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一个特别核心的任务,就是要证明积极奋斗的人生是值得过的"【杨立华】

视频文字稿:
杨老师,有一个 ID 名为剑客浪心的同学提问之前您讲过一句话,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叫费力气的方向不一定是对的,不费力气的方向一定是错的。生活中很多事情确实给我这种感觉,能不能请您就费力气问题更深入的谈谈?
这个是我在讲儒家价值的时候,从根源价值出发,来讨论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追求的问题的时候我讲的。其实在我看来,儒家的价值的根源的树立,特别重要的就在于天道人性的一致。所指向的根本层面的应该等于是在孔子的哲学的核心概念当中,性与天道,也就是人性跟天道的思想,它指向了一个根本层面的应该的解决,而根本层面的应该的解决,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一个根源的问题,就是人应该怎么活。我觉得这是一切社会的根源问题,也是每个人的根源问题。所以我说价值问题,其实可以还原为 4 个层面的应该。这是我在很多地方都讲过的。第一个层面的应该,人应该怎么活,第二个层面的应该,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三个层面我们应该做什么?第四个层面我们应该怎么做。而最根本层面应该是决定性的。
所以我在我看来,我觉得哲学的一个特别核心的任务,就是要证明积极奋斗的人生是值得过的,如何确立这种积极努力奋斗的人生的应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强调,只有用力气的生活才有可能是正确的生活,实际上也都是从中国古典当中这个话转过来的。国语当中就有一句名言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的方向,正确的方向一定是要你付出努力的,你要向一个更高的更好的方向走,一定是要付出努力。一切好的东西都是有门槛,你哪怕我们说兴趣爱好层面。所以很多年前我讲论语里面,游于艺。当然我讲的时候是在论语的基本的文字跟义理的基础之上,我是做了发挥的。我说犹豫你。人如果没有一个广泛的趣味,广泛的兴趣,你只是志于道据于得依于仁。你这个人太干枯了,太干瘪了,不饱满,所以你要游于艺。
但什么才能配得上艺? 艺在论语里面上下文比较清楚,一般我们讲六艺对吧?礼乐射御书数、礼乐舍御书术一般是用来讲六艺,或者讲这个艺的概念。但是我在我们现代生活里面,这个意艺你就要扩展了。所以我说读论语要会翻译,要有一个翻译的能力,要把古代世界的一些观念,一些概念,真正翻译到我们现代的精神世界,现代的生活世界当中来。当然翻译是打引号。
这个艺,我当时就非常强调的一点,我说艺。什么叫做艺?不是你有兴趣就叫艺,不是你有一个爱好就叫艺。 艺 的是有门槛的,你得经过努力,经过一番的学习,一个学习的过程,经过一种提高,你才能获得那种持久的欣赏。比如西方古典音乐。我说我是非常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你要是喜欢上这样的西方古典音乐,真正意义上西方古典音乐,你你,你喜欢听柴克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你要能喜欢上柴克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你是要门槛的。你是要经过一段非常长的时间的,一段的积累,所以你会看到我的体会。一切好的东西是真正好的向着饱满展开的方向,它一定是要你付出努力才行的。你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持久的,精神的提升,精神强度的提升。在这个过程当中,伴随着精神的提高,精神强度的提高,你才有这个饱满的愉悦。
其实这是论语第一章劝学论语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悦所提点出来的方向,我就进一步的给这位同学把这个再展开一点。所以我说只有用力气的方向才有可能是正确的方向。但是用力气不是瞎用力气,不是你用力气就对,那胡乱的用力气的人很多。生活中有很多人弄得也很努力,至少看着忙忙活活的挺努力的。有的人运气不好,我是觉得不好意思,反而这么说话的时候有点不像一个做哲学思考的人。但其实这恰恰是我的哲学里面很关键的部分。有些不测的偶然是我们无可如何的。对于这些不测的偶然,不是你做错了什么,你做都对,但你可能得不到你一个预期的结果,这个没办法。但是的确,生活中有一些人费了很多的力气,忙忙碌碌的,结果不好,由相当大的方面在于我觉得用力气的方向不对,或者用力气的方式不对,用力气的方向不对或者用力气的方式不对,这都会带来比较错位的这些结果。
我漫长的教书的生涯,包括我自己学习的生涯。我觉得生同学当中,或者我见过的学生当中,有两类人我是不怎么喜欢,如果足够近,足够亲近,我会提醒他你。一类是装聪明。这种装聪明的人我觉得特别麻烦,就天天装作自己在玩,假装自己不用功,实际上回头背地里花了很多时间补用工,搞得自己颠三倒四。就装,就想装作自己比别人聪明,没必要。聪明很重要吗?不见得那么重要。另一类麻烦,装用功,也挺讨厌。这个,其实人朴朴实实的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努力。
所以我长时间观察,我觉得一切我看到的,领域里面,我接触到的领域里的那些做出卓越成就的人,普遍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用心。他做什么事,他特别用心。所以什么叫真正的用力,什么叫真正的喜欢,什么叫真正的专注?我特别喜欢用四个字讲,叫念兹在兹。不是说我天天站在桌子前面埋头苦读,我就能够不断的获得心智的成长,学问的提升,研究成果的品质的提高。不是的,就真喜欢,是念兹在兹,不是时时刻刻都想着,其实也是一刻都没忘,这叫念兹在兹。一般这种情况的用力的方式,一般都会很好。所以甚至我觉得学习高考,其实很大程度上你都能发现,用心的人和用力的人有非常大的差别,最后往往最后的结果也有非常大的差别。好吧,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就回答到这里,希望能够给这位同学一点启发。
主持人:“杨老师,您 cue 了好几次论语,我都能预感到未来弹幕会飘。《论语》课什么时候开?”
杨立华:“回心之轴。你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回心之轴,他一定会围绕着几个人展开,他绕绕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