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美食纪录片中的"黑暗料理"(上)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大获成功,国内纪录片界兴起了美食狂潮。但在众多美食纪录片中,不乏让人毛骨悚然的"黑暗料理"出没,下面跟随梅梅来一趟黑暗之旅吧。
一、重口味
1.眼球
看到那么多眼球,是不是已经毛骨悚然?那么多只被剜出来的眼盯着你,岂不是很多人的梦魇?传说中,妖怪、食人魔才最爱吃人的眼球。
烤猪眼可是烧烤界的暗黑料理,普通的人望而生畏,爱好着津津乐道。一串烤好的猪眼,嘎嘣一口,各个爆浆,口感爆棚。

无独有偶,在日本"金枪鱼眼料理"十分抢手,尤其是受到女性的热捧。《和歌子酒》第四季开篇就有店家做金枪鱼解剖秀,现场烹饪两只金枪鱼眼,客人必须抢先订购。

2.脑花
烤脑花,又是一道让人怕怕的暗黑料理,看到白花花的猪脑,肥腻且布满血丝,你敢吃吗?

脑花虽然样子可怕,但是却十分受食客爱戴。除了猪脑外,羊脑等也是大众菜肴,或烤着吃,或入火锅、羊肉汤中。
如此肥美之物,除了脑花,还有卤大骨中的"骨髓"。在大骨头的裂口处,吸食其中骨髓,亦是一种滋味。不过喜欢"食脑吸髓"之人,必然要受到了其特有的腥味与油腻。
3.羞于其耻
烤串行当有些外人不知道的切口,用来点一些不好意思只说的暗黑内容。
大家都知道烤红腰、烤油腰(腰子外面带一层厚厚的脂肪)。但如果点外腰或白腰呢?是羊的那个部位?大家都知道烤板筋,那么内筋呢?又是羊的那一部分?为何店家总是一副坏笑的告诉你,这东西大补呢?

看图后,很多人可能已经能猜出来了。所谓"内筋"与"外腰"是公羊的特有器官,为了避免尴尬,起了个"文雅"些的名字。不过此类物资"极度重口味",需要多下"重料"才能变成美味。
不止雄性猪、牛、羊的特有器官能入菜,常年混迹"食补"界的人应该都知道,雌性动物特有器官也能成为美味。什么是"羊奶扎"?什么是"牛欢喜"?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些都被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做成知名菜肴,大庭广众之下,只能用如此"文雅"的名称小声点菜。
若是鱼类,此类不可言表的"内容"则更多:
"白子"乃是鱼类的精巢,尤其以河豚与鳕鱼的白子最为美味。"乌鱼子"乃是乌鱼的卵巢,纪录片《台湾食堂》中有一集专门介绍整个乌鱼子的制造过程。剧毒的河豚卵巢,日本亦有方式进行除毒、加工成美味。而相对不那么暗黑的"明太子",则是明太鱼的鱼籽(受精卵)加工而成。

二、吃虫
说到"吃虫"有两个地区不可不提:一个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皆可入食的广东;另一个就是近些年风行大城市的云南虫宴。
首先,咱们就跟随《老广的味道》第一季的第2集看一下老广们喜好的"偏"字一门。
1、广东番禺的钟村三宝——桂花蝉、龙虱、田鼠

桂花蝉,又有一个恐怖的名字"水甴曱",知道的人都懂。但其实它与"甴曱"并不算是同类,跟蝉更是一分儿钱的关系都没得,它只是一种生活在、溪涧、稻田、池塘里的昆虫。因其含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被赋予"桂花蝉"的美名。
龙虱,则更厉害,捕得后,用沸水烫、晒干,可入药治病。
三宝之中,对比起来,反而是田鼠,没那么"恐怖"了。除了田鼠外,老广对其他"鼠类"也有兴趣。竹鼠,则成了老广们另一道野味大餐。
精明强干的老广们,早已经实现了竹鼠的人工养殖,既可以满足老饕们的美食追求,又可以发家致富,一举两得。
若细思起来:一位普通的食客,初见钟村三宝时,特别是两盘带甲壳的昆虫,那痛苦扭曲的面容,胃部的不适感,跃然纸上。

精明强干的老广们,早已经实现了竹鼠的人工养殖,既可以满足老饕们的美食追求,又可以发家致富,一举两得。
若细思起来:一位普通的食客,初见钟村三宝时,特别是两盘带甲壳的昆虫,那痛苦扭曲的面容,胃部的不适感,跃然纸上。

2.沙虫
沙虫又叫海人参,生活在沿海滩涂泥沙之中,对污染极其敏感,被污染之地很难有沙虫存活。沙虫味道鲜美脆嫩,为老广们所爱。一根竹签窜透,将沙虫整体翻过来洗一遍,或蒸,或炒,亦或生吃,皆是一顿美餐。

3.禾虫
若沙虫你还能接受,那么禾虫恐怕密集恐惧症患者,与害怕绿叶菜中的小虫虫的人,就无法直视了。每到季节禾虫会密密麻麻的浮游在水面,采集起来,先蒸熟,然后爆炒。炒时,禾虫还会爆浆。那个场面,让人汗毛自立。

4.竹虫
竹虫生活在竹林之中,寄生与竹筒内,从竹尖逐节往下吃,最后藏于根部,体肥停食,准备破蛹而出。老广们最爱吃的是破茧前肥硕的竹虫。

无独有偶,在《云南味道》第五集"异情别恋"中亦有吃竹虫的身影。只不过云南料理中,是处于幼虫期的"瘦小"竹虫,不如"老广味道"中那么肥硕。
在一线城市有段时间流行过云南虫餐,且以竹虫最为受欢迎。与众人头脑中印象相悖的是,女白领特别追捧虫餐,或许是宣传中的"高蛋白、低脂肪,美容养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云南虫餐——水蜈蚣、臭屁虫、知了、蚂蚁
云南地处西南边境,自古多湿热瘴气,生态环境与内陆差别巨大,众多少数民族聚居于此。多样的生态,多样的动植物,多样的族群,孕育出云南特有的虫宴。
俗语:云南十八怪,三只蚊子一盘菜。
蚊子未免有些夸大,但说到虫宴,纪录片《云南味道》中倒是略有介绍:除了上述提到的竹虫外,臭屁虫、水蜈蚣、知了等,过油一炸,皆可入菜。在加上一碗韭菜蚂蚁蛋花汤,更是滋补。

除此之外,蜂蛹、蚕蛹、蝎子、蜈蚣、蜻蜓、蚂蚱(蝗虫与蚱蜢两种)等,都可烹饪成为美食。
6.昆虫烧烤——烤飞蛾、烤毛毛虫、烤蝉蛹
当写下这些名字的时候,编者不仅打了个冷颤。扑棱蛾子、毛毛虫等,也能烤来吃?
想起了都起一身鸡皮疙瘩。这绝对是烧烤界的一股"清流"。面对这一切,食客是怎么敢下嘴的?需要有多么粗壮的神经线条呀。

【小结】
历史上,中华大地越往南,肉食越稀缺。南方缺少饲养牛羊等反刍动物所需要的草地,大型肉畜只有猪。猪虽然最早被驯化为人类提供肉食,但它的食谱与人类重合度高,因此在古代较贫困的西南、岭南地区,无法大量饲养,鸡鸭等禽类亦是如此。
此外,越往南,粮食的蛋白质含量越低,番薯、芋头等块根块茎类的蛋白质含量远低于谷物。而谷物中大米又低于小麦。因此,南方人必须在主粮之外寻找更多肉食来补充蛋白质,经济、环境等因素促使其深挖可获取蛋白质的一切可能:狗肉、马肉、青蛙、山鼠、蛇、蚕蛹、蚂蚱、蝉、水虱等。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岭南、云南等地区自古就将各种虫类加入进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