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图馆】法国文学史

本期作者:蒙德| 专栏编辑:小拓拓
本文为史图馆专栏约稿,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史图馆立场无关。
我想我应该去当个文学家

法国文学是世界文学之林中璀璨的明星,在中国大家耳熟能详的法国文学家我们完全可以信手拈来,如罗曼罗兰,左拉,莫泊桑,福楼拜,都德,克洛代尔等等,举不胜数。而国人对法国文学早期发展却并不了解,很多人只知道《罗兰之歌》,《列那狐的故事》等著作,下面我将讲述法国文学史早期的中世纪文学。

法国的中世纪文学十分繁荣,在欧洲文学史上也占有很大的比例,那么为什么法国中世纪文学不像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以后的文学那样著名呢?这个问题其实要责怪一下16世纪七星诗社的人文主义者啦,他们钦定应该从古希腊,古罗马身上寻找范例,而中世纪作为“愚昧”,“黑暗”的时代,身上并没有多少古代文化影子,在这个情况下,七星诗社的学者们开始打压中世纪文学。到了17世纪,古典文学权威布瓦洛全盘否定中世纪文学,随后在启蒙运动中,新一代学者们举着布洛瓦的大旗继续批判中世纪文学。也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愚昧,没脑子。

不管怎么说,虽然被16、17、18世纪的三代学者持之以恒的批判,但是没人可以抹杀中世纪文学曾经的辉煌与灿烂。因为到了19世纪,人们终于从垃圾堆中捡起了奄奄一息的中世纪文学,并且开始了对中世纪文学的治疗(探寻)。
中世纪文学是法国文学史的开篇。
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封建制度的建立,早期市民阶级的出现,宗教与世俗文化的融合构成了中世纪文学。早期的法国文学并没有什么特色,口头文学充满了对基督的赞歌,如《圣女厄拉莉》,《圣阿莱克修斯传》,或多或少带着一些文学色彩,但总体上还没有特别的地方,这种情况一直到史诗的出现才得到改变。

史诗出现于11世纪,在12世纪达到顶峰,随后便衰落下去。11世纪的法国虽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但是大拓荒时代的到来,让闲的没事干法国贵族们有足够精力和财力去找点乐子。于是他们先后前往伊比利亚与中东地区参加圣战,在这个情况下,史诗出现了。或许是因为大贵族们需要有人拍马屁,又或者是因为教廷需要有小册子鼓舞更多人去发动圣战,又有可能是因为法王想改变群雄割据状况的借古讽今,但是不管原因为何,史诗,一个重要的文学形式,出现了。

之所以说史诗在12世纪达到顶峰是因为史诗在12世纪才有文字记录,现存的手抄本《罗兰之歌》、《吉约姆之歌》均是这个时期根据流传的口头文学改写而形成。从史诗的形式上来看,史诗与抒情诗有许多关联性,而抒情诗是民间自发产生的歌颂武功的诗歌。从内容上看,史诗多描述加洛林与墨洛温王朝的帝王与诸侯事迹,虽然事迹大多都是虚构或为艺术需求进行的夸张,但都有一个主张,即反对当时法国诸侯把持重兵割据一方,歌颂忠义,结束法国当时混乱的状态。14世纪市民阶级的支持是一个标志,其里程碑就是1302年召开的第一次三级议会。在中世纪文学中,流传度最广的是《罗兰之歌》,在那个书写工具极其昂贵的时代,《罗兰之歌》的手抄本流传至今的还有一百多本,这不得不感谢王室,贵族与教会的资助。

至今为止,世人发现的史诗手抄本数量已经达到了一百多本,学者在讨论史诗起源的时候发生了争执,而争执的双方就是以加斯通为首的传统派,传统派认为史诗是在叙事叙情诗基础上加工得到,叙事抒情诗是受到日耳曼文化影响,由民间创作产生的歌颂军事功绩的诗歌,往往是在营帐中叙述战争进程即兴产生,但是由于长久以来一直没有发现这种叙事抒情诗,以贝蒂埃为首的学者认为史诗是自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在朝圣之路上的诗人由教会资助,在拉丁语书写的圣徒事迹上改编而成(这里的圣徒多为原来的军事贵族,生活在加洛林,墨洛温时代,以对异教徒的战绩闻名,这些人后来成为圣徒可能还是因为对教会的大笔资助),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朝圣者前往圣地。而朝圣者们将这些史诗传播过去。贝蒂埃觉得史诗是具有完整性与艺术性的,这些是个人创作的结果而非简单编纂,史诗是法兰西民族自身的东西,而非是舶来品。

这两派说法都有自己的合理的地方,但又有失偏颇。如今学者认为,史诗的出现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封建制度的建立,频繁的战争带来的尚武精神成为培育史诗的最好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