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弘历的世界 特展学术沙龙-从乾隆《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谈乾隆皇帝与兰亭

2023-07-24 17:21 作者:xxLucretia  | 我要投稿

弘历的世界特展最后一场沙龙的部分文字稿整理

汤哲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乾隆的艺术品味从民国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诟病。我觉得这里面有几个原因,非常重要的一个当时有排满运动。清王朝那时候腐败无能,孙中山要驱逐鞑虏,要推翻清朝。这是当时清朝,包括八旗子弟的政治不正确。从这个角度的批评是有的,对他文化艺术品味(评价)的影响也是有的。


还有一个,乾隆的清朝宫廷审美,好处是非常细腻非常精美。从汉文化,尤其以文人趣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好像就显得不够素雅。我觉得这里面有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同时展的这个徐扬的作品(《平定西域献俘礼图》),从传统文人画的角度你就觉得好像挺花哨的。但我觉得这是主旋律的需要,也是当时技术的进步。同时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乾隆的时代实际上是一个多民族的,他的主旋律的艺术里面要照顾藏族的文化、蒙古族的文化,还有他本身的满族的文化。


所以说孙中山当年一方面要驱逐鞑虏,但他还要五族共和。乾隆这个时代他已经面临我前面讲的,整个中华民族的问题了。我们到民国的时候成为一个民族认同的国家,我们叫中华民族而不光是汉族。“五族共和”,中国的这部历史。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叫做中国?中国实质上是我们当年对“天下”的一个中央集权。至于说哪个民族当了权,哪个民族就成为(皇族),但它是五族。我们从秦汉以来一直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在争夺。到元朝的时候被蒙古族,明以后又被清朝。宋以后汉人不崇尚武功所以老被他们(压制)。但汉人被压制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乾隆这个时代,我们讲“五族共和”的前提,是在他这个时代形成的。所以他的文化里面一方面是说乾隆喜欢搞文化工程的集大成。过去仅仅说他好大喜功,不是,这是有一个大背景在里面的。你只从汉文化的文人画的角度,这个在我们的文化艺术史里是挺主流的,从这个角度来评价乾隆肯定觉得太花哨。可能也有一些对少数民族文化符号作为汉人的不习惯,对藏族或者其他民族的东西。包括故宫的建筑里面很多满族的东西,汉人肯定是不习惯的。我觉得有这层因素。


如果抛开这两层因素,一个是民族背景,还有一个是作为主流文化的角度,你再去看乾隆,你会发现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合是有大贡献的,他是有很大贡献的一个人。


要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站在一个狭隘的汉族的角度去看,更不能仅仅站在狭隘的汉族文人画的角度去看他。一个是讲素雅的一个是讲这个(民族融合)的,那是不一样的。从这个角度对乾隆,包括对整个清代的宫廷艺术,我们曾经有一段过去比较左的时代对这个东西批得很凶的。到80年代以后文人画的思潮又回炉,又把这个东西批得很凶。但你真的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首先你会赞叹它美轮美奂的工艺也好,技术也好,同时你应该重新从这个角度去想想乾隆所面对的时代。


潘中华(浙江师范大学)

接着大家的说法给乾隆皇帝正一下名。我本身做的就是乾隆这一块的研究,今天我们在看一件作品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已经把它剥离了原来制作时候的语境。这就导致了我们在看这件东西的时候,会有一些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出来。


“农家乐”的说法,我那天上课,有一个学生看见我展示的珐琅彩,造型是中国传统的贯耳瓶的造型,但是它的开光里头画的是西方的一对男女在那个地方牧羊,画法也是西洋 的画法。然后这个学生就说“哦我终于见识了农家乐”之类的。


我觉得一定要还原到这件作品它制作的背景当中去。对于乾隆来说,不管缂丝也好还是其他的一些比如说建筑上的通景画也好。其实都是有它在当时制作时候的意图和功能,我们不能单独说以文人的这种水墨渲淡来去衡量今天看到的一些艺术品,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


还有我要接着刚才汤老师讲的,就是他的文化多元性,我要补充的是在当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线索,那就是中西的融合。比如说在徐扬的画作当中,也包括缂丝卷里面我们看到兰亭的建筑所展现出来的空间合理性和空间深度的关注。你就会发现,有可能他们是处于中西融合的开端,没有把它做的像我们今天做的那么的好,所以你会觉得有点刻板。但是要记住他是一个开端。


所以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我们有时候在评判乾隆宫廷艺术的时候不太公正。

弘历的世界 特展学术沙龙-从乾隆《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谈乾隆皇帝与兰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