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保障食品安全,不能靠投诉,而要靠抽检

2023-08-18 09:31 作者:谭浩俊  | 我要投稿

市场监管总局14日发布2023年上半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921763批次,依据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进行检验,发现不合格样品70174批次,监督抽检不合格率为2.40%,较2022年同期下降0.1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季度监督抽检不合格率为2.49%。

从抽检结果来看,感觉情况还是说得过去的,不合格率只有2.4%,比上年同期还下降了0.11个百分点。即便二季度有所反弹,也低于去年上半年水平。但是,能否充分反映食品生产经营现状,安全率是否有这么高,就很难说了。至少,抽检的覆盖面和频率还是比较低的,是很难全面反映食品生产经营现状的。

按照数据,上半年食品安全抽检为2921763批次,平均一个省、市、区不到10万次,具体到每个地市级城市,也就是300多次,按照消费量大的5大类食品抽检,平均每大类60多次,按照25大类食品来看,平均每大类的抽检次数只有10多次。一个地级城市、一大类食品,10多次抽检,抽检率有多高,也就可想而知了。譬如餐饮食品,一个城市大大小小的餐饮店可能有数千家,抽检率普遍不足0.5%。食品生产企业可能没有这么多,但抽检率仍然会很低。抽检率低,就意味着抽检的代表性不强,抽检的代表性不强,食品抽检的合格率就不能充分反映食品行业的实际情况,问题就有可能被掩盖。

事实也是,食品是否安全,靠消费者用嘴是品尝不出来的,除非遇到像“老鼠头”这样非常明显的问题。即便如此,不也把“老鼠头”当作“鸭头”来处理,要不是舆论和公众追踪得紧,“鸭”就要为“老鼠”背锅了。自然,保障食品安全,不能由消费者来把关,不能靠消费者举报来把关,而必须由有关方面来负责。凡是受到消费者举报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已经是大问题了,且很有可能已经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有关方面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显然也不是靠检查、抽查能够达到目的的。那一切,都只能起到督促作用,只能表达一种姿态,体现领导和职能部门的重视。人的眼睛只能看看后厨是不是干净,查查有没有苍蝇、老鼠和蟑螂,是否能够做到“三不落地”,员工有没有穿经过消毒的工作服、生产车间和操作间的卫生条件、温度等是否符合要求、员工有没有卫生合格证、台账是不是健全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地方,都滋生在食品的肌体里,农药残留、添加剂、包装过程的卫生条件等,靠检查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如果检查中能够发现这些问题,那食品安全问题就太大了。眼睛看不到的问题,包括能够看得到,但靠检查看不到的问题,只有靠抽检,靠反复抽检和高频率抽检,靠不断地通过抽检将存在的问题找出来。

恰恰是,作为食品安全最具杀伤力、影响力和震慑力的抽检工作,并没有得到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检验检测机构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抽检经费安排、抽检工作调度、抽检节奏把握等各个方面,都处于比较松懈,甚至麻木的状态。尤其是抽检经费的安排,完全不适应食品安全工作需要。即便安排了一些抽检经费,却在具体工作中,经常出现被挪用或浪费现象,真正用于食品安全抽检的,数量有限,继而导致抽检的频次很低,根本无法有效反映食品安全工作现状,无法把存在的问题及时通过抽检找出来。相反,在相关职能部门,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毫无意义和价值的评比、培训等。如某省组织的所谓质量提升行动,一年搞七、八场,声势浩大,准备工作充分,花的钱也很多,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结果是,除了可以给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提供总结素材外,什么效果也没有。相反,弄得基层怨声载道,企业苦不堪言。如果把这些经费用于抽检,包括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民生保障的抽检,可能发挥的作用要大得多,抽查出来的问题也要多得多。知道了问题,只要认真整改,安全隐患也就可以有效消除,食品安全工作、产品质量工作就能提升到新的档次。

也正因为如此,在对食品安全抽检工作予以高度肯定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抽检工作的作用,从抽检经费的安排、抽检人员素质的提升、抽检效率的提高、抽检频次的增加、抽检发现问题的整改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标准、严格要求、强化责任,那么,食品安全工作就能不断提升档次和品位,从而带动广大居民生活品质、生活质量的同步提升,不断增强广大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保障食品安全,不能靠投诉,而要靠抽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