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临床流行病学-病因研究设计与评价

2022-10-08 00:12 作者:在痛苦中卓绝  | 我要投稿

1.病因: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子。
2.病因模型
1)生态学模型:机体和环境作为整体考虑
(1)流行病学三角:动因、宿主、环境的相互作用
(2)轮状模型:遗传内核、宿主、环境(生物、社会、理化)
2)疾病因素模型:外围的远因、致病机制的近因
3)病因网络模型:按时间先后连接起来构成病因链,交错形成网络
3.病因的研究步骤
1)建立假设: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疾病监测、生态学研究)建立病因假设
2)验证假设: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验证假设,举例:
(1)吸烟人群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队列研究)
(2)再肺癌患者中,吸烟者的比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病例对照研究)
(3)戒烟后,人群肺癌发病率明显下降(实验流行病学)
3)因果推断:疾病与暴露之间是否是因果关联
4.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1)假设演绎法:
2)Mill准则:用于分析流行病学
(1)求同法:不同事情找共性
(2)求异法:相似的事件找不同点
(3)共变法:疾病的发病率在波动时哪些因素也在波动
(4)类推法:从其他具有相同的疾病分布的疾病推测病因
(5)排除法:逐一排除
5.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提出假设→排除偶然→排除虚假(偏倚)→有无时间先后(前因后果)
6.病因判定的标准
1)关联的时间顺序
(1)病因先于疾病。
(2)确定前因后果的时间顺序上的效能强度:实验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横断面研究
2)关联的强度:强度越大,因果可能性越大
(1)病例对照研究:比值比OR
(2)队列研究:相对危险度RR
(3)实验研究:预防分数PF、功效比例
3)关联的可重复性:效能——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
4)关联的合理性
5)研究的因果论证强度:随机化对照试验、前瞻性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无对照前后比较、生态学研究等
(1)试验性>观察性
(2)有对照>无对照
(3)个体为单位>群体为单位

参考:临床流行病学(第2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临床流行病学-病因研究设计与评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