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理性理念中人格性:邓晓芒视频缺漏*补文字分解析
这两个人格性和观念性在邓晓芒的视频里没有录上,我回过头来给它补一补,介于这个还算好理解,我就稍作整理。供有需要的人看。
补充解释:
人格性:总的来说就是,康德第一步先说明了之前谬误推理的推理是怎么推理出人格性等于实体性。前面的几段落是说明这么一个谬误(可先当作道理理解):人格性独一无二每个人不同,即同一性。实体是万变中的不变。人格性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是不变的,即在时间中有持存性。所以人格就是实体。三段式推理中的大前提是:同一性就是人格,小前提是:灵魂就是同一性的(每个人独一无二不可代替),结论:灵魂就是实体。
康德对此进行反驳,他认为人格性有唯一性,单一性,不可取代性。这个和实体到底不同,实体可以是多数的,可以互相取代,可以是万变中的不变。
第二个反驳则是在逻辑上,时间和人格性的先后问题。认为“我”才是人格性之所以能谈的条件,而不是人格性是我在的原因。而如果时间在前,那么在这个再谈时间图形、谈它的持存性,我们可以看见的是运用了同义反复的形式逻辑,并不能产生新的知识。
第三个反驳就像是一个玩笑被讲出来了,但是康德的性子又不是这样的,姑且算作我认为比较好笑。从讨论时间的实质中入手,就要先看在这个实质下时间它具不具有同一性,显然是没有的,那么就没有时间的持存性,故不成立。
第四个反驳:
对下面这段话稍作解释
它把一种先验的人格性和经验的个性混为一谈了,经验的人格性并不具有完完全全的在时间中的一贯性,只有先验的人格性才可能具有这种一贯性,但是却不能证明。而先验的人格性在认识论上是不能证明的,它只是一个逻辑上的同义反复
先验的人格性在此处不能被具体言说,因为在认识论上我们对此无所知,无法客观的将它验证。只能假设它可能有一种普遍性和一致性(指在经验之前或超越经验的概念、知识或认知结构的一致性和普遍性。而我们基于人格性无法证明)
插曲:康德认为,确定性和证明性是适用于经验和理论推理的范畴,它们依赖于外部的观察和实证验证,而人格性向内,是属于内部世界的复杂繁多,因此无法证明,属于道德和自由的领域。理性推理,我们只会在形式逻辑里打转,犹如证明灵魂存在之时所犯的同义反复。
从这几个说明了推理的谬误。得出的结论是,灵魂、人格性是自在之物,不可被认识。
以下是文本中的具体内容:
理性理念中人格性和观念性:邓晓芒缺漏*补文字分解析
康德所批判的第三谬误推理就是人格性。人格性,这个词在道德哲学里面是用得很广的,但是这里谈的是关于灵魂的认识,而不是谈道德。理性心理学企图在认识上,把灵魂规定为是有人格性的。什么是人格性呢?它来自于古罗马戏剧,本来的意思是“面具”。古代罗马剧场演戏的时候,演悲剧、喜剧,每个演员都戴一个面具,那个面具就代表了它的角色,类似于中国京剧的脸谱。所以它本来的意思就是“面具”、“角色”的意思。在西方人看来,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扮演一个角色,不管你是奴隶、贵族还是皇帝,都是上帝委派你扮演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是独一无二的。你在这个戏台上演多长时间的戏——比如说一辈子,你活到七十岁,这个面具都是不能取下来的,它都代表着你,你必须要认可这样一个面具,否则的话就会导致你人格分裂。人格分裂也就是面具分裂,所以人格有面具的意思,那么在剧场上它是角色与角色相识别的意思,因而具有独一无二的意思。因为戏剧中演的都是一个人物,一个角色,它是不能混淆的,林黛玉就是林黛玉,贾宝玉就是贾宝玉,薛宝钗就是薛宝钗,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说它具有人格性。灵魂是具有人格性的,也就是灵魂是不可取代的,具有一种独一无二性。康德称之为“号数上的同一性”。什么叫“号数上的”?号数上的同一性是指不能混淆的,好像人人都编了号,每人一个号,编号就是为了防止混淆。比如说有一大群人,这一大群人我一个都不认识,那么我要组织他们去干一样事情,比如一个旅游团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不认识的人,名字我都记不住,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他们编号,你一说号,大家都知道是谁,虽然大家都不认识,但是你给他编了号之后,他就具有一种同一性了。只要这个旅游团不解散,这个同一性是自始至终贯彻下来的,是不变的,再加进来一个人,你就再给他编个号。
那么这个推理是这样进行的,就是说号数上的同一性就是人格,这是大前提。凡是号数上的同一性就是人格,这是对人格的一个定义了。什么是人格?人格就是具有号数上的同一性的,就是说这个人是不可混淆的,他自始至终都是他,昨天是他今天还是他。所以昨天所做的事情,你今天要为此负责,你不能说昨天是昨天的我,今天的我不能为他负责,那你就失去了你的人格了。我们常说用我的人格担保,就是你担保你一辈子你都是你——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就是有人格的人,他的名称是不变的,他所做的事情他都承认的,这就具有人格上的同一性了。在逻辑上来说,这就叫做号数上的同一性,这样一种同一性就是人格。那么小前提是:灵魂就是具有号数上的同一性的。所以结论——灵魂就是人格性。康德认为这其实是第一个谬误推理的根据,所谓实体性,前面讲实体性的时候讲到,实体范畴必须要应用到经验的对象之上,那么它的图型就叫做持存性,在时间中的持存性就是实体。我们通常对实体的图型就是这样规定的。那么这里讲的号数上的同一性就是为实体性提供了一个根据。如果你把它应用到时间上面,时间上前后一贯,那它就是实体啊,我的人格就是我的实体。因此我可以为我在时间中所做的一切事情承担责任。这就是前面讲的实体性的一个根据,它的根据就追溯到这里。
第一个反驳
那么人格的同一性,也是实体的同一性,但实体的同一性不光是人,其他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东西它前前后后各种各样的属性都变化了,但是它的实体仍然是同一的,那么这种同一性依然是依赖于时间中的持存。所以人格性和实体的同一性不同的是,这个地方加进了一个因素,就是量的唯一性、单一性和不可取代性。实体可以是多数的,可以互相取代,无所谓;但灵魂它是唯一的、单一的。
第二个反驳
人格性不但不等于实体性,也不等于单纯性。我们前面讲了灵魂是单纯的,但是灵魂不但是单纯的,而且是单一的,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每个人都是不可替换的。这种不可替换意味着每个灵魂都是不同的,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灵魂。这里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我”的同一性虽然也可以看成是在时间中持存着的,但是实际上这个我不仅仅是在时间中持存,而且它是一切在时间中持存的逻辑前提。我们把这个“我”通常在时间中看成在我们的活动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我,因此我们就说我的这个同一性是在时间中前后保持一贯的,这样来理解人格性。但是实际上在康德看来,一切在时间中的持存性都要以我作为逻辑前提。不是说有了时间,然后这个我在时间中一贯地存在,它就具有了人格性;而是我的人格性是一切时间过程之所以可能的前提,不要搞颠倒了。我当然可以在一切时间中、在我的存在过程中被发现,但是发现出来的不是在时间中的一个东西,而是整个时间序列的一个前提,一个逻辑条件。如果没有“我”,整个时间都不会存在,一切事物都不可能,因为时间本身无非是我的内感官的表象嘛。所以你不能倒过来把这个“我”看成是在时间中的某个东西,它能够一贯地存在下去;相反,它之所以能够在时间中一贯地存在下去,只要有时间就会有“我”,是因为这个“我”是时间本身的前提,它是在逻辑上在先的。所以整个时间其实都在“我”之中。因此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你要说“我”是贯穿在时间中的前后一致的人格性,那只是一个同义反复。不管这个时间中有什么,它都是“我的”,不是因为“我”存在于时间之中,才把所有的东西都拉到我身上来,而是所有的时间都是以“我”为前提的。所以你说“我”在一切时间中存在,无非是说我的一切思维都是我的思维,这思维当然要在时间中进行了,我既然说了我的一切思维都是我的思维,那我的一切在时间中进行的思维都是我的思维了,这不是同义反复吗?所以这种所谓的人格性的规定,所谓的独一无二性的规定,——把所有的时间都包括进去了,再没有在别的时间中存在的不是我的东西了,所以它肯定是独一无二的,——只是一种逻辑上的形式上的规定,而不是实质的规定。
第三个反驳
如果你要对它做实质上的规定的话,那就麻烦了。你说在我的一切时间中,我都存在于这一切时间中,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时间中;但是如果由另外一个人——张三来看李四,他就不承认你这个我了,你在你的时间中存在,但是你和你的时间都在我的时间中存在,我的时间可以把你的时间包容在内。因为你的时间到你去世的时候都中止了,我去为你送葬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个人的一生就到此为止了,所以你怎么能说在你的时间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就只有你的唯一的一个我呢?如果你从实质上来理解的话,就会遇上这些问题,就是你这个我并不具有在时间中的始终的同一性,你和你的时间之外还有别人,你还有后代,还有比你后死的人,你怎么能说我的这个我就是在时间中前后一贯的呢?我一死了就没有时间了,但是别人还有时间,你在别人的时间中就不具有这样一种同一性了。
第四个反驳
当然你也可以设想这种同一性,设想这种人格性,就是说他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我们讲“雷锋精神不死”,雷锋早就死了,但是他的精神还在激励着我们去做好事,当然也可以。但是这种人格性的理解只是某种意识中、记忆中的可能性而已,它并不能说明雷锋的灵魂是不朽的,雷锋已经死了,随着他的肉体不存在,他的灵魂也就不存在了。所以通过这样一种实质性的方式,你没有办法证明灵魂不朽,证明灵魂具有一种在时间中的始终一贯性,这是不能通过实质性的方式、通过你的经验的时间的持续来加以证明的。那么这样一种推理当然也就是一种谬误推理了,它把一种先验的人格性和经验的个性混为一谈了,经验的人格性并不具有完完全全的在时间中的一贯性,只有先验的人格性才可能具有这种一贯性,但是却不能证明。而先验的人格性在认识论上是不能证明的,它只是一个逻辑上的同义反复;但是在道德上它却可以有它实践的运用。一个人的人格是可以为他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按照道德律生活了一辈子,那么他的精神、他的人格性是可以发扬光大、可以永垂不朽的。所以我们对一个好人,说他虽死犹生,永垂不朽,这是在道德上说的,不是说在客观上他真的就永垂不朽了。我们中国人是无神论者,人死如灯灭,死了之后再没什么东西了,所能希望的就是在后人心目中留下一种人格性的道德楷模,这个是可以的。当然康德并不完全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在这个方面,他认为有神论的灵魂不朽是没有办法证明的,这一点他和我们中国人有点类似。就是说先验的人格性在道德方面可以有一定的运用,但是这绝不能扩大我们对灵魂的知识,我们对灵魂一无所知,灵魂本身是一个自在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