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考前每日练 | 无雨利马城,昏暗直到晨

2023-03-16 14:27 作者:地理蹊  | 我要投稿

浙江省北斗星盟2020学年高二下5月阶段性联考(有增改)


秘鲁首都利马,是世界有名的“无雨城”,年平均降水量仅15毫米,但年平均降水日数却多达128天。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南美洲西海岸旅行时对利马有这样一段生动的叙述:“我到这里最初的16天,只有一次机缘能够看到利马背后的山岭。”下图为利马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秘鲁西部河流的水系特征

①流量少    ②自东向西流

③落差大    ④含沙量较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影响利马年降水日数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东南信风

C.洋流       D.纬度位置

 

3、利马是秘鲁最大的城市,其生产生活用水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是

A.海水淡化   B.山地降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解题思路


本题以秘鲁(利马)为背景材料,以秘鲁西部河流的水系特征、影响利马年降水日数的主要因素、利马生产生活用水最主要的补给形式为切入点,考查了河流特征(陆地水循环)、区域地理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答案及解析


1、秘鲁西部河流的水系特征

①流量少    ②自东向西流

③落差大    ④含沙量较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河流特征,可分为水文特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资源、流速、水位等)和水系特征。其中,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水系形态、河流密度、落差、流域面积、流向、长度与河道状况等内容(注意,题目强调的是秘鲁西部,而非东部;要求作答的是水系特征,而非水文特征)。

秘鲁所处纬度低,其西部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及干燥东南信风控制),终年降水稀少(太阳辐射量大,蒸发量大)。再加上,当地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离岸风),一方面下沉气流增温减湿,另一方面(近在咫尺的)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沿岸秘鲁寒流流经,降温减湿)。

所以,我们可知秘鲁西部沿海降水少,河流短小,河流流向自东向西,流域面积小,河流流向与山脉走向垂直(水系特征)。故②、③二项正确。受气候影响,当地河流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水量小;终年高温,无结冰期,有夏汛(冰川融水),(流经沙漠)河流含沙量较大(水文特征)。故①、④二项错误。


2、影响利马年降水日数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东南信风

C.洋流       D.纬度位置


答案:C

解析:

解答该题,首先要知晓降水的概念,降水≠降雨——降水,指的是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雨、雪、露、霜、霰(音同线)、雹等都是降水(即降雨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也是较为常见的形式)。“利马,是世界有名的‘无雨城’”,年降水量极低,这就说明其主要降水并非来自降雨。其中,利马地处沿海平原(山前平原),少地形雨,而其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干燥),少有降水。故A、B二项错误。

当地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受太阳辐射强,终年气温较高。低纬(赤道)地区,要么是终年多雨(如热带雨林),要么是终年无雨(如热带沙漠),即利马的降水少、降水天数多,原则上与纬度位置关系较小(与相对位置有关,如寒流流经的海岸)。故D项错误。

“(当地)年平均降水日数却多达128天”。而“(达尔文)到这里最初的16天,只有一次机缘能够看到利马背后的山岭”,这种大概率是雾水(降水)。秘鲁海岸,受秘鲁寒流影响,降温减湿,但因近海面气温较低,易导致近海面及沿岸地区水汽凝结形成海雾。海雾的湿度大,浓雾难以消散(寒流流经,上部空气热、下部空气冷,类似逆温,大气层结稳定,少风雨),形似毛毛雨,降水量小而降水天数多。故C项正确。


 3、利马是秘鲁最大的城市,其生产生活用水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是

A.海水淡化   B.山地降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答案:D

解析:

大多数的河流的补给,来自流域的大气降水。因降水形式、储水方式、水流路径的不同,通常把河流的补给类型分为雨水(大气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永久)冰川融水补给、湖泊和沼泽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等。结合上题结论,我们可知当地少有山地降水(一是处于山麓,气流爬升高度难以形成降水;二是地处信风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干燥)。故B项错误。当地经济条件一般,技术水平有限,生产生活用水不可能主要依赖海水淡化(海水淡化成本高)。故A项错误。

秘鲁西海岸的利马等地,多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河网稀疏,地表水稀少的同时,导致地下水资源较稀缺(地下水主要依赖大气降水及河流等地表水补给,故其地下水位较深)。不过,当地东部为安第斯山脉,山上终年有冰雪覆盖(特别是冬半年),而其冰雪融水通过河流补给利马,故其生产生活用水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是冰雪融水。故D项正确,C项错误。



课外拓展——

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本书以后几章将要叙述这些事实。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己将近结束了。但是因为要完成它还需要许多年月,又因为我的健康很坏,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华莱斯先生现在正在研究马来群岛的自然史,对于物种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1858年,他寄给我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并且要求我把它送给赖亦尔爵士,赖亦尔爵士把这篇论文交给林那学会,并刊登在第三卷会报上。赖亦尔爵士和虎克博士是知道我的工作的人,虎克博士曾读过我1844年的“纲要”。他们给我荣誉,认为可以把我的原稿中的若干提要和华莱斯的优秀论文同时发表。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这里为我的一些叙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正确性能有所信任。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这里我只能举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用少数事实来作说明,但我希望这样做通常可以把事情说清楚。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因为我十分清楚: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作证,而每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出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只有对于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但这里不可能这样做。


我极抱歉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其中有些是不相识的。然而我仍想利用这个机会对虎克博士表示深深的感谢,最近十五年来,他以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判断力多方面地帮助了我。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味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由于这种理由,我把“摘要”的第一章用来专门讨论“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并且,同等重要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的“选种”在累积连续的微小变异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然后,我要讲一讲物种“在自然状况下的变异”。但是很不幸,我只能把这个问题讲得十分简单,因为如果要把它好好地讲起来,必须举出大量的事实。然后我们才能够讨论什么环境条件对于变异是最有利的。次一章将考察全世界整个生物界中的“生存斗争”,那是依照几何级数高度繁生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马尔萨斯学说对于整个动物界和整个植物界的应用。因为所产生的每一物种的个体比可能生存的多得多,因此各生物间便经常不断地发生生存斗争。任何生物如果能以任何方式发生有利于自己的,即使是微小的变异,它在复杂的而且时常变化中的生活条件下,将会获得较好的生存机会,它自然地被选择了。由于坚强的遗传原理,任何被选择的变种,将会繁殖它的新的和变异了的类型。


“自然选择”的基本问题,将在第四章里有若干论述。那时我们将看到,“自然选择”怎样几乎不可避免地使改进较少的生物类型大量绝灭”,并且由此引出我所谓的“性状的分歧”。在下一章我将论述复杂的而且还所知不多的变异法则。以后的五章中将论述在承认此学说时所遇到的最显著和最严重的困难:第一,转化的困难,即简单的生物或简单的器官怎样能够变化和改进成为高度发展的生物或构造精密的器官;第二,“本能”,即动物的精神能力的问题;第三,“杂种”问题,即当杂交时,物种间的不育性和变种间的能育性;第四,“地质记录”的不完全。在下一章,我将考察生物通过时间,在地质上的连续。在第十二和十三章里,将论述生物通过空间的地理分布。第十四章,将论述生物的分类或亲缘关系,包括成熟期和胚胎期。最后一章,我将对全书作一简短的概括,并提出一些结论。


如果认识到我们极不了解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至今还有许多不能解释这一点,就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了。谁能解释为什么同一物种分布得广远而且繁多,而另一个近似物种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然而这些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们决定着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现在的安全,并且我相信也决定着生物未来的命运和变异的趋向。关于世界上无数生物在许多已往地质时代里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虽然有许多情形至今还不清楚,并且将会在很长时期内还弄不清楚,但是经过我能做到的精细研究和冷静判断,我毫不怀疑地主张,许多自然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观点——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属于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绝灭的物种的直系后代,这与任何一个物种的公认的变种是该种的后代,是同样的情形。而且,我相信“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图片及部分搜索资料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字 | 利之王

编校 | 於   古

审核 | 利之王

欲探更多宝藏

请移步地理蹊公众号!


考前每日练 | 无雨利马城,昏暗直到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