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北大强基计划:10大类、39专业、N条路!

清华和北大两校作为国内高校的领军者,不仅在教学、研究方面独占鳌头,在高校招生录取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方面也一直走在前沿,此次强基计划中,清北也是备受关注。
目前绝大多数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招生选拔和招生专业方面,正因如此,有一部分人会认为今年清北的强基计划“缺乏诚意”。
以北大为例,强基计划招生专业除了教育部文件中列明的“数、理、化、生、史、哲、古文字”外,仅多开了力学类、考古类和基础医学(八年制)3个专业,共开放3个组别共10个专业类别。
北京大学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巨无霸”高校,不仅学科门类齐全,而且学科建设水平均居于头部位置,此次强基计划只开设了10个招生专业类比,似乎与我们之前预想的“遍地开花”的场面略有差距。
升学君在此想向大家提个问题:北大的强基计划,你真的看懂了吗?你所见到的“10个专业类别”,真的只是10个专业吗?
强基要强化“根基”
纵观以往高校招考政策改革,清北皆是勇作先行者,可为何这次强基计划招生中,却显得有些过分“保守”呢?
实际上,很多认为北大此次招生专业过分“保守”的人,只是没有真正全面的理解强基计划。

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这就让一些人产生误读:强基计划是只在基础学科专业范围开展的招生计划。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稳固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根基,从设计初衷来看,强基计划并不是仅仅为了提高国内基础学科实力和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为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输送数理基础更为扎实、发展潜力更为巨大的高质量人才。
而以往的自主选拔方式,往往更侧重于人才的选拔,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培养和引导,最终导致顶尖人才没有得到更多政策和资源扶持,或者产生人才外流的情况。
有鉴于以上两点,强基计划不是一个单纯的选拔招生计划,它将人才选拔、培养及后续上升通道全部打通,形成拔尖创新人才“选、评、育、用”一体化方案;其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也不会被紧紧限制在基础学科专业,这二者既互为因果,同时也都符合国家对重点领域人才储备的需求。
那么作为国内高校“老大哥”,北大是如何践行强基计划的呢?
从10到39
北大强基简章一发布,被大家吐槽的最多的就是,招生专业与之前大家的美好设想差距略大。

10个招生专业绝大部分都是《意见》中所列的基础学科专业,力学类、考古学类看上去好像也是很冷门的专业,而医学类虽然是热门学科门类,但基础医学在其中也属“冷门”行列。
那么北大强基专业真的只有10个吗?这10个专业类别真的这么“冷”吗?
除了简章外,北大还同步发布了强基计划各学科类培养方案,在方案中,不仅有针对强基计划后续培养所提供的各类政策倾斜,更重要的是,将各个学科类中具体的分流专业做出详细的说明。

可以看到,简章中所有招生专业(类)都有对应的分流专业,除考古、中文和理学类外,其它专业(类)均有多个分流方向。
所以严格来讲,北大虽然只在10个基础学科类招生,但学生入学后,实际上可选的专业总数高达39个:
数学类包含数学与应用数学等4个专业;
物理学类包含地球与空间物理学等3个专业;
化学类包含材料化学等5个专业;
力学类包含理论与应用力学;
生物学类包含生物技术等4个专业;
历史学类包含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2个专业;
考古学类包含考古学专业
中文学类包含古文字学专业
哲学类包含宗教学等3个专业
基础医学类包含遗传学、免疫学等15个专业。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其中的力学类专业,并不是理学,而是货真价实的工科专业。而这还不是全部。
从39到N
大家知道,在本科阶段,学生们所选专业的实际上都是一级学科,但是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学生可以选择方向更细致的专业进行研究,也就是二级学科,而二级学科的覆盖面和数量,远比一级学科要来的更广更多。
北大强基基础医学专业是8年制(直博),所以可以从上表中看到,分流专业远比其它专业类要来得多,就是这个道理。
以历史学为例,虽然北大在强基计划招收的专业仅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个专业,但可以从下图中看到,在硕士阶段可选择的专业共有世界史、中国古代史等8个方向,博士阶段也有历史地理学、考古博物馆学等7个专业方向。

如果再算上北大为强基计划学生单独设置的新型交叉学科专业,那么可以预见得是,我们前面所说的“39个专业”最终出口方向会变成“N”多个。
了解过专业里的“门道”后,我们在来看看北大强基计划还具有哪些划时代意义。
首次大范围与高考有效衔接
近期,有一些学生和家长向升学君咨询,强基计划政策中规定的那些特殊培养方案,高校是否能100%落地执行呢?
其实,“单独编班、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学习条件、创造一流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研究性学习”等等培养方案,并不是强基计划首创和专属。
早在2009年,教育部选择了17所大学的数、理、化、生、信5可学科进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珠峰计划”。而珠峰计划的主要改革举措就包括:自由选择专业、配备顶尖师资、突出个性化培养、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实行导师制、为学生的研究和学习提供经费和空间支持。
应该说强基计划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都是已经得到“珠峰计划”有效验证的做法,而此次强基计划的重要意义则在于将已得到充分验证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考真正的有效衔接起来。
以往,各校珠峰计划实验班多以竞赛奖项+校内二次选拔方式进行招生,比如北大未名物理学子班、清华钱学森力学班,包括大名鼎鼎“姚班”都将校内选拔作为主要招生方式。
而此次强基计划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考成绩进行高度关联,给予更多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参与选拔的机会,可以说是史上首次。
强基计划未来可期
从方案设计来看,强基计划作为拔尖创新人才“选、评、育、用”系统性改革方案,真正的价值和亮点绝不仅限于单纯的高校招生录取环节的改革,其培养方案的设计,也蕴含了高校对于强基计划的阐释和思考。
更为重要的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普适性更高的高考联系起来,使得更多学生获得了参与顶尖高校人才选拔的机会,这必然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名校升学圈团队创作,未经授权,禁止擅自转载。

目前各校已陆续发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报名工作也即将开始,为了方便大家及时获取简章和专业解读,我们特别为大家打造了一个交流平台!群内会有全国教育专家、业内人士根据不同省份进行针对性分析!想及时了解强基计划最新动态,扫描下图中二维码了解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