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三十六)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邢昺疏:“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注释说:这一段是劝诫人要防备出乎意料的事。 何晏注:注解说:说“王曰:君子当思患而预防之。”这句出自《周易·既济·象辞》,王弼说“存在的时候不要忘记衰亡,既济不忘未济。”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邢昺疏:“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注释说:这一段讲当人们喜欢美色而不喜欢仁德时,就是时势不好的时候。。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邢昺疏:“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注释说:这一段是勉励人们要举荐贤人。窃,盗的意思。鲁国大夫臧文仲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明知道身边有贤人,但他不向君王举荐贤人,所以称为窃位。因为他知道柳下惠是人才,不将他举荐给朝廷。 何晏注:“柳下惠,展禽也”。注释说:按照《鲁语》说“展禽对臧文仲云:获闻之。”可以知道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柳下是他家乡的名字,惠是谥号。在《列女传》说“柳下惠死后,弟子准备为老师取谥号。他老婆说‘夫子的谥号,我觉得很适合用惠,你们觉得呢?’弟子们很认同,因而以惠作为老师的谥号。”在《庄子》里说“柳下季”,季是五十字,禽是二十字。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 邢昺疏:“子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注释说:这一段是劝诫人要时时责备自己。躬,身的意思。夫子说凡事对自己责备多些,对他人责备少些,这样子将会远离被他人怨恨。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邢昺疏:“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注释说:这一段是劝诫人们要预先防备祸难。如,无可奈何的意思。说“不曰如之何”,就如说“不曰奈是何”。末,无的意思。如果说这该怎么办时,说明祸难已经形成,无法拯救了,我也无可奈何了。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邢昺疏:“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注释说:这一段描述道义很珍贵。小慧,指小小的才知。夫子说人和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的时候,一般都是一天左右,大家所谈的不可能涉及到道义上的事,但是每人却喜欢展示自己那么一点小小的才知,好显得自己居高临下那种优越感,像这样的人很难做成什么事,也就是吹吹牛逼。夫子说终无成。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邢昺疏:“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注释说:这一段讨论君子的行为。道义是君子的本质,也就是要有君子的行为,必须把道义当成本质。先学好礼,然后在行为上贯彻礼,言语恭顺谦逊,守诚信完成所承诺的事。能做到这四点,可以说是君子。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邢昺疏:“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注释说:这一段是劝诫人要了解自己。病,类似于患的意思,夫子说一个君子,他所害怕的是自己没有实行圣人的教导,不害怕天下人不认识自己。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邢昺疏:“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注释说:这一段是劝导人要修仁德。疾,类似病的意思。夫子说君子最大的心病就是自己死了他所遵循的圣人之道,未在世上盛行。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邢昺疏:“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君子责备自己,小人责备他人。求,责的意思。诸,于的意思。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邢昺疏:“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一段讲君子外表端庄严肃,他不会与他人争斗,君子与众人结交不会为了利益与人结党,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依着道义来行持。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邢昺疏:“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注释说:这一段讲君子用人,是取对方长处。之前有说过喜欢高谈阔论的人未必有仁德(见宪问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所以举荐他人不可以只凭对方的言论,应该观察的言行是否如一,然后再考虑举荐。一般人虽然愚昧,但他们也知道一些道理(此句颜渊篇“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所以不可以因为对方没仁德而认为他们说的话都没道理。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邢昺疏:“子贡”至“于人”。注释说:这一段讲宽仁他人就像对自己一样宽仁。说“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贡向孔子求教修身的主要处。说“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回答说,只有宽仁,可以终身行持。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施加到他人身上,这就是宽仁。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邢昺疏:“子曰”至“行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正直之道。说“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毁,指谮害。誉,称扬。夫子说我对待他人,对谁谮害?对谁称扬?我没有私心的去谮害和称扬他人。说“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夫子说我所称扬的人,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美德,我不虚誉而已。说“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斯,此的意思。三代,指夏、殷、周。夫子说如此的行为,没有任何的私心,遵循夏、殷、周三代天子所称的正直之道。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邢昺疏:“子曰”至“矣夫”。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孔子厌恶当时的人喜欢穿凿。说“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史,是指掌管史书的官员。文,字的意思。古时候好的掌管史书的官员,对史书上的字有疑惑,便会注明,等有学问的人来解答,自己不敢穿凿。孔子说我自己见过古时候史书上史官在文书上,对有疑惑的字的注明。说“有马者借人乘之”,这是举譬喻。比喻自己无法调伏的马,应该请人来调伏。说“今亡矣夫”,亡,无的意思。孔子说我见过之前的史官在史书上注明疑惑的地方,这样的人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夫子说现在的学者,大多喜欢穿凿。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邢昺疏:“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注释说:这一段是劝诫人要谨慎自己的言行,能知道隐忍。那些整天诡辩的人是不懂道德的,所以他们巧言利口败坏仁义。山薮藏疾(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意思:山间的湖泽非常辽阔,难免隐藏有害之物。),国君含垢(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意思:为了顾全大局,有时也不免含垢忍辱。),所以在一些小事上无法隐忍,会乱了已经策划好的计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邢昺疏:“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了知他人这件事。了知他人是很不容易的,假设有一这么个人,被很多人所厌恶,我不会随从群众去厌恶他,有可能这个人见识与众人不一样,才导致人们厌恶他,所以要先认真观察。又,假设有这么一个人,他很受大家的喜欢,我也不会随从从群众去喜欢他,有可能他是个私底下干恶事的人,喜欢他的众人因为和他同一派而赞美喜欢他,所以不可以不先观察。 何晏注:“王曰:或众阿党比周”(《论语》里的一句注解。王曰:“或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恶不可不察也。”)注释说:这是解释某人受到大家的喜欢,喜欢他的人也是恶人,因为他们私下有共同的利益,因而集结成派,交往密切。在《左传·文公·文公十八年》里说浑敦之恶云“顽嚣不友,是与比周。”杜预注解说“比,近的意思,周,密的意思。”说比是他们的价值观接近,周是他们的关系比较亲密。其实亲密、喜欢的意思,不是专门指善恶。在《论语 为政篇》中有说“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注解说“周指忠信,比指阿党。”这是君子与小人对仗,所以要具体看文章的表述。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邢昺疏:“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道义。弘,大的意思。道,通物理,道看似虚无但有无穷的妙用,不可须臾离物理。仁义的人见道道是仁义,有智慧的人见道道是智慧,若是人的才能大,道也随着大,所以说“人能弘道”。对一些日常的知识还不懂的一般民众,是属于才能小的人,道也随着小,因为道不能大过此人的才能,所以说“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邢昺疏:“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注释说:这一段劝诫人要懂得改正过失。是人都会有过失,世上没有无过失的人,但是有过失能改正过失,这是对自己最大的善良。要是人有过失,知道有过失而不去改正过失,这是对自己的过失。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邢昺疏:“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注释说:这一段是劝人学习。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邢昺疏:“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注释说:这一段是劝人学习。人要是没有道德不能被安立为人,所以人必须先学习道德,道德高尚的人自然有俸禄,所以不必太注重谋求食物。馁,饿的意思。夫子说人一心一意学习耕种而不学习知识的话,那么他就不懂得年岁有凶荒,遇到这种情况只能饥饿。人学习知识,他就可以谋求俸禄,即便他不去学习耕种,也不会饥饿、所以君子只需要担忧自己有没有道德,不需要担忧贫乏。但是懂耕种的人未必遇到年岁凶荒就饥饿,学习知识的人也未必都能争取到俸禄,孔子是从大部分的角度来讲的。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邢昺疏:“子曰”至“善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为官的人治理百姓的方法。说“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获得官位是通过学识,但是守住官位在于仁德。如果有人通过学识而获得官位,但是获得官位后不能守住仁德,那么他辛苦获得的俸禄,必定会失去。说“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庄,严的意思。莅,临的意思。夫子说有人通过学识获得官位,他获得官位后能守住仁德,但他懒散对待工作,那么人民不会看重他。说“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夫子说将礼义运用到地方治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李充说“学识让你获得,失去呢是因为放纵;静能让人守住仁德,仁德的失去在于懒散;在职位上好不容易建立的威严,失在过于苛刻严格上,所以必须懂得利用礼义来调和。利用礼义来压制学识,那么他会更加精通学识,不会让自己因为学识渊博而放纵;利用礼义来辅佐仁德,为人温和而不懒散;利用礼义来庄严自己,这样产生的威严,不会对人过于苛刻严格,所以能上能安抚上司,下能治理百姓,任何的善都需要礼义。”颜特进说“知以通其变,仁以安其性,庄以安其慢,礼以安其情,化民之善,必备此四者。”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邢昺疏:“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这一段讲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君子道德深,小人道德浅,二者不同。夫子说君子的道德深远,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之弥高指君子的人格,钻之弥坚指君子的学识),所以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他们的教授如丰盛的食物使人饱足,君子可以委以重任。小人的道德肤浅,很容易就见到他的底限,所以不能委以重任,小人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邢昺疏:“子曰”至“者也”。注释说:这一段是劝诫人要行持仁道。说“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夫子说水火是饮食的根本,仁德是善行的根本,有仁德的人受人民景仰。如果比较水、火、仁的用处,仁道是最好的。说“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末见蹈仁而死者也。”这句是明确仁道比水火好。蹈,类似于履的意思。水火虽然能养育众人,但是你蹈它们,它们可能杀了你。如果你去履行仁道,仁道没有杀过人。王弼说“人民若远离仁道,比水火还无情。我只见到蹈水火的人,没有见到蹈仁道的人。”虽然王弼所说的话与马融不同,但也是一个意思。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邢昺疏: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必须急切行持仁道。学生必须事事让老师,但是在仁道面前,再不能让老师了。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邢昺疏:“子曰:君子贞而不谅”。注释说:这一段是讲人要贵正道而轻小信。贞,正的意思。谅,信的意思。所谓的君子,是行持正确的仁道。夫子说没必要在小节上拘泥守信。按照《左传·昭公·昭公七年》说“子产为丰施归州田於韩宣子,曰:‘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今无禄早世,不获久享君德。其子弗敢有,不敢以闻于君,私致诸子。’宣子辞。子产曰:‘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施将惧不能任其先人之禄,其况能任大国之赐?纵吾子为政而可,后之人若属有疆场之言,敝邑获戾,而丰氏受其大讨。吾子取州,是免敝邑于戾,而建置丰氏也。敢以为请。’”(大意:子产为丰施把州地的土田归还给韩宣子,说:“过去君王认为那个公孙段能够承担大事,因而赐给他州地的土田。现在他不幸早死,不能长久地享有君王的赐予。他的儿子不敢占有,也不敢告诉君王,所以私下送给您”宣子辞谢。子产说:“古人有话说:‘他父亲劈的柴,他的儿子不能承受。’施将会惧怕不能承受他先人的俸禄,更何况担当大国的恩赐?即使您执政而可以使他免于罪戾,后来的人如果碰巧有关于边界的闲话,敝邑得罪,丰氏就会受到大的讨伐。您取得州地,这是使敝邑免于罪过,又等于建立扶持丰氏。谨敢以此作为请求。”)杜预注解说“《传》言子产为了正道不讲信用。”说公孙段接受晋国的田地,他死后应该归还,这是正道。子产也知道韩宣子希望得到这块田地,而说了一些什么畏惧后患的谎话,这是不讲诚信。所以,杜预引用《左传》的这段话作为注解。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邢昺疏:“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这一段是讲臣子事君之法,夫子说是先尽力做好自己职位上的事,必须要有所成就才考虑俸禄的问题。 子曰:“有教无类。” 邢昺疏:“子曰:有教无类”。这一段是讲教授他人的方法。类,种类的意思。夫子说人在教授他人学识这件事上,不要区分对方身份贵贱。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邢昺疏:“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注释说:这一段是讲人在做事之前,必须先谋划。如果与自己的理念相同的人谋划,则情审不误。如果与自己理念不同的人共同谋划,那么事情无法成功。 子曰:“辞达而已矣。” 邢昺疏:“子曰:辞达而已矣”。注释说:这一段是明确言语之法。一切事件描述莫过于真实,描述的词句能表达出事实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用华丽词藻过分修饰。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邢昺疏:“师冕见”至“道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帮助他人的礼。说“师冕见”,师,盲人乐师,他名为冕。见,他来拜访孔子。说“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师冕走到台阶前、来到座位前,孔子会出声提醒,让师冕知道自己到台阶前了,要抬脚,自己到座位前了,可以坐下。说“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孔子见到盲人他会站起来,学生也会跟着站起来。师冕在座位上坐好后,孔子和学生们才坐下。然后孔子向师冕介绍在座的弟子的名字,以及坐在哪个方向。说“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道,也就是礼义。子张看见孔子这么详细为师冕介绍,从没看见夫子这么认真对待一个人,等师冕出去后,他问孔子“这是对待盲人乐师的礼节吗?”孔子说“嗯,应该这样引导盲人乐师。”相,类似于引导的意思。孔子回答这是引导盲人乐师的方法。 (卫灵公第十五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