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实体事物: 古代计时的铜漏壶
第四单元说明实体事物
教学要求
1. 了解说明实体事物的基本思路。
2. 掌握说明实体事物的基本方法。
学习指导
说明实体事物,就是对客观实体事物作具体详细介绍,使人们对其形状、质地、特征、类别、构 造、成因、功能等方面有所了解,达到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的目的。经常进行说明实体事物训练,有助 于养成认真观察客观事物的好习惯,并提高说明能力。说明实体事物,一般要思考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 到底要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中心。确定说明对象之后,就要问自己:到底要向人们说明这一实体事物什么部分?或说 明事物的全部,或说明事物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想清楚这一问题,也就是明确了说明中心。
《古代计时的铜漏壶》以全面介绍铜漏壶这一我国古代极为重要的计时器具为说明中心;《“鸟 巢”》主要说明的是鸟巢的外观、设计理念及历史意义等。
二、 为实现说明目的,自己掌握了什么?
全面观察,收集整理材料。确定说明对象,明确说明中心以后,就要认真进行观察,广泛收集材 料,深入对比分析。要做三方面工作:第一,悉心观察,全面正确地认识说明对象;第二,积极查阅资 料,尽可能多地掌握说明对象相关情况;第三,分析比较,把握事物特征。
《五味》作者经过长期观察思考,在深入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上,抓住了五味的地域特征,将 不同地域的饮食特点说明得清清楚楚,表现得淋漓尽致。《奇妙的人体》大量引用翔实、准确的数据辅 助说明,较好地实现了这篇科普文章的写作目的。
三、 选择什么说明方法?
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为了准确说明一实体事物,要根据说明目的和说明对象特点,选用最佳说明 方法。有时为了取得更好的说明效果,还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古代计时的铜漏壶》中的铜漏壶一般人都没见过,仅用文字来表达,自然不易了解,于是借助插 图辅助说明,直观形象,一目了然。有时为了实现说明目的,往往需要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如《奇 妙的人体》使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易懂,真实可信。
四、 怎样进行说明?
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客观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把握这种规律,并合理安排,就 能说明得条理清楚,井然有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都按先总后分的基本框架安排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这符合人们认识客观实体事物的规律。
《奇妙的人体》开头先说人体,“最精巧的机器人也不能与之相比”;后按神经系统、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皮肤顺序说明;最后总结“人是万物之精华,自然界美的化身”。
《出访月宫的“嫦娥”》先概括介绍“嫦娥”的整体情况,而后一一介绍卫星部件,最后总体说明“嫦 娥一号”的使命。
五、选择什么样的语言风格?
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一般说来,说明实体事物的语言应准确、简明。所谓准确,有两个含义:第 一,如实介绍,不夸大,不缩小,符合客观事物本来面貌;第二,用词造句合乎规范,做到表达严密, 修饰恰当。所谓简明,就是要求语言简洁、平实、客观、通俗易懂。如《古代计时的铜漏壶》中“若据 此说,(漏水壶)则是产生在黄帝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己普遍使用,然目前尚缺少实 物证据”,这句话中的“若”、“然”、“目前”等词语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简明。
为了使科普作品说明生动、形象,富有文采,也可以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出访月宫的“嫦 娥”》运用拟人手法,将“嫦娥一号”卫星比做古老传说中美丽的嫦娥,把卫星的有关组成结构、部件 等比拟为嫦娥的肢体、器官,形象、生动,具有趣味性。
知识链接
说明的顺序
说明常见的顺序有以下三种:
一是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变化顺序或生长、生产过程安排结构,适合介绍说明自然现象的 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产品的制作过程等。
二是空间顺序,按照事物构成部分的空间位置或方位布局安排结构,适合介绍说明具体产品、 物件或建筑物等。
三是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十六古代计时的铜漏壶
齐吉祥
课文导读
本文介绍了我国古代计时的铜漏壶。作者一开始由时间的重要性引出说明中心,指出漏壶是我国古代一种极为重要的计时器具。接着说明漏壶的产生背景和分类,为下文介绍铜漏壶奠定了基础。然后, 作者重点说明了我国元代铜漏壶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作者使用配图的方法加强了说明效果,使人对铜漏 壶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一目了然。最后说明铭文的内容和作用,自然收尾。
本文采用了列图表的说明方法,形象直观。介绍铜漏壶时,按照由构造到工作原理的顺序,符合人 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阅读时注意体会。
人的生活,一切都和时间紧密相连,因此,不能没有时间概念。想要确定各种事物发生、发展所对 应的时间,就必须有计时的器具。铜漏壶就是古代一种极为重要的计时器具,它不仅出现的年代早,而 且应用广泛。
漏水壶的关键在于“漏”。古代的人们在用陶器取水、储水的时侯,因陶器质地疏松,难免出现漏 水现象。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注意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高低和时间有一定对应关系,从而制成了专门 用于计时的漏水壶。至于发明漏水壶计时器的年代,目前尚不能作出准确的回答。我国的历史文献中曾 说:“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若据此说,则是产生在黄帝时代,也 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己普遍使用,然目前尚缺少实物证据。另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己有专 门掌管漏壶计时的官员一一擎壶氏,这说明至退在距今3 000年的时候,己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壶了。
漏壶有沉箭式和浮箭式两种。最初使用的是沉箭式,即用一只铜壶盛水,接近壶底部有一个小洞, 壶中竖直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块船形木块上,使其浮在水面上,当水从小洞滴出 后,人们根据水位降低后标杆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陕西等地出土有汉代的沉箭式铜漏壶。由于漏壶中 水多时和水少时的滴水速度不同,影响到漏壶计时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计时的精确度,由单只逐渐发展成为多只一套的漏壶,同时,还由沉箭式漏壶改为浮箭式漏壶。漏壶的级数越多,计时就越准确。实物 表明,在浮箭式漏壶系列中,壶数最多的是4壶一套。而且这种4壶一套的漏壶仅有两套存世,更难得的 是它们都在北京:一套是清代制造的,现陈设在故宫的保和殿;另一套制于元延祐三年(1316)十二月 十日,现藏于国家博物馆。这两套漏壶均用铜铸造而成,故称为“铜壶滴漏”。
从配图上可以看到,元代铸造的铜壶滴漏放置在阶梯式架子上,4只铜壶大小不等,自上而下,依 次递减。最大的一只高75. 5厘米,口径68. 2厘米,底径60厘米。由于自上而下的3只铜壶外壁分别铸有 太阳、月亮和北斗七星图,所以分别被命名为日壶、月壶和星壶,最下面的铜壶叫受水壶。
日、月、星壶近底部都有一个龙头形滴水口,壶盖上开有一个进水孔,小水滴从日壶滴进月壶,再 从月壶滴进星壶,最后进入受水壶。受水壶装备两个重要部件:一个是竖立在壶盖正中的铜尺,高达 66. 5厘米,上面刻画12条横线,旁边标有十二时辰的名字,每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再一个是浮箭,也就 是在一块小木块上连接一把木尺,随着受水壶里水量的增加、水面的上升,浮箭自然同步上升。人们观 看浮箭顶端指示的铜尺刻度,就可以知晓当时、当地的准确时间了。如果把铜尺比喻为今天钟表的表 盘,这浮箭就犹如表针了。
为了让水尽可能均匀地滴进受水壶,人们在星壶靠近壶盖的铜壶壁上钻了一个黄豆大小的孔,如果 月壶来水大了,多余的水就会从这个小孔流出,使星壶的水总保持一定数量。
由于水的流动会受到温度等因素影响,所以尽管是多级滴水,也难免在时间上有微小误差,有时还 要借助日晷等计时器进行调整。
最后要讲一句的是,在日壶外壁还铸有300多字的铭文,记叙了铸造年代和主管官员的姓 名、官职,使我们能准确地得知它的“身世”。
思考与练习
一、 根据拼音写汉字。
shu (疏
轩 yuan辕 qi ng 擎( zhu铸 ( you犹 (
均yun 日gui 晷
mi ng (铭)文
二、 阅读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由于水的流动会受到温度等因素影响,所以 即使是多级滴水 ,难免在时间上有微小误差,
有时也还 要借助日晷等计时器进行调整。
三、 下面这句话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具体分析。
若据此说,则是产生在黄帝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已普遍使用,然目前尚缺少实物 证据。
四、 课文第四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五、 用自己的话说说铜漏壶是如何工作的。
六、 整理本文的说明顺序。
一、 疏 辕擎铸犹匀 晷 铭
二、 由于 即使 也还
三、 作者引用了历史文献,根据文献的说法,所以作者使用了 “若”、“据此”。漏水壶产生在原 始社会末期,但因为目前没有实物证据,所以用“然”、“目前”等词语准确说明。
四、 列数字,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列图表,使说明更筒明、更直观。
七、 语文活动。
1. 向家庭成员介绍自己了解的铜漏壶。
2. 以自己身边最喜爱的小日用品(如手电、文具盒、台灯等)为说明对象,写一篇短文,说明它的 名称概念、分类归属、结构成分以及形体、色泽、功用等。
相关链接
故宫钟表馆中的精品
故宫钟表馆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奉先殿,其收藏居世界首位,代表着18〜20世纪初世界钟表发 展的最高成就。其中的精品有:
紫檀木雕楼式自鸣钟,高585厘米,底为260平方厘米,是钟表馆里最大的一座机械钟。
黑漆彩绘楼阁群仙祝寿钟,高185厘米,长102厘米,宽70厘米,为卷棚歇山顶两层阁楼形式, 钟座是黑漆彩绘福寿长桌。这座钟历时五年方完成,工艺考究,做工精细,古朴典雅。
铜镀金象拉战车乐钟,这件英国钟表简直就是一组技艺高超的雕塑,形象逼真,神态各异,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法国钟表铜镀金滚球压力四明钟和铜镀金滚钟都没有发条,前者以钢球在格式盘上产生的偏心 压力作为动力源,带动机芯走动;后者是钢球从斜度为10°、长为55厘米的坡架上向下滚动,带动 机芯走动的。
鸟巢
佚名 课文导读
这篇说明文充满民族自豪感地介绍了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外形、设计理念与历史意义。
文章开篇盛赞“鸟巢”的重要历史价值,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接着简略介绍“鸟巢”的整体情况,包 括它的位置、外形结构、整体风格等。然后作者重点介绍“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理念在“鸟巢”设计和 建设中的体现,作者充满深情地赞叹“鸟巢”的人文含义:“那是一个由钢网编织成的温馨的,巢,,用来孕 育与呵护生命的,巢,,它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最后总结“鸟巢”在建筑史上的历史意义,与开头相 呼应。
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语言平实、简洁。阅读时注意体会。
奥运场馆“鸟巢”,被誉为“第四代体育馆”。它见证着人类21世纪在建筑与人居环境领域的不懈 追求,也见证着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不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
“鸟巢”是对国家体育场的形象称呼,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它坐落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宛如树枝编织 而成的鸟巢。
“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它的建筑顶面呈鞍形,长 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 5米,最低点高度为42. 8米。灰色矿质般的钢网用透明 的膜材料覆盖,中间包含着一个土红色的碗状看台。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 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鸟巢”钢结构所使用的钢材厚度可达11厘米,以前从未在国内生产过。另外,“鸟巢”顶部的网 架结构外表面还贴有一层半透明的膜,它不但为座席遮风挡雨,而且可以使体育场内的光线通过漫反射 变得更柔和,由此形成的漫射光还可解决场内草坪的维护问题。
“鸟巢”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看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变化,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观众 量的要求。碗状看台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的错落有致,使观众无论坐在哪个位置,与赛 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鸟巢”下层膜采用吸声膜材料、钢结构构件上设置吸声材 料、场内使用电声扩音系统,这三层“特殊装置”使“巢”内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0.6——这个 数字保证了坐在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清晰地收听到广播。“鸟巢”的设计师们还运用流体力学原理,模 拟出91 000人同时观赛的自然通风状况,所有观众都能享有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通风。“鸟巢”的观众 席里,还为残障人士设置了200多个轮椅座席。这些轮椅座席比普通座席稍高,保证残障人士和普通观 众有一样的视野。比赛时,场内还可提供助听器并设置无线广播系统,为有听力和视力障碍的人提供个 性化服务。
人们这样形容“鸟巢”:那是一个由钢网编织成的温馨的“巢”,用来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 它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许多建筑界专家认为,“鸟巢”造型独特,简洁典雅,不仅是2008年奥运会历史性的标志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意义,将为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提供历史见证。
思考与练习
一、 根据拼音写汉字。
不xie(懈)
wan (宛)如
di an (典)雅
fu (覆)盖
lou (镂)空
rong (融)合
模ni (拟)
障 ai (碍)
温xin (馨)
he (呵)护
二、 选择词语填入句子空白处,注意体会词语意义的差别。
(1) 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
美地 (结合、融合)在一起。
(2) 那是一个由钢网编织成的 (温馨、温暖)的“巢”,用来孕育与(保护、呵护)生命
的“巢”,它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三、 国家体育场为什么被称为“鸟巢” ?
四、 文章分别从哪几方面对“鸟巢”作了介绍?整体情况、科技含量、人文意义、历史意义。
五、 本文主要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
六、 “鸟巢”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 懈宛典覆镂融拟碍馨呵
二、 (1)融合(2)温馨 呵护
三、 从外观看上去像树枝编织而成的温馨鸟巢,是一个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 来的希望。
四、 整体情况、科技含量、人文意义、历史意义。
五、 列数字,例如第二段用一连串精确的数字说明了建筑顶面呈鞍形的具体情形。
打比方,例如人们这样形容“鸟巢”:那是一个由钢网编织成的温馨的“巢”,用来孕育与呵 护生命的“巢”,它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六、 1.看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变化,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观众量的要求。
2. 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与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
3, 坐在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清晰地收听到广播。
4, “鸟巢”的设计师们还运用流体力学设计,模拟出91 000个人同时观赛的自然通风状况,所 有观众都能享有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通风。
5. 为残障人士提供个性化服务。
七、 略。
七、 语文活动。
1. 从网上或报刊杂志上选一张自己最喜欢的“鸟巢”照片,展示给组内同学,并说明自己为什么喜 欢这一张。
2. 请为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或者自己眼中的美景)写一篇导游词。注意介绍相关的历史、传说等 人文内容。
相关链接
关于2008北京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是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留下辉煌一页的体育盛会。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 运动员在16天里挑战极限、攀越新高,刷新了38项世界纪录和85项奥运会纪录。多个国家和地区实 现了奥运会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奏响了更快、更高、更强的激情乐章,描绘了团结、友谊、和平 的壮丽画卷。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第一次名列奥运会金 牌榜首位,创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
十八 出访月宫的“嫦娥”
国家天文台
课文导读
本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出访月宫的嫦娥”——“嫦娥一号”,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作者首先自豪地介绍了中国探月工程开始实施,形象地将“嫦娥一号”称为“出访月宫的嫦娥”,激发 了人们了解“嫦娥”的欲望。总体概括“嫦娥”的整体情况之后,作者将卫星的部件比拟为嫦娥的肢体、翅 膀、眼睛和小嘴等,具体介绍“嫦娥一号”的外形、探测器和语音存储装置,使“嫦娥一号”具有人的情 趣,读来亲切自然。最后作者总括了“嫦娥一号”的使命。
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说明的形象性和趣味性,给读者以亲切感。本文采用总一分一 总式的结构,阅读时注意体会。
2007年金秋十月,适逢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4周年之际,令人瞩目的中国探月工程开始进入关键实施阶段。10月24日18时5分,寄托了华夏民族月球情结的“嫦娥一号”在“长征三号”甲火箭的托举 下婀娜升空。自那一刻起,访月团队中的核心人物一一美女“嫦娥”的容貌与举止,自然成为人 们关注的焦点。
“嫦娥一号”的外形是个6面立方体,她长着一对翅膀、8只眼睛和一张能说会唱的樱桃小嘴,体重 2 350千克,环绕在距离月球200千米高的极月圆轨道上,设计寿命为1年。
“嫦娥”的翅膀是两块长长的太阳能电池板,分布在身体两旁,最大跨度达18.1米。她的外形与我 国“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最为相像,其他许多方面也与“东方红三号”卫星有相同之处。实际上她就 是以“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研制的,只是有的部件是从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 卫星等卫星上移植过来的。其实,这也遵循了各国研制航天器的一个重要原则:尽量采用成熟技术,以 提高可靠性。所谓“卫星平台”,说白了就是一辆公共汽车,轮子、车厢、动力等都按公共要求配置 好,搭载不同的乘客,便可到达不同的目的地。“嫦娥一号”使用的卫星平台,承载了探测月球的8种 探测仪器。平台为这些仪器提供安放位置、能源供应、姿态保证、温度环境、数据管理等条件,并负责 把探测数据传回地球,它的推进系统还提供在太空中机动飞行的动力。
安装在平台上的8种探测仪器,是“嫦娥”的8只眼睛,每只眼睛都有个学名,承担不同的任务。它 们分别叫做:激光高度计、CCD立体相机,这两只眼睛负责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干涉光谱成像仪、 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这三只眼睛负责探测月球上14种常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微波探测仪,其任 务是探测月球表面的微波辐射特征,从而测定月壤厚度;太阳高能离子探测器和太阳低能离子探测器, 这双眼睛用于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嫦娥”的小嘴是一套语音存储装置,里面存贮着预先设置的语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及从全 国征集的30首中华民族经典歌曲。当“嫦娥一号”从38万千米外的月球旁欢唱着中国歌曲,并将这天籁音传回地球时,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
“嫦娥一号”绕月飞行获取有关月球的信息,是为了研究探索月球,是为了开发月球资源、服务人 类,是为了人类迈向深空的脚步走得更远。这才是“嫦娥一号”的使命、真谛和归宿。
思考与练习
一、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关键 遵循 承载 存贮 天籁 真谛 令人瞩目 婀娜

二、 选择词语填入句子空白处。
1. 令人瞩目的中国探月工程开始进入关键 (实施、实行)阶段。
2. (寄托、寄予)了华夏民族月球情结的“嫦娥一号”在“长征三号”甲火箭的托举下婀娜
升空。
3. 有的部件是从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上 (移植、转移)过来 的。
4. 这也 (遵守、遵循)了各国研制航天器的一个重要原则:尽量采用成熟技术,以提高可靠 性。
三、 “嫦嫉一号”承担的具体探月任务是什么?
四、 我国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五、 文章运用拟人的手法向读者介绍陌生的事物,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趣味性。试举例作简要 分析。
六、 文章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卫星平台” ?
二、 1.实施2.寄托3.移植4.遵循
三、 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图像;探测月球上14种常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情况;探测月壤的厚度;探测 地月空间环境。为了研究探索月球,开发月球资源,使人类迈向深空的脚步走得更远。
四、 是为了研究探索月球,是为了开发月球资源服务人类,是为了人类迈向深空的脚步走得更远。
五、 如将“嫦娥一号”卫星比做古老传说中美丽的嫦娥,把卫星有关组成结构、部件等比拟为嫦娥 的肢体、器官等,这样就大大增强了说明的形象性和趣味性,给读者以亲切感。
六、 打比方,将抽象的构造复杂的卫星平台比做公共汽车,以读者所熟悉的公共汽车的构造和功能 类比卫星平台的构造与功用,就使文章显得通俗易懂。
七、 语文活动。
1.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嫦娥工程”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
2. 早在3 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对月食开始记载,在1 500年前就进行过月食的预报。我国古代 还诞生了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搜集整理这些神话传说并讲给同学听。
相关链接
“嫦嫉一号”搭载的30首歌曲
“嫦娥一号”上搭载了30首中国歌曲,到达绕月轨道后,于距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太空向地球 播放。所有中国人都可以通过收音机、互联网或无线电接收器听到!
这30首歌曲是:《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歌唱祖国》、《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的祖国》、《走进新时代》、《二泉映月》、《黄河颂》、《青藏高原》、《长江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七子之歌》、《我的中国心》、《高山流水》、《草原 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阿里山的姑娘》、《贵妃醉酒》选段、《难忘今宵》、《歌声与微笑》、《春节序曲》、《半个月亮爬上来》、《游园惊梦》选段、《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良宵》、《十二木卡姆选曲》、《东方之珠》、《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是中国人》、《但愿人长久》。
另外有两首特别选用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东方红》。
十九 奇妙的人体
一丁
课文导读
本文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生动丰富地介绍了人体奇妙的特点。
本文一开始,作者惊叹于人体的精妙,将人体称为“大自然的杰作”,引入了说明中心,提高了读者 的兴趣。然后使用大量数据,按照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皮肤的顺序 逐一说明人体的精妙,帮助人们获取丰富的知识。最后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总括:“人是万物之精华, 自然界美的化身。”
本文数据翔实,准确客观,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本文多次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阅读时注意体会。
人体大自然的杰作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工程学、化学、物理学方面的奇迹。人体,其构造之精妙, 其效率之高超,其消耗之低微,最精巧的机器人也不能与之相比。
人脑是一部最奇妙的机器,它与手结合,使人成为万物之灵。人脑平均重1.2千克,体积仅为1.5立 方分米,神经元的数量与银河系中的恒星的数目相差无几,为150亿,耗能的功率仅在10瓦左右。如果 用与脑神经元数目相同的相应半导体器件制造一台计算机,其体积将有1万立方米,是大脑体积的600多 万倍,需要电能100万千瓦,相当于一座大型水电站的发电量。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可以储存107 ~1010 比特的信息,而人脑的信息容量可达1015比特。
人的心脏像一部有双重功能的水泵,通过压力将血液注入循环系统。血液是生命的河流,沿着9 000多千米长的血管永不停息地流动着。血液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人体细胞来发挥的。血液把氧气、水分 和营养物输送给细胞,然后再提取细胞排出的废物。血液从心脏流出再返回,一次完整的循环连1分钟 也用不了。血液流动的血管粗细不一,粗的直径约2. 5厘米,有自来水管那么粗;细的如毛细血管,细 到血球必须排成一行才能依次通过。血液中有红血球和白血球。圆饼形的红血球数量约有25兆,它的主 要功能是输送氧气。白血球约有250亿,它是卫士,一旦发现外敌入侵,就会迎上去攻击;同时它也是清洁工,帮助消除血液中的垃圾。
心脏由粗壮而坚韧的肌肉构成,大小仅相当于一个拳头,但它的机械性能十分惊人。心脏每分钟跳 动70次左右,每昼夜约跳动10万次。它每天排出血液9 000多升,在人的一生中排出的血液总量大约2亿 千克。心脏的瓣膜类似阀门,使血液顺着单一方向流动,避免倒流。现在,心脏己不再被认为是灵魂的 住所、智慧的源泉,但是它那优美的造型和非凡的技能仍然使人赞叹不己。
随着科学向自然奥秘的进军,人们不断发现一些令人难以捉摸的现象。譬如,从心脏上取下的一个 细胞,在脱离心脏后仍能继续跳动。科学家还发现,在培养皿中的两个心脏细胞,各自按照自己的节奏 跳动,但是当它们接触到一起时,便按照相同节奏一起同步跳动。
呼吸几乎是不知不觉地进行的。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我们每分钟呼吸18次,每次吸进0.5升空 气。我们体内的呼吸系统很像一个风箱,膈膜向下压,胸膛壁随之向外扩张,使空气流进,填补因体积 变大后出现的真空。气管向下分成两个支气管,各与左肺右肺相通。两个支气管又分出许多小的支气管 与肺连成许多小通道。从结构上看,肺的外形很像一棵树。因此有人把肺的结构称为“支气管树”。支 气管树上最小的枝杈分别与肺泡相连。一个肺泡只有一粒米的1/10,人肺共有3亿个肺泡。肺泡之间是 纵横交错的毛细血管网,肺泡与血管中间有透明的薄膜相隔。通过这种薄膜,红血球可以提取氧气,排 出二氧化碳。人体的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随着人体运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 全身放松的情况下,肺和心脏可提供的空气和血液是实际需要的10倍。
人体还是一座复杂的工厂,能够把原材料加工成能量和身体所需的各种建筑材料。消化系统是这座 奇特工厂的主要车间,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人体所需要的物质,除氧气是从呼吸获得以外,其他都必须 从食品中提取。我们吃东西之前,口内就准备好了唾液。唾液中主要是水以及各种消化酶,唾液 的功能是帮助咀嚼和吞咽食物的。食道一直通到胃,是一根长20多厘米、直径不到2.5厘米的管子。食 道壁布满肌肉,通过收缩和放松,使食物慢慢往下移动。胃壁可以蠕动食物,并可分泌酶和胃酸,使之 与食物混合。胃在正常消化时所产生的胃酸能把地毯烧穿,胃壁上有一层光滑的黏膜,保护着胃壁不受 胃酸的腐蚀。整个消化过程大部分是在小肠内进行的,胃主要起原料堆积站的作用。小肠的内壁上有数 以百万计的绒毛,绒毛的作用是促使营养变得更能使人体吸收。食物从进入口腔到排出体外需要一天时 间,全程9米多。
人的骨骼既结实又轻便,仅占体重的18%。健康的骨关节表面都有一层光滑的软骨组织和起润滑作 用的黏状液体。据说,这种液体的润滑作用是迄今为止任何人造的润滑剂都无法与之媲美的。人体共有 206块骨头,由650条肌肉和100多个关节控制。固定肌肉与骨骼的腱极为坚韧,能承受每平方英寸8吨的 压力。全身的骨头有一半以上分布在手和脚上。在跑步时,人的腿和脚每平方厘米平均要承受350千克 的压力,跳高时所承受的压力是跑步时的4倍。手是人体构造的精华,是大脑的得力侍从,是人类文化 和文明的创造者。手还是世界上最多能的工具,每只手共有25个关节,可以做出58种截然不同的动作。
人的所有这些奇妙而又复杂的自然结构,都包在一层类似外衣、有弹性又不透水的皮肤里。皮肤是 人体最大的单一器官。晋通一个人的皮肤将近2平方米,重量约2. 9千克,厚度不到1.5亳米。皮肤上有 汗孔,人体共有200万个汗孔,这是体温调节系统的一部分。人在剧烈活动时,体内温度可以比平时高 出7度,这些余热就是靠出汗来散发掉的。我们的肌肉伸缩时产生的能量,1/4是有用的,剩余的3/4则 转化成热量。表面看来,人只有在剧烈活动时及在高温条件下才出汗,其实不然,人始终处于出汗状 态,每天要出0.5升以上的汗。
今天人类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所创造的奇迹是他的祖先做梦也想不到的。英国文豪莎士比亚说过:人 是多么好的艺术品,它的外形美妙奇特,它的动作又像天使。人是万物之精华,自然界美的化身。
思考与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蠕动 分泌 混合 黏膜 腐蚀
媲美 坚韧 瓣膜 咀嚼 培养皿

二、解释词语。
迄今为止
截然不同
三、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人脑的哪些特点?
四、 阅读课文第六段,然后用自己口话说说人体吸入空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五、 人的骨骼有何特点,本文是怎样进行说明的?
六、 本文先后从人体的哪些方面来说明人体“奇妙”的特点?
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皮肤。
二、 迄今为止:到现在为止。
截然不同:形容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三、 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说明人脑的体积小、容量大、耗能低的特点。
四、 空气一气管一小支气管一肺泡一一薄膜一毛细血管——红血球一提取氧气,排出二 氧化碳(然后顺原路返回)。
五、 既结实又轻便。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来说明轻便;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来说明它的结 实。
六、 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皮肤。
七、 语文活动。
1. 在小组内,分工说说人体各器官(如手、眼睛等)是如何工作的。
2.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学过的生理知识,整理讲座材料——《谈谈青少年时期应该怎样健体》。
相关链接
身体越对称,人越聪明
仔细测量一下就会发现,以脊椎为界限,人的左右两侧并不是完全对称的。据新一期美国《智 力》杂志报道,身体对称性越高的人越聪明。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总结了 14项有关身体对称性的研究,共涉及1 900人。其 中越是对称的人,智商越高。研究中所提及的身体对称性,主要指成对器官的长度或宽度,比如双 眼、左右手指、脚趾、胳膊等。这次的研究表明,对称性好的人智商高,身体对称性可能是表征智力差别的一项指标。
二十 五味
汪曾祺
课文导读
本文充满生活情趣地展现了我国的“五味”,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品味与热爱、对祖国美食文化的热 爱。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切题:“山西人真能吃醋! ”这句话平白朴素,表现力强,给人强烈的冲击。接 着,或用自己亲身经历,或用自己对风土人情的了解,说明“酸”的地域特征和各地美食。而后作者按 照“甜”、“苦”、“辣”、“咸”、“臭”的说明顺序,一一写尽饮食文化之精妙,让人大开眼界,饱 享“口”福。最后,作者总结道:“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赞美我国博大精深的 饮食文化。
作者对生活充满了孩童般的好奇心和敏锐的洞察力,表现出了浓厚的食之趣。作者知识渊博,经历 丰富,运用自己经历进行说明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阅读时注意体会。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 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 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甚。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有 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平凹一进门,就 叫:“老友面! ”“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汆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做“老友”。
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是名菜。
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鳍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 很多糖,没法吃!
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广西芋头扣肉用大片肥猪肉夹芋泥蒸,都极甜,很好吃,但我最多只能吃两片。
广东人爱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 鸯。“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曰:“好耶!”
北京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60多岁了,她还有个婆 婆,八十几了。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称了二斤白糖,说她的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菜农也有种的了。农贸市场上有很好的 苦瓜卖,属于“细菜”,价颇昂贵。
北京人过去不吃韭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
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
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北京人初春吃苣荬菜。苣荬菜分甜荬、苦荬,苦荬相当苦。
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不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者耳根”, 或名“则尔根”,即鱼腥草。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 味,实在招架不了!
剧团有一干部,是写字幕的,有时也管杂务。此人是个吃辣的专家,他每天中午饭不吃菜,吃辣椒 下饭。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的,各种辣椒,他都千方百计地弄来吃。剧团到上海演出,他帮助搞伙 食,这下好,不会缺辣椒吃。原以为上海辣椒不好买,他下车第二天就找到一家专卖各种辣椒的铺子。 上海人有一些是能吃辣的。
我们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平生所 吃辣椒之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我吃过最辣的辣椒是在越南。1947年,由越南转道 往上海,在海防街头吃牛肉粉。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一碗汤粉,放三四丝辣椒就辣得不行。 这种辣椒的颜色是橘黄色的。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得了,把 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云南佧佤族有一种辣椒,叫“涮涮辣”,与川北吊在灶上的辣椒大概 不相上下。
四川不能说是最吃辣的省份。川菜的特点是辣且麻一一搁很多花椒。四川的小面馆的墙壁上黑漆大 书三个字:麻辣烫。麻婆豆腐、干煽牛肉丝、棒棒鸡……不放花椒不行。花椒得是川椒,捣碎,等菜做 好了,最后再放。
周作人说他的家乡整年吃咸极了的咸菜和咸极了的咸鱼,浙东人确是吃得很咸。有个同学,是台州 人,到铺子里吃包子,掰开包子就往里倒酱油。口味的咸淡和地域是有关系的,北京人说南甜北咸东辣 西酸,大体不错。河北和东北人口重,福建菜多很淡。但这与个人的性格习惯也有关,湖北菜并不咸, 但闻一多先生却嫌云南蒙自的菜太淡。
中国人过去对吃盐很讲究,如桃花盐、水晶盐,“吴盐胜雪”,现在则全国都吃再制精盐。只有四 川人腌咸菜还坚持用自贡产的井盐。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国家的人爱吃臭。
过去上海、南京、汉口都卖油炸臭豆腐干。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因为一个大人物年轻时常吃 而出了名。这位大人物后来还去吃过,说了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文化大革命”中 火宫殿的影壁上就出现了两行大字:
最高指示:
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
我们一个同志到南京出差,他的爱人是南京人,嘱咐他带点臭豆腐干回来。他千方百计,居然办到 了。带在火车上引起一车厢人的强烈抗议。
除臭豆腐干外,面筋、百叶(千张)皆可臭。蔬菜里的莴苣、冬瓜、豇豆皆可臭。冬笋的老根咬不 动,切下来随手就扔进臭坛子里一一我们那里很多人家都有个臭坛子,一坛子“臭卤”。腌芥菜挤下的 汁放几天即成“臭卤”。臭物中最特殊的是臭苋菜杆。苋菜长老了,主茎可粗如拇指,高三四 尺,截成二寸许小段,入臭坛,臭熟后,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冻状。喻住一头,一吸,芯肉即入 口中。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我们那里叫做“苋菜秸子”,湖南人谓之“苋菜咕”,因为吸起 来“咕”的一声。
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 腐。”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 方便,一瓶100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 器装5块足矣。
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干酪),洋人多闻之掩鼻,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比臭豆腐差 远了。
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思考与练习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调羹 蘸 掰开 干煸 主茎 干酪 奢侈

二、解释下面的词语。
趋之若鹜
不远迢迢
三、 作者在文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其作用。
四、 这篇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以“五味”为线索,按照酸、甜、苦、辣、咸、臭的说明顺序,介绍四方美食,描写人生 百态,写尽了烹饪文化之精妙,让人大开眼界,饱享“口”福。
五、 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六、 结合课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1. 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
2. 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二、 趋之若 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趋,快走; 鹜,野鸭。
不远迢迢: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三、 对比: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干酪),洋人多闻之掩鼻,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 比臭豆腐差远了。通过对比说明中国人对“臭”的喜爱。
举例子:写“酸”时,举了山西、辽宁、北京等地的例子,使各地人对酸的偏爱跃然纸上。
四、 本文以“五味”为线索,按照酸、甜、苦、辣、咸、臭的说明顺序,介绍四方美食,描写人生 百态,写尽了烹饪文化之精妙,让人大开眼界,饱享“口”福。
五、 1.平白、朴素,口语性强,富有表现力。如“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 ”一句“没法吃”将作者对肉馅里放糖做法的不以为然表现得淋漓尽致。
2.言简字约,但是准确、生动。如写臭苋菜杆的做法:“苋菜长老了,主茎可粗如拇指,高三 四尺,截成二寸许小段,入臭坛,臭熟后,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冻状。噙住一头,一 吸,芯肉即入口中。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表达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充满韵味。
六、 1. 口味的开放本质上是心态、意识的开放,经济的发展为北京人口味上的开放提供了物质条件,北京人也敞开心扉迎接新事物。
2.表达了对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的赞美。
七、 语文活动。
1. 了解自己家乡的美食,从原料、做法、特点等方面详细说明,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介绍。
2. 阅读《五味: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写出读后感,与同学交流。
相关链接
中国八大菜系
中国菜肴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菜系,即 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它们各具特色:鲁菜,重色重卤,在烹制中善于以葱调味;川菜,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粤菜,取材广泛,鲜爽嫩滑;闽菜,清爽,鲜嫩,淡雅,偏于酸甜;苏菜, 融合了鲁菜和粤菜的特点;浙菜,因为地域广泛,特点也比较多,以杭州、绍兴、宁波、金华、温 州等为特色;湘菜,酸辣,香鲜,软嫩;徽菜,重油重色(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