨论科学时是什么样的,个人觉得最好的状态是逻辑清晰、从容自信、眼里有光 :-)
04
世毕盟
最后感谢世毕盟的帮助~我是决定联系大二暑研时签的世毕盟,当时培训师对我硬背景的定位挺准,mentor在文书修改上提供的专业指导很有帮助。我觉得中介能提供的最大帮助有两个,一是基于往年案例的背景评估,二是来自同方向在读PhD的专业指导和信息。后者可能有较大作用,比如我大二暑研的导师是mentor推荐陶瓷的,特别适合大二的我。当然和培训师和mentor的聊天在申请过程中也缓解了不少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