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误导白银真实样貌,牙印、口臭,乌漆麻黑才是真实模样
相信大家在许多影视作品里都看到过中国古代的金银货币,剧中人物酒足饭饱后,在店里抛下一两锭金子或者银子时总是显得那么潇洒豪气。而古代的金银,金是指金元宝,银是指银子。
由于古代的开采冶炼技术有限,导致市场上金子总量远远少于银子,所以一般只有银子在市场上作为货币流通,而金子更多地被用作了为神或者为皇亲国戚塑碑立像,很少被用作交易,所以今天我们主要来聊聊古代的银子。

众所周知,白银作为货币在中国流通是宋朝开始,明朝推广,清朝时盛行天下。
宋朝由于商品经济的极度繁荣,出现了金子、银子以及发源于四川地区的
交
子这些作为货币流通,但是仍旧由于开采量少,所以更多还是用铜钱为主,此时的白银并不算常见。

到了元明时期,明朝首辅大臣张居正于1581年推行“一条鞭法”,为白银成为全国通用货币奠定了法律基础,保障了白银的市场地位以及流通稳定性。加之明朝我国东南地区海外贸易的繁荣,即使在“海禁”政策的压制下,瓷器、茶叶等商品的对外出口仍然让世界范围内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使中国白银总量大大增加,进一步促进了白银的流通。据统计,1550年至1645年间,海外流入了14000吨白银,几乎占据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所有白银总量。

以明朝的商品价格来衡量货币的购买能力,一两白银的购买力已经相当大了,大部分农民一年耕作的总收入也不会超过2两银子。
所以那些影视作品里随手甩给别人数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的情节,要么是常识错误,要么这就是个非富即贵的人。
普通民众还是比较难见到一锭一锭的白银的,更多的是以铜钱或者铜板来衡量值多少银子。

大家从影视作品里见过最多的应该是那种类似一个小船一样形状的银子,这种一般称为一锭银子,但是绝对不会像电视剧里一样随意被民间百姓用于衣食住行的消费。
因为这种一般是官银,具有极大的购买力,普通人是无法获取的,只有统治阶级才能用来支付军饷、工资或者用于各种设施建设。
并且,官银底部还印有特定的标志和图案,以此区别普通的银两。如果发现官银被私人使用,那么往往按照律法是要处以死刑的,所以,即便是在民间流通的银子,那也只是将官银碾碎后的散碎的银子。

值得一提的是,民众拿到银子以后总爱咬一咬以此判断银子的真假,这是因为银属于一种软性金属,用牙咬就能留下印记。
如果咬不动,那只能说明银子里掺杂了颜色极为相近的铅或铬,使得银子硬度大大增加。
所以,后世流传下来的很多散碎银子到处都有牙印之类的痕迹,甚至不少银子还有古人挥之不去的口臭,一枚完好无损的银子是很难见的。

除此之外,白银也绝不是纯白的,经过多年的各种微生物作用再加上无数次被人手抹来抹去,很多银子的颜色其实在当时就已经变得灰黑暗沉,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其实更多是电视剧美化的作用。
直到近代以来,大约是1933年的民国时期,中国国民政府推行了“废两改元”制度,使得银元代替银子成为了流通货币。
一来是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白银存量减少,另一方面银元方便携带,更好地适应了近代贸易的需求。

在如今这个移动支付发展如此迅速的当下,白银更多地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符号,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充分说明了任何事物只有适应时代方能永存,只有适应时代才能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