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论三国三下 迁都中的东西大博弈
荥阳之战
那么我们再看一下关东的局面,关东其实也很尴尬。
董卓在洛阳,各路诸侯畏惧董卓这个西北军阀的强悍,无人敢打前锋,都举兵不动。曹操只是袁绍的小弟,算不上一路诸侯,但他很有见识,而且也很有个性。他就说我们举兵来诛暴乱,现在大军已经集合在一起,为什么你们还要迟疑呢?


接下来就是曹操对时局的决策分析,和前面郑泰的分析真好相互印证(参见第一讲)。他说,假使董卓依靠皇室,继续占据洛阳,然后向东来应对我们的话,虽然董卓是一个残暴无道的人,但是我们仍然要忌惮他,要惧怕他,这就跟之前郑泰的说法一样,你若不轻举妄动,东方联盟奈何不得。

曹操接着又说,可是他现自乱阵脚,烧宫室、劫持天子迁都,造成海内震动,最后只能根基不稳。这是天要亡他,所以我们应该趁乱,一战而定天下。这是非常有胆识且有建设性的看法,但是没有人听他的。这也再次证明了郑泰对东方反董集团内部无心西向的分析,所有人都只会举棋观望保存实力,不会共同进退。
曹操,于是做了一件很悲壮的事情,靠着自己很弱小的力量,去追击董卓,所以曹操年轻的时候,还是可圈可点的,称得上英雄上少年。曹操由东向西,准备到成皋,就是离洛阳非常近一个地方,只有张邈跟着他一起去,到了荥阳。曹操的进军路线,是从联军大本营所在地酸枣出发,就是当时的河内一带现在的新乡,然后要去的成皋,是通往洛阳的必经之路,然后,曹操赶到荥阳,在成皋之东不远的地方,遭到了董将徐荣的阻击,大败而逃,连坐骑都被射死了。

这里通鉴记录了一个很感人的细节,危难之际,堂弟曹洪把自己的白马让给他,让曹操骑马,自己跟在后面跑。曹操不愿意,但曹洪说了一句话,就是天下可以没有曹洪,但不能没有你。曹操就很感动地接受了,然后这两兄弟就跑了,追击曹军的董卓军也不敢追下去了,因为他发现曹操这么点人,都然抵抗了一天,如果追下去,遇到反董联盟的主力,那怎么办,最后也撤回了洛阳,双方都在忌惮对方。
曹操的谋略
曹操逃回酸枣大本营,发现这些拥军十几万的诸侯们,竟然在天天喝酒。这时的曹操的锐气,丝毫未受战败的影响,又向各路诸侯提出了他的联合灭董之策。读通鉴学技能,既有政治的决策,也能学调兵遣将。我们看一下这是怎样的策略:

曹操的部署一共三路,第一路是袁绍从河内出发占据孟津,即封锁洛阳的北部;然后第二路大军从酸枣盟军出发,出中路占据荥阳,以控制敖这个重要的仓库,然后继续西进轩辕山(现在的河南偃师,洛阳东边的必经之路),等于从东方封锁了洛阳。最后再进一步南进,同时封锁洛阳南郊。

第三路大军离盟军主力比较远,就是南阳的袁术,他其实是反董集团中的另外另外一个阵营。曹操的策略是向西北挺进析县、丹水,直入武关附近。作为东南门户的武关一破,就可长驱直入,进入长安一带。

但是接下来,曹操并不是让各路诸侯冒进。他的策略是,占据这些险要的关口,包围洛阳威胁长安这两个关键的战略区域之后,毕竟董卓的实力还在,此时盟军应举兵不动,高筑墙,然后时不时出一些疑兵,即一些小股的部队骚扰董军,把声势造大,让天下知道你在努力伐董,高扬东部联盟的合法性、正当性,同时也让董卓恐惧不敢轻举妄动。毕竟董卓在自乱根基,然后只要乱到一定程度,我们就可以一举而定,消灭董卓。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计划,但是有一个前提一定不能忘,就是必须得诸侯们通力合作,可是就像我们不断强调的一样,这个反董集团是个松散的联盟,诸侯们谁也不服谁,都在保存自己的实力,等着他人去拼命,都不肯共同进退。
所以曹操的军事计划,大家都不接受,成了一场空。于是东方的集团就坐看董卓顺利的逃到了长安,曹操也心灰意冷,离开酸枣跑到扬州去招兵买马。可是东西双方都在犯错误,此时董卓也在倒行逆施、自乱根基。在此我们做一个小结;第一,董卓在从洛阳撤退到长安之前做了一系列烧杀。抢掠的事,继续动摇他的根基与民心,但同时也是为了收集军费、安抚士兵一种无奈之举。抢掠是当时收集军费的常见做法。第二,我们会发现东方反董诸侯的情形,真的被郑泰言中,一个个都是保存实力,坐观成败。只有曹操是一个热血的青年,有追求有志向。年轻时代的曹操,跟后来的那种奸雄的形象,非常不一一样。那么,第三点,就是曹操既是一个热血青年,也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青年,我们可以在这一讲中见到一个非常完美的军事计划,怎么样做军事计划呢?首先有一个核心,你必须考虑到地理,不知地理,就说不上懂军事,我们可以看得出曹操对洛阳附近的山形势了然于胸。
这就是今天的总结,接下来这两个集团,他们的命运如何呢,且听下回分解?
(配合读通鉴论三国三视频后半部分效果更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