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703教育学基础综合真题解析

2021-01-12 13:46 作者:徐影老师  | 我要投稿


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2. 社会教育

3. 个人本位论

4. 统一劳动学校章程

5.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

6. 中世纪城市学校

7. 贺拉斯·曼

8. 学习风格


二.简答:
1.美育及艺术教育的关系
2.谈谈对教育规律的理解
3.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4.奥苏贝尔一段话:教的理论与学的理论同样重要,教的理论要建立在学的理论之上,但要注重应用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三.论述:
1.请结合科举制发展历程、论述传统科举的作用及其与学校教育的影响
2.研究设计题

材料2018年世界PISA测试,中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方面的成绩均排第一。有资料显示中国学生花在这三个学习科目上的时间占总课时长的46%左右。由此,有人的观点认为:“中国学生的成绩优异归因于他们在这三个科目上的时间花费最长”。
问题:

1、题目中观点的论据是否充分,说出你的判断和理由。

2、提出你对中国学生成绩的原因的假设,并设计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案



解析:

各位北师大703考生,你们考试辛苦了,接下来就应当好好休息一下。鉴于很多同学给凯程贡献真题,凯程想回馈大家,稍微点评一下真题。方便同学们最终做一个简单的估分。


首先我整体看了北师大的703真题,8个名词解释,4个简答题以及2个分析论述题,最后1题几乎固定是材料题。和往年的出题难度差不多。如果一套卷子1~10表示难度的递增,这个卷子难度在9,也就是可能会和311卷差不多难度,要么就比它稍微简单一点。我希望今年703同学觉得发挥得还不错。我看了一下我们之前703卷的模拟卷以及最后的冲刺内容。我觉得只要同学们认真听课,把该背的东西背了,一定能在卷子上获得不错的分数。


名词解释部分。这8个名词解释应当说没有同学们不会的。第一题,教育制度。这是我们定下来的五星级名词解释。第二题,社会教育。这是第二章的内容,光学教育广义和狭义的含义是不够的,必须要学什么是家庭教育,什么是社会教育,什么是学校教育,以及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这些概念群非常重要。其中我们还把家庭、学校、社会用一页PPT拓展下来,每一个都以名词解释的方式去准备,北师特别喜欢这样出题。我印象中北师大要么专硕,要么学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部出过了。第三题,个人本位论,这个没问题。第四题,大家都知道统一劳动学校章程是苏联的20世纪20年代的,就看你有没有详细去背了。我说苏联如果没有时间去记的话,一定要记20年代和30年代。第五题,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特别提醒你应当谈新修版,不要谈旧版,我们上课两个版本都讲了做了对比,并且告诉你看新修版。第六题,城市学校,这是我们划下来外教史五星级的名词解释应当没问题,第七题,贺拉斯曼五星级名词解释没问题。第八题,学习风格是咱们教心里面的重点名词,我觉得没问题。总而言之,第四个名词解释你将是因为轻视他了,没有学习可能会扣分,社会教育失分将是因为你没有去愿意拓展。


简答题发挥了北师大以往的风格,出题宏观而宏大。第一题,美育及艺术教育的关系。我们在热点班上特别把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拓展开了,这三育是今年国家政策上的变化,我们考试肯定会考。北师大就是追踪热点。通过美育这道题,当时是以分析论述题来讲的,我觉得同学们能感受到美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美育的内涵要更大,不能把美育想象成是吹拉弹唱这样一些艺术活动。艺术教育当中更突出艺术知识、艺术技能和艺术情感,艺术情感领域就属于美育。而美育又不仅局限于艺术,还会在各种人文社科,包括自然科学的任何一个科目当中都凸显出对审美的要求。所以它们之间是一个交集的关系。首师大考了体育,北师大考了美育,就看你有没有借助我们热点班上讲的内容去答这个点了。第二题,谈对教育规律的理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就叫做规律。我们要求按规律办事,所以在教育当中就要揭示规律、寻找规律、按规律办事。为了寻求规律,我们教育学原理上发现了不少人成长的规律,如不平衡性、差异性、顺序性以及阶段性还有整体性。也有人在从别的方式寻找着规律,如卢梭、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可见今天我们更要以科学的态度去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第三题,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有同学说这个题我背得可熟了,恭喜你。第四题,奥苏伯尔说教的理论和学的理论同样重要,教的理论要建立在学的理论的基础之上,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就是我们讲过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关系。就是学习理论是在讲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教学理论是说依据学习理论来看,老师上课该如何进行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学习理论是教学理论的基础。这段话就是在说这个意思,如果你能这样理解就可以了,假如要让你举例说明,可以举例比如说奥苏伯尔提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同化知识的过程,分为并列学习、上位学习、下位学习。我们就可以意识到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应该顺应上位下位以及并列去为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并采取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来构建结构,就可以用奥苏伯尔理论去解释。


论述题部分。第一道题,科举制。这道题高歌老师上课讲过,讲科举制度的影响,讲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太偏重科举,学校将会成为科举的附庸。我后来又讲了一下科举和高考之间的异同,请看PPT,这里面的部分答案同样适用于我们这一道题。这个题是中国教育史。如果你谈完了对学校教育的关系和影响,还可以谈对中国今天学校教育有什么影响。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对学校教育有什么影响。选拔人才制度和学校教育要相互结合,相互衔接,要成为指挥棒,但是又不能成为过于严格的过于死板的应试的指挥棒,这样答就深化了。


研究设计题部分。这道题讲的是PISA测试,我今年在强化班课程和教学这一章结束的时候,特意拿中国和丹麦的一个纪录片来讲了PISA测试对两个国家的影响,以及丹麦针对中国而进行的再一次的测验。这里面讲到了对创造力的测验,以及对数学、科学、阅读、合作能力的测验,而且这里面有明确的测试的方法。我当时特别说测验当中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我将近用了40分钟在讲PISA测试,并且把它写成了系列报道,报道到了微博当中。在做PISA测试的时候,我就说这个点包括中国和丹麦之间的研究,其实会给我们很多启示的,它变成了我们703考题。但是考试有点不同,它的意思是有资料显示中国学生在这三个科目上花的时间占总课时数的46%时间。时间长所以他们成绩就优异,问你认为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正确吗?不正确。中国和西方学生的学业差距,在我们讲的PISA测试,中国和丹麦比赛当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它不单单是时间一个维度,还有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有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性,还有两个国家对待知识的文化传统,都在影响着我们最终的学业成绩。不只是从课时这一个角度来看的。如果单纯认为我们学的时间长就考得好,那么这么来看也有点片面。接着,你能够提出对中国学生成绩的原因的假设吗,并设计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案。你把我们上课讲的中国和丹麦的研究测试,整个记录下去就可以了。我们想去了解中国学生学业成绩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解释其中的一个假设,就是学生学习时间长,成绩就会高。很简单,现在我们在丹麦或者在英国法国找一个班,然后这个班整体学生的情况和中国学生可以进行前测。差不多两个班级,然后我们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教学当中让他们两个班级尤其在这三个科目的学业时间保持一致,其他地方都不一致。我们来看看外国学生花了和中国学生同样长的时间,是不是就能赶上中国的PISA成绩测试?如果是,说明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如果不是,就可以看到一下就排除了这个原因。更多的可能是文化因素和其他教学各种因素的综合性才体现了学生的成绩。我拿中西做对比找一个班来看,是不是说成绩时间长就成绩好,我照样就可以推翻假设。注意关于假设,我们可以验证假设,还可以推翻假设来说明问题。这种推翻假设在涂尔干的书中经常使用,你还可以做其他方面的关于中国学生原因的假设,除了时长,还有老师的教学方式、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跟中国学生的竞争环境等等,都可以做多种假设一一进行设计。但是假设太多搞不定,你就像我刚才那样做一个假设,几乎就能搞定了。


我们现在给大家把703的卷子讲了一下,你们看703的卷子其实还是挺难的,难在出细节题,出较为宽泛的专业名词,出热点题,简答就在出热点,出大家有可能会忽视的一些小词。然后看考察你对知识的理解,奥苏伯尔就完全是在考察你对知识的理解。科举制就是看你背了。最后的一道材料题就是考察你能不能灵活应用材料。希望你看到这道题的时候,脑子里面能有丹麦和中国的PISA的这几个方面的比较,会使你的答题更加优越。今天就给大家解说到这,希望同学们考出好成绩,谢谢。


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703教育学基础综合真题解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