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波当记灵轩址——习礼亭与三牌楼
本文是 消逝的营造 系列的第二篇。
大高玄殿,又称大高元殿或大高殿,是一座明清两代的皇家道观,位于皇城之内,西苑北海东南,陟山门街南侧,紫禁城东北外侧,景山西侧。大高玄殿的大门是朝南的三重“三座门”。最外的一重算是“山门”,内有一组呈“品”字形排列的三座牌楼。三座牌楼所围之内还建有东西两座“习礼亭”。“习礼亭”在明清时期各部及各地掌管礼仪的衙门和寺观多设有。大高玄殿所属的“习礼亭”两座,位于东、西牌楼之间,南牌楼以北,分立山门外左右,左(东)又称“阳真阁”,右(西)又称“阴灵轩”,构造独特,为五花阁式,三重檐,歇山十字脊,结构类似紫禁城角楼,建筑外观美轮美奂。


三座牌楼均为四柱三间九楼,正中嵌有汉白玉石匾,上刻题额,据说东、西牌楼题额是严嵩的手迹。大高玄殿的牌楼是采用粗大的楠木立柱,柱脚埋入地下很深,故未用戗柱。所以老北京有歇后语:“大高殿的牌楼——无依无靠”。
东牌楼:正面(东面)为“孔绥皇祚”,背面(西面)为“先天明镜”。
西牌楼:正面(西面)为“弘佑天民”,背面(东面)为“太极仙林”。
南牌楼:正面(南面)为“乾元资始”,背面(北面)为“大德曰生”。
雍正年间重修大高玄殿时,在东、西“习礼亭”之间外侧以南处还增建了一座南牌楼,至此大高玄殿前就有了三座牌楼,朝南呈“品”字排列,东、西牌楼面向东、西,南牌楼面向南、北。民国後改造和打通景山前街到北海金鳌玉蝀桥的道路,东、西牌楼就成为了这里的跨街牌楼。
1917年,南牌楼因糟朽倾斜而拆除,後於1937年重建。1955年,东、西牌楼被拆除。1956年拓宽景山前街时,南牌楼与两座“习礼亭”均被拆除,同期被拆除的还有北上门等古建筑。1960年,以东、西牌楼的构件拼装组成的“弘佑天民”牌楼在中央党校的庭院内重新树立,保存至今。当时因构件残缺,仅复建起这一座牌楼,而且由原来的四柱三间九楼改为四柱三间七楼。南牌楼的“乾元资始”石匾则流落到月坛公园,成为树林中摆放的石桌的桌面。2004年,南牌楼在大高玄殿门前的筒子河北岸原址重建,并将“乾元资始”石匾从月坛公园请回,安装在该牌楼上归其原位,另新刻额匾“大德曰生”镶嵌于牌楼北额处。



1950年,据说是抗美援朝需要,某部向故宫博物院“借用”大高玄殿,因属临时借用,双方仅有口头协议,并没有正式的合同文书,只是打了一个借条。此後,借用方长期占用大高玄殿不还,大高玄殿被用作了办公用房。但不事修缮,损毁十分严重,彩绘剥落,殿前月台的汉白玉石栏杆倾坍,九天应元雷坛前面搭建了许多间红砖平房,院落内乱搭建的办公建筑也很多,威胁古建筑的火灾隐患严重。
1980年代末,文物保护专家首次提议,要求占用单位腾退大高玄殿。1996年,大高玄殿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1998年和2000年,全国政协两次收到刘炳森等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呼吁将大高玄殿归还故宫博物院,进行修缮后向社会开放。2000年11月,古建筑专家郑孝燮、罗哲文等人发出《关于收回大高玄殿作为文化设施的倡议书》,但占用单位因索要巨额搬迁补偿未获满足而拒不迁出。2001年,国务院有关领导对解决大高玄殿回归问题作出批示。2005年,学者季羡林联合多名专家学者呼吁占用大高玄殿的单位尽快腾退大高玄殿,以便早日修缮并向社会开放。200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关于推进旧城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腾退工作的请示》,其中包括大高玄殿的腾退问题,请求国务院支持。但因腾退涉及经费和用地问题,故一直未取得实质进展。2005年夏,北京市文物局向大高玄殿的管理使用单位下发了《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其在一年内整改。2006年3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与占用单位协调。2008年1月,国务院有关领导出面召开协调会,约请财政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占用单位、故宫博物馆四方商谈,提出最迟不超过2009年3月腾退的意见。2009年3月,占用单位称腾退面临经费及土地划拨等困难,大高玄殿未按原计划腾退。2010年6月11日,占用单位与故宫博物院签订协议,将大高玄殿文物建筑移交给故宫博物院管理,故宫博物馆方面则向占用单位提供了高额补偿。故宫博物院随即对大高玄殿展开大修。2011年6月11日,大高玄殿乾元阁抢险修缮工程开工,乾元阁抢险修缮工程拉开了大高玄殿大修的帷幕。进行保护性修复后,基于维护历史原貌的原则,故宫博物院将举办道教相关文物的展览,以恢复和提升其历史和文化氛围。故宫酝酿通过一个特色展览恢复这座皇家道观的历史样貌,其中首展将联合武当山在大高玄殿举办道教大展,展示真武大帝不同时期的坐像,而故宫内珍藏的道教文物也将借大高玄殿与公众见面。



上层为乾元阁,为圆形,由八根柱子构成圆攒尖顶,覆以蓝琉璃瓦,亭立于平座上,周以围廊,有木质栏杆。象征天;
下层为坤贞宇,为方形,腰檐铺黄琉璃瓦,阁建于有汉白玉护栏的台基之上,正面中间有踏跺,石雕御路。象征地。
大高玄殿已然尘封了六十余载,虽然门前车水马龙,但仍然少有人知,更别提早已被拆除的两座习礼亭和三座牌坊了。当年的皇家禁苑变成了一条普普通通的马路,来去的人们,有几个还记得这里的飞檐梁椽,金碧辉煌。而三座牌楼,今天也只剩下一块牌匾,与眼前的波光和角楼交相辉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