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什么意思?
产教融合是国家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衔接贯通的战略性举措,其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结合。
为什么要产教融合?
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人才结构转变升级->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转变升级->专业结构转型升级;
不产教融合->高校传统专业的人才供给过剩 & 新兴专业的人才供给不足->造成结构性失业(毕业即失业)。
产教融合是经济转型对人才转型的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有助于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产教融合的7种方式
01 校企联盟模式
学校和企业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双主体,突出“双元育人”的教学模式,加强双方友好交流,解决产教脱节的职教难题,从而使学校和企业相互进步、共同发展。
02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共同制定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及教学计划。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导向相统一,让企业安排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根据产教结合教学计划,实施生产中的教学工作;同时学校安排教师跟班参加生产兼指导,辅导学生学习生产技术的理论知识。具体可通过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来实现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目的。
03 共建实体模式
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基地中让学生参与实际生产操作,将理论知识通过实操运用到生产中去,增强教学理论与实操的相融合,同时也能让学生快速适应岗位职能及工作环境,让企业降低用工成本。
04 成果转化模式
将学校教师的学术能力和企业教师的实操能力相结合,加快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以提升学校的品牌力和企业研发实力。主要是教师需要参加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利用信息化手段处理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和校企合作深度剖析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索和实践。
05 技术开发模式
学校将技术成果输入企业,从而减轻企业因科研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创新滞后问题,同时也锻炼了学校师生的科研能力,加快了学校的科研成果积累,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增强自身创新的能力。
06 科技资源共享模式
将学术语言变成通俗语言融入生产,将产业需求变成科研导向带进校园。不仅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还要将学校的教学成果和企业的生产成果相结合,使双方资源共建共享,其包含科研文献、课件、仪器等科技资源等。
07 战略联盟模式
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抓手,以平台化、项目化、生态化的方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以体系化方式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生态。改变了以往高职院校以学校教学为中心的单一模式,使行业、企业、院校等多元主体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多元主体共享共赢的生态链,形成企校协同合作的战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